首页 理论教育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才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才

时间:2023-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望着这双旧军鞋,再看看自己脚上的这双两百多块钱的球鞋,我长长舒了一口气,我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确让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长满青草的浅滩上,我常看到一只两只白鹭,一脚站立于水中,另一脚曲缩于腹下,头缩至背上,呈驼背状,长时间呆立不动。想起一个美丽的女子,穿着白色的裙子,带着嫣然的微笑,从这一树的桃花前走过,她捋了捋额前的长发,风吹起她那白色的长裙子,几瓣桃花在她的头上盘旋而下。

一双旧军鞋

尤培坚

周日无事,整理一些旧书籍。在一个破旧的木箱子里,我挖出了一双破旧的军鞋,在军鞋里面,还有一张残破的硬纸片,上面还有我在读小学时候的名字和涂鸦之作。顿时,一段陈年的往事浮上我的心头,我不禁感慨万千。

这双已经破得不成样子的军鞋,上面的颜色已经变得灰暗,似乎再也找不到当年的那种军绿。而鞋底的橡胶,也一一脱离了原来的位置,变得十分地脆。我抱着这双军鞋,久久不忍放下。

我想起了自己读小学的那段时光。那个时候,正是八十年代初期,我们家里人口多,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常常吃不饱穿不暖的。为了能上学,我只好每天光着脚,穿着一件单薄的旧的确良去上学。

那时的冬天,特别的冷,我清楚地记得,我家旁边的那条河流,在冬天的早上,都能结上一层冰,拿一片瓦片做“水漂”,瓦片能顺着冰面滑出好远好远,但就是不能击破冰面。这么大的冲力还击不破冰面,可以想像得出那时候的冰面的厚度。而路上的水洼里,那些水早就已经结成厚厚的冰了。

冬天的我,每天光着脚去上学,我的脚面早就皲裂得不成样子了。为了能让麻木的双脚暖和起来,我只好拼命地向学校跑去。跑着跑着,我的脚就暖和起来。经过不断地训练,我的脚底也结出了一层厚厚的茧,从而大大减少了我脚被刺伤的次数。

这样,我一直上到小学四年级,还没有一双鞋来温暖我生满了冻疮的双脚。一天,外面寒风呼啸,我在班上上课,天寒地冻的,我的双脚又开始麻木起来了。突然,我听到外面有人在叫老师开门,老师打了门,我一看,原来是我的父亲,他的双手抱着一双用毛边纸包着的军鞋。

父亲把鞋递给了我,要我穿上去。我高兴极了,接过鞋跑到位子上。等到下课了,我把那张毛边纸掀开,使劲闻着着那双散发着橡胶香味的绿军鞋,高兴地笑了。

回到家,我倒了一盆热水,细心地把自己的脚好好地搓洗了一通。然后,我把搓得通红的双脚放进了鞋子里。“哇”,那一种温暖和舒适的感觉,我至今还记得。

有了这双军鞋,我每天上学,就不要再跑了,而这双军鞋,我也一直到穿到了小学毕业。

上了初中,我家里的经济已经渐渐好转了,我也买了两双白鞋,上了初中。而这双军鞋,我则小心地洗尽、晾干,然后把它放进了这个放着樟脑丸的木箱子里。

望着这双旧军鞋,再看看自己脚上的这双两百多块钱的球鞋,我长长舒了一口气,我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确让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更要珍惜现在的好生活,让我们努力工作,好好地享受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好日子吧!

本文首发2009.5.5《闽侯乡音报》

白鹭

尤培坚

每日上下班,往返于单位和家庭间,总要经过一段河滩。在长满青草的浅滩上,我常看到一只两只白鹭,一脚站立于水中,另一脚曲缩于腹下,头缩至背上,呈驼背状,长时间呆立不动。车子从它们身边经过也无动于衷。有时,我会停下车子,好奇地大喊一声:“白鹭呵!”那些可爱的白色精灵,就迅速地抬起脚来向旁边走去。它们行走时步履轻盈、稳健,从容不迫。

可能是生态环境好了,一群群的白鹭不知道从哪冒出来。我更常看到的,是一群群的白鹭,停在犁过的泥田里寻找虫子。如果你注意观察,还可以看到在满身泥巴的牛背上,一两只白鹭停在上面,那黑白相间的乡土风景画面,成为大自然一绝。

白鹭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水鸟,它们羽毛洁白,天生丽质,像高贵的白雪公主。它们身体修长,身体的构造可以用“长”字来总结:细长的腿、细长的脖子、细长的嘴巴,就连身体也匀称细长。白天,它们常捕食浅水中的小鱼、两栖类、爬虫类以及哺乳动物和甲壳动物。晚上就飞回到附近的山林里休息。

十几年来,国家不但对气枪等捕鸟用具进行了销禁,还把白鹭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所以,白鹭就渐渐地增多起来了。在农村,特别在有山林的湿地地带,白鹭更是成群结队地出现。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提高,大家保护白鹭的意识也提高了。现在白鹭已经不在那么害怕人类了,我常常看到,在稻田里、在菜地边,就在离农民劳作不远之处,就有白鹭心安理得地寻找美食。

我想,白鹭的大量增加,不但给大自然增加了美景,而且,也直接说明了人和自然的和谐。这是一种多么可喜的现象啊!

本文首发2009.6.15《福州晚报》

被风吹奏的往事

尤培坚

午夜的风,清晰而冷静。从窗外进来,淅淅沥沥的,像雨声,又像一种隔世的声响,让人徒然的哀伤。窗外,夜猫在一如既往地叫着,那褐色的地鸡,是否在它们的窝里胆战心惊?白天,它们伸展着七彩的内翼,飞翔在校园外面的野林子中,和蓝天白云,自成一道风景,可夜晚呢,又有多少的危险,正在悄悄靠近?

午夜十二点,连神灵都在安息了吧?我却悄悄地爬了起来,没有一点的睡意,拉开被风刮起的窗帘,索性泡了一杯热茶,在寂静中,感受夜的神秘。

在一些屑碎的声响中,许多往事被吹吹起,在“扑棱棱”的煽动着翅膀,像鸟儿一样,向我飞来。苦柚子树、老枫树、栀子花……一些已经被逐渐依稀的记忆,便如同茶杯中的茶叶,在渐渐地膨胀、轻浮而起。

想起二十年前的年少轻狂,想起那散发着萌动理想的岁月,想起那狗尾草摇曳的黄昏,想起那喊破了喉咙也无人应答的荒山野岭。

二十年前的背井离乡,带着断线的理想,我来到了一个远离城市的山村。在寂寞无比的日子里,我的笛声伴随着我,在睡去又醒来的夜里,只有收音机还在叽叽咕咕。这些本是让人心疼的记忆,如今,却变得无比清晰,仿佛一个个轻盈而起的夜的肥皂泡,在我的面前虚无地膨胀,然后又响亮地碎裂。

“长亭外,古道旁,芳草碧连天……”是谁的口琴在午后响起,那寂寞的山村,因为孤独而让人心疼的空间里,看来,寂寞的人不止我一个。看到那小溪旁边的桃树,兀自生出许多伤感,带着一把笛子,对着白云苍狗,呜呜呜地吹皱一潭相思水。零落的桃花瓣随着笛声,伴着溪水,潺潺流走,带动着水草,左右摇荡。

想起一个美丽的女子,穿着白色的裙子,带着嫣然的微笑,从这一树的桃花前走过,她捋了捋额前的长发,风吹起她那白色的长裙子,几瓣桃花在她的头上盘旋而下。她微笑着,风漾着她浅浅的酒窝。她轻轻推开横亘在她面前的一束桃花枝,悄声地问我,风吹起的时候,你怎么还在这里?我笑着说,那是因为我在这里,在等一个像桃花一样的女子。她笑了,我也笑了,天上,白云变幻,山下,有小溪哗哗流淌。

转眼,二十年过去了,那桃花一样的女子,早已经不知去向,那些初恋一样的美丽记忆,如今只能在往事中悄然地升起。在有风的日子里,记忆带着稀疏的往事,窸窸窣窣地,被吹奏着,模糊、清晰,清晰、模糊,如此地翻来覆去……在风起云涌的日子里,记忆的日记本,就这样,被日子一张张撕去。

如今,走在行云流水的日子里,我常常顾影相怜,只有那些被风吹奏而起的往事,常常浮现在我的面前。风吹来的时候,有窸窸窣窣的声响,我知道,那是往事的声音。那声音,就像一张薄如蝉翼的刀片,在一片片地割开我们如纸一般的记忆。

往事,正被风吹奏而起。

本文首发《浙江工人日报》

跑在马路上的春花

尤培坚

在一所靠近大山的学校任教,熟悉了大山,也熟悉了山脚下的孩子。在青山绿水中,我带着孩子熟悉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我教会了孩子用自己手中的笔,描绘大自然的风姿。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班上的学生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的优秀作文。其中,身材瘦小的马春花,更是一个人在市报上发表了五篇作文。

今年,学区要举办一次运动会,为了选好苗子,我先在班上召开了个动员会,把那些身体好的都叫到操场上,要对他们进行一番试训。就在我试训那些身体好的同学时,马春花一路小跑跑到我的身边:“老师,我也要参加长跑比赛!” 我一愣,问她:“春花,你个子这么小,怎么能跑过别人呢?” 马春花咬着嘴唇,不甘示弱地说道:“老师,不是还有一个月才举办运动会吗?我一定会跑出好成绩的!” 看着春花倔强的样子,我只好点了点头:“好吧,春花,我给你个机会,不过,我可只能给你三周的时间,因为我们要提前一周报名。” 事后,我给春花和那几个孩子测试了一下长跑的成绩,我还是失望了:按照这样的成绩,要想取得名次,难!

我家离学校不远,每天我都要骑着摩托车上班,一次,我有事提早到学校,路上,有些雾气,在蒙蒙雾气中,我突然看到了一个孩子正在马路上奔跑的身影。我骑近了一看,咦,这不是我们班的马春花吗?见我停下了车子,马春花羞红了脸一笑:“老师,我不会给我们学校丢脸的,你放心吧!”说完,她又继续向前跑去了。

学区运动会终于举行了,马春花参加了一千米长跑决赛。在决赛中,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马春花战胜了许多个子高大的学生,第一个跃过终点线。在颁奖仪式上,马春花笑靥如花。学区运动会的主持人问她:“这位小同学,我看你个子这么小,你是怎么跑得这么快的啊?” 我看着个子瘦小但却能言会道的马春花,以为她会说靠的是自己的刻苦锻炼和老师的指导,可万万想不到是,她却说出了一句震惊全场的话: “因为我非常渴望那100元的冠军奖金!”

此言一出,大家都愣住了,她的话实在有悖常理。就在我们发呆的时候,马春花却抹去了脸上的泪水,她哽咽着继续说:“我在老师的帮助下,有好几篇作文都发表在了报纸上,所以,我想买个礼物送给老师,可是我家境贫寒,父母都没什么钱,这次听老师说,得了第一名有一百元的奖金,我就想趁着这个机会来赢下奖金,买个礼物送给老师!”马春花的话让现场足足愣了十几秒钟,接着,喧闹的运动场忽然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听了马春花的话,我激动得两眼发潮,我想不到,我只是做好了我的本职工作,却能给孩子们带来了这么多感激,当一个教师,真好

本文首发2009.6.25《四川工人日报》

乡村正初夏

尤培坚

六月了,正是初夏的季节。乡村的初夏,繁荣而浪漫。

袅袅升起的炊烟,已经成了多少城里人的记忆,走在初夏的季节,许多童年深处的浪漫往事,如梦似幻地浮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初夏的乡村,是鸟儿的天堂。当夕阳西落,可以见到许多不知名的鸟儿,低低地飞过静谧的山前。渐渐来临的暮色,降临在农家前的桑树上,开始投靠在父母呼叫儿女的喊叫声中了。

趁天还没有暗下来,我信步走出家门,来到了乡村的小路上。路边,青青野草在风中摇曳,那尽情伸展的姿势,过滤着夕照,成为晚风中最美的景致。小河边,有高脚的水鸟从水浮莲丛中闪过,迅捷的身影,在水浮莲中泛起了一阵绿波,眨眼就不见了。

前面,有个中年妇女,扛着锄头,拉着孩子的手,正快乐地向家里走去。

“妈妈,今晚我要吃西瓜!”孩子的声音充满了童稚。

“好啊,妈妈也爱吃西瓜呀。”母亲笑着答应了孩子的要求。

一对母子,走在乡间的小路,正是初夏的季节,他们的身边,空心菜郁郁葱葱。

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了山前的一条小路上。初夏的山上,绿意葱茏,地上,有一些陈年的落叶积成了厚厚的叶子堆,人踩在叶子堆上面,发出“沙沙”的声响。

在山林中走走停停,不觉天色已晚。山村的初夏,它的夜晚,也是美好的。抬头望着天穹,上面星星点点。小路上,有农家的灯光,微弱但却让人感到温暖。小池里,蛙声四起,那些已经渐渐稀少的农田里,禾苗已经开始拔节。突然想起辛弃疾一首咏夏的诗《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顿时,一种关于初夏的浪漫感觉,在乡村小路上向我漫延。

本文首发2009.7.4《福州晚报》

雨中六月麻

尤培坚

这几天,午后三点左右,常常乌云密布,然后暴雨倾盆而下,乡村大地上,就笼罩在连绵不绝的雨水中了。今天,我徒步到一个同事家,在回来的路上,刚好就碰到了大雨,在“噼噼啪啪”的雨声中,我拼命地向家的方向跑去。雨中,雷声轰鸣,雨水随风击打在我的脸上,生疼生疼的。

跑了一段路,发现雨实在太大了,我四处寻找避雨点。雨帘中,我依稀看到了前面有一座避雨亭,就赶紧冲进了亭子里,抖了抖身上的衣服,却发现衣服已经全部湿透了。拧掉衣服上的水分,感觉身上有点发凉,就躲到亭子一角,看着大雨磅礴,暗自着急。

亭子的旁边,有几簇郁郁葱葱的六月麻竹,此时长得十分旺盛。麻竹长在小河的河岸边,也许是好久没有人来修整了,所以,小河两岸,草木葳蕤,盛夏的活力让大自然充满了勃勃生机。

雨中的六月麻,接收着雨点,接受着盛世的恩泽,它们的叶片宽而修长,想来用它们来包粽子,一定是最妙的,可惜端午已过,麻竹叶的作用也只剩下吸收水分和养料了。

一阵大风吹过,掀起麻竹底端的竹叶,我突然看到在黑褐色的泥土上,冒出了许多尖尖的竹笋。这些六月麻,又叫八月笋,适合种植在气候温暖的丘陵地带,而福州地区,恰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里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生长出的六月麻笋无公害,又没有污染,属绿色食品。六月麻笋的味道略带一些苦涩,用清水煮沸后,再用清水浸泡若干时间,用笋片来炒肉片香菇什么的,可成佳肴。这样的六月麻,既清肠解毒去油腻,又可凉血去暑。民间百姓用把它加工成笋丝、笋干、封笋等,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此时,雨已经渐渐地小了,清风吹起,一片黄褐色的竹叶悄然飘落,水中的波纹,迎接着飘落下来的竹叶,似乎十分欣喜。大自然的生生灭灭,便在此刻呈现。那失去了母体的竹叶,慢慢地和水面相接,慢慢地被水浸润,慢慢地随水漂移。竹叶上的雨珠,也随着竹叶的晃动,次第滴落而下。一柄老去的六月麻,斜拉着已经干瘪了一半的竹身,几片残留的叶子,耷拉在它干枯的后半身上,雨水滴答,甚是荒凉。李商隐说:“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如今,是盛夏,自然无“秋阴”之说,但是“留得残荷听雨声”一句,这时倒也符合此番心境。“留得残竹听雨声”,在我看来,没有荒凉之感,倒有一番雨中看竹的浪漫心境了。

雨继续稀稀拉拉地下着,但是,却明显地小多了,我一边聆听着雨打竹林的旋律,一边迈出亭子,大步向家的方向走去。

本文首发2009.8.8《福州晚报》

月色下的花瓶菜

尤培坚

十八年前,我在一个偏僻的山区工作。没事的时候,我总喜欢到山村的小山道上去走走,看看月色下的大山,听听风吹过林梢的声响,闻闻从野果子树上飘来的清香,不知不觉,心情就舒畅起来,思乡的愁绪,就没有那么浓重了。

某个晚上,有一畦菜地跃入眼帘。菜地里,一行行的菜叶婆娑摇曳,有不知名的秋虫躲在草的缝隙里鸣叫,不由俯下身去,想借着月色看看这究竟是一种什么菜。抚摸着光滑的叶柄,和凹凸有致的菜身,我无法辨认这菜的真实姓名,于是,就顺手采下一棵,带回宿舍,想进一步观察清楚。

借着灯光,我终于看清楚了,原来,这种菜,真名叫“上海青”,因为它的菜身形如花瓶,所以,山里人家有把这种青菜,称为“花瓶菜”。想起在老家吃的上海青,个小,而且菜叶上常有虫子咬过的窟窿,再看看我手中的这棵“花瓶菜”,一点虫害都没有。和我一起上山支教的同学林也不由赞叹:“这山里的上海青啊,就是与众不同,你看,它的叶子宽大,而且叶片光滑均匀,没有虫害,想来,它的味道也一定不错吧?”

听到我们的说话声,和我们一起住校的老马走了进来,见我们在看一棵青菜,就笑着说道:“你们没见过这么好的花瓶菜是吗?其实在我们这里种花瓶菜很简单,只要找个地,随便整理一下,种下菜苗,不要怎么施肥,它就能长这么好啊。”听了老马的话,我和林决定,明天,我们也要找个地方,种一畦花瓶菜。

说干就干,第二天刚好是星期天,我和林就在学校后面的空地上,找了个地方,在老马的帮助下,种下了花瓶菜。由于我们的勤浇水,勤打理,那一畦的花瓶菜,果然长势喜人,一个月的工夫,那些花瓶菜就能采摘了。

中秋十五,山里人酿造的红酒出坛了。我和林约了老马,买来几斤红酒,准备好好喝几碗红酒。林和老马在厨房忙活,我则借着如盘圆月,走进了我的菜园。

山里的夜,总是早早的来到,此时的菜园,已经寂静万分了,中秋时节,深山里已经开始寒冷了,清冷的月色洒在那些亭亭玉立的花瓶菜上,银光闪闪。我俯下身子,抚摸着自己亲手栽种的花瓶菜,感受着花瓶菜的光滑,心中似有不尽的语言要和它们倾诉。小心翼翼地拔起一棵花瓶菜,我把它放进了竹篮子里,月色下,有风吹来,干冷干冷的。远处,有一盏一盏的灯火在闪烁,山村的中秋,和往常一样的平静。

我提着一篮子的花瓶菜,回到了厨房。把花瓶菜清洗干净,切成条,老马就抄起锅铲,用朝天椒爆炒花瓶菜。随着油烟四起,那辛辣的味道,直冲我的鼻孔,我忍不住地快乐地咳嗽起来,那笑声,穿过厨房的灯光,来到月色下的操场里。那一夜,就着又香又脆的花瓶菜,我们喝了很多的红酒,然后,我和林大声地唱着《十五的月亮》,来到了菜地里。坐在花瓶菜摇曳的菜园子里,对着当空的皓月,我们再次沉醉了。

如今,多少年过去了,可那月色下的花瓶菜,我却常常记起。

本文首发2009.11.6《闽侯乡音报》

佛手瓜青青

尤培坚

“人间四月芳菲尽,正是佛手瓜长时。”一日,正在整理旧书籍,突然从一本旧书里掉出一张黄旧的纸片,捡起一看,是十多年前我随手写下的诗句,勾起我对佛手瓜的最初记忆。

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到山区任教。经过了四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我来到了一个叫做“洪山村”的偏僻山村。到学校后休息一天,第二天一早就早早起来,来到学校的厨房,我要学着自己煮早饭。就是在那个旭日东升的早晨,我和佛手瓜有缘相遇了。

在学校围墙旁边,在凌乱横亘着的竹子木棍上,一大片掌状的绿叶郁郁葱葱。在一大片绿叶中,垂下一只只玲珑可爱的瓜儿,那翠绿的颜色,令人惊艳称奇,那小巧的模样,更让人欢喜无比。那瓜儿,似乎是一个个绿色的精灵,悬挂在绿色的世界里,在晨风中,摇摇晃晃地迎接着新的一天。

我走到瓜棚下,伸出两只手捧着瓜儿,问站在学校操场上的老乡。老乡,这是什么瓜啊?老乡乐了,走上前来告诉我,这就是佛手瓜啊,是你们学校的老师摘种的。“佛手瓜?”多么有禅意的名字,我小心翼翼地摘下几片叶子端详起来了。佛手瓜的叶子呈掌状五角形,中央一角特别长。叶子呈浅绿色至深绿色,叶面较粗糙,叶背的叶脉上有茸毛。叶片上面还残留着昨晚的露珠,透过露珠,叶子更是绿意盎然。

既然是学校摘种的佛手瓜,我就摘下几只嫩绿可人的佛手瓜。仔细瞧瞧,真像是佛祖的手掌啊,那紧握的五个手指,清晰可见。

老乡告诉我,佛手瓜分为白色品种和绿色品种两种。我们这里种的是绿色品种的,它们长势强,结瓜多。最大的一只瓜能有一斤重。一株长势旺盛的佛手瓜,可以结五六百个佛手瓜呢。佛手瓜可以清炒,也可以炒肉片,味道鲜美。

听了老乡的介绍,我到厨房一边煮饭,一边洗净佛手瓜,用刀把佛手瓜切成薄片。饭煮好后,我就热锅下油,等油香冒出的时候,把佛手瓜薄片放入锅中,热炒一阵加点水,再盖上锅盖焖一阵。

等我把煮好的佛手瓜放到饭桌上的时候,饭已经凉好了。我一边大口大口扒拉着米饭,一边就着又嫩又脆的佛手瓜,吃得肚子滚圆。

那时在偏僻的山区,蔬菜十分缺乏,佛手瓜就是我饭桌上惟一的绿色菜肴。有了佛手瓜,我才有维生素的补充,才能快乐健康地从事教学工作。

如今,随着反季节蔬菜的普及和山区交通的便捷,佛手瓜已经在市场上随处可见了,但它依然是我最喜欢的蔬菜之一。

本文首发2009.11.14《福州晚报》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才

尤培坚

暑假又到了,作为一个老师,我十分心痛。因为,我看到了许多家长,一到暑假,就忙着带着自己的孩子找老师。作文班、奥数班、钢琴班、书法班、国画班……如此名目众多的暑期班训班,早就把孩子的童年和快乐,剥夺得一干二净。

想起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应该是快乐的,虽然那时候,我们生活上很贫困,但是,我们的童年却是富足的。油菜花地里,我们玩着“躲猫猫”的游戏;哗哗流淌的小河边,我们捏着泥巴枪;夕阳西下的土埂旁,我们和狗尾巴草聊着天……

可现在呢,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都以为,自己的孩子都能成才,而事实呢,却并非如此。在这个社会上,活跃着不同的人群,大家从事着各自不同的工作:或者简单,或者复杂,或者轻松,或者劳累;有从事体力劳动的,也有从事脑力劳动的;有的是管理阶层,有的是打工一族。但是,就是这些不同的人群,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和生活。在这些人群中,有的是我们所谓的人才,有的却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但是,我们又怎么能把他们定位为有高低贵贱之分呢。

自己的子女能成才,自然是好,父母脸上有光,而且孩子前途无量。但是,自己的子女以后如果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却也并不是一件坏事。读过一则故事,说得很好:

一对邻居,老王和老李各有一个孩子。老王家的孩子聪明绝顶,上学的时候,成绩科科高分,自然上重点高中,入名牌大学,最后还出国求学,在国外找到了一份好工作。而老李家的孩子却不是个读书的料,初中一毕业,就到街上买菜去了。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在外人看来,老王家依然过着风光无限的生活,而老李家呢,过着自然是底层民众的生活。可事实却不然。

一天,老王老李在院子里喝酒,酒喝多了,老王老李都有点醉了。老王对老李说:“我好羡慕你的生活啊!”老李吓了一跳,他摆摆手说道:“你喝醉了吧?你儿子这么有本事,应该是我羡慕你才是啊!”老王长长叹了一口气:“你听我说,我的孩子虽然长大成材了,但是,他不在我的身边,逢年过节的,我是多么寂寞啊!而且,上次我生病住院了,他们也没有回来。而你的儿子呢,虽然只是个买菜的摊贩,但是,他每天都陪着你,而且很孝敬你。我那儿子虽然成才了,但是,对我来说,却像没有孩子一样。你说,是不是该我羡慕你的生活啊!”

听了老王的话,老李也觉得很有道理,自己的孩子虽然没有成才,但是,他呆在自己的身边,陪着自己,虽说是过着简简单单的生活,但却依然十分有意义。

是啊,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是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的,但是,同样也需要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一个孩子,长大后,他们可能成为人才,但是,他们也可能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勤奋务实,他们默默无闻,他们肩负着家庭和社会的重任,有时,他们更是家庭中的顶梁柱,有了他们,这个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更加繁荣。

所以,并不是每个孩子长大后都能成才,作为父母,更应该做的是,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让他们能快快乐乐地长大,给孩子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

本文首发2009.11期《山东青年》

活成一个文物

尤培坚

2009年7月11日,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于在北京病逝。

又一位文人巨将逝去了,他的离去,是国学与国家的一大损失。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季羡林活着的时候,就是一个文物级的人物,他集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为一身。他不但文采出众,而且精通12国语言,特别是佛教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语言的研究,更是无人能出其右。一个人能活着,如果能够活成像季老这样,那可是人生的最大成功了。

想想,要想活成季老这样的,那至少能满足一下几个条件:

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要知道,季老先生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还通晓12国的语言,他所拥有的知识,恐怕是好多有学问的人的总和吧。可是,要想有渊博的知识,那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奋斗。可看看世间,有多少人为了金钱权力,勾心斗角;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你争我抢。这些人,他们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如过眼云烟的名利上,剩下的时间,恐怕也是陷在花天酒地之中吧?所以,这些人,哪怕再聪明,再有悟性,也不会去继续读书学习,从而渐渐地连最初的学到的知识,也抛得一干二净的。

看看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读书,思考一下自己唯一的一次人生呢?

第二,要有非凡的才能。季老先生不但知识渊博,而且他才能出众。他的散文作品,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些文字淳朴本色,恬淡自然,是一份品质优良的精神食粮,让我们嚼之不厌,且愈久愈甘。

可现在这个社会,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会去写作的人更是屈指可数。争于名而夺于利,成为了这个社会上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名利让这么多人趋之若鹜,我想,季老先生在生前也应该深为痛心的吧?

第三,要有长寿的年龄。季老先生96岁高龄的时候,但依然身轻体健,思维活跃,吐字清楚。在谈及养生秘诀时,他总是这样回答:“养生无术是有术。”而他的养生之术,更是让人目瞪口呆的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不挑食、不嘀咕,我们自然明白他的好处,可是,季老先生的不锻炼,却着实让我们感到吃惊不已。对于“不锻炼”,季老自己是这样解释的:“我没有时间去探索养生、长寿之道,也从不刻意去追求锻炼。我并不是反对体育锻炼,而是反对那种‘锻炼主义’。”由此看来,他的不锻炼,其实也是一种养生之道:不刻意而为之。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为美食而大快朵颐,结果是你“三高”,我“痛风”的现象常常发生,为此,为了我们的健康,很多人不得不“出去锻炼”。这边美食,那边锻炼,自然有利于养生,但不挑食的季老先生同样为此赢得了健康的身体和长寿的福报。

第四,要有淡泊名利之心。季老一生勤奋治学,取得的学术成就可以说无人能比,但他却三次公开请辞摘下“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项称谓,甘愿找回一介布衣的本真面目。有空的时候,他更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莫名湖边,看着自己撒在湖中的莲子已经郁郁葱葱。也许,他这是在思索人生,是在回味自己淡泊而充实的一生吧。

作为一个凡人,我们是无法和季老先生相提并论的,季老先生不管是在生前,还是在他逝世后,他都是国宝级的。但是,了解了季老先生富有意义的一生,是否能给我们一点启发呢?

是的,我们无法活成像季羡林老先生那样的文物,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模仿他的生活方式,可以在自己有限的一生里,品味活成一个文物生动过程。我们可以多读书,在读书中睿智自己,成熟自己;我们可以学习写作或者创造,为社会多贡献一点自己的才能;我们还可以修生养性,像季老一样,不为一点小事婆婆妈妈、勾心斗角;我们更要学习他淡泊名利思想,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不要把大把的光阴,浪费在那无谓的争斗中。

我们不能活成一个文物,但我们至少,可以像文物一样活着!

本文首发《闽侯乡音报》

不急不慢地活着

文/尤培坚

下棋,跟高手下,不久,你也是高手;跟低手下,你永远只能是低手。有人认为,做人就像下棋,要想让自己的人生飞黄腾达,你就必须和成功人士交往。那些成功人士,就像是你身边的太阳,他们可以让你很快地改变自己,从而成就自己辉煌的人生事业。

这些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我却不以为然。

我们很多人,都是生活在平凡的家庭里,大部分人,只能按部就班地过着他们普普通通的生活,他们有些弱小,但是真实善良。如果这些人都去寻找和成功人士交往的机会,或者想一步登天,为了手中权利,而不折手段的拼命上爬;或者为了获取更多的金钱忙忙碌碌,投机取巧般地强夺豪取。那么,这些看起来似乎和那些成功人士走得很近的人,其实是为了自己私利而去交往的人,这样的人如果成功了,却害人害己。

也有人会反对我的意见:我们说的成功人士是正派的成功人士啊。但我们细细想想,也不对啊。如果人人都当成功人士,人人都想富贵在身权力在手,那么,这个社会不是就不那么安定了吗?我有个自小玩到大的伙伴,从小,他就是大家心目中最聪明,最有本事的人,他心机过人,学习成绩在同学之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可前几天,我竟然听说他已经身陷囹圄了。我想起有一次他请我们几个朋友吃饭,在酒桌上,他大谈厚黑学,说要想人生得意,就必须要和那些官场上的成功人士多交往,还说什么要想当官发财一要心黑二要皮厚三要不择手段,把一些官场哲学分析得头头是道。可没想到,一个在大家眼中看起来最有本事的人,如今却栽进了监狱里。看来,再聪明的人,做了傻事,还是逃不过法律的制裁啊!

回头再看看我的同事老曾,他却是一个不急不慢的人。说实话,他在工作岗位上已经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工作了三十多年了。平时,他不追求金钱富贵,只求朴素生活,在工作上,更是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工作成绩在单位总是数一数二。而他却不求荣誉加身,每年的评先评优,他总是笑眯眯地说,还是别人上吧。所以,他为人好,心态佳,因此身心十分健康。每天,他总是靠着自己不急不慢的人生态度,努力工作,快乐生活。你说,这样的人,他不和成功人士交往,不追求享乐主义,难道他的人生就不成功吗?

不,恰恰相反。

老曾的活法,其实正是我们无数普普通通老百姓的活法,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工作,不急不慢地生活。也许,看起来他们很不求上进,但是,他们却酿造了无数生活的奇迹。这跟我们现在提倡的和谐社会,却是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啊。无数的平凡和踏实,才是组成和谐社会最动人的旋律。那不急不慢地生活姿态,正是这和谐旋律中最厚重的低音啊!

不急不慢地活着,真好!

本文首发《南京晨报》

健康,只有三秒

尤培坚

人到中年,突然发现自己变得弱不禁风起来,动不动的,就咳嗽感冒流鼻水。在日渐寒冷的风中,我就只能不断地增加着厚重的衣服,把自己打扮得笨头笨脑的样子。虽然还没有达到四十岁,却感觉自己已经是很苍老的一个人了,拿起自己二十出头时的,那虎头虎脑的相片看看,不禁讶然:哎,怎么转眼就过了十几年了?那时的我,可是身强力壮,能一下举起一百多斤的汉子啊。可现在呢,健康却每况日下,亚健康的危机时时在冲击着我。

一天,到一个运动场去看人打蓝球,那些准备打球的同事只有九人,见我走了过来,他们欣喜万分,连忙拉着我,要我加入进去。我正想摇头离开,可却禁不住他们的怂恿,我愣了愣,就脱下衣服,加入到了篮球比赛中去。

没想到,这一场篮球赛,却找回了我曾经的自信。前些年,我可是天天坚持打篮球啊,所以,在球场上,我也能灵活地跑动,不时地投进几个球。同事们边打边开玩笑:“身体第一,友谊第二,比赛第三。”说得还真是有道理,我们这些人,都已经是大三十几岁的人了,每天繁忙的工作和琐碎的家务,已经把我们拖得十分的疲惫。如果再不及时地出来锻炼锻炼身体,那我们再做起事情来,那可真是事倍功半了。

比赛结束后,大家约好,明天一早,我们再来打篮球。我满身是汗地回到家里,赶紧冲了个热水澡。冲完澡后,我却感到满身心的舒畅,我不禁感激起今天同事的邀请了。

第二天早上,我早早地就醒来了,睡在温暖的被窝里,我迟疑着要不要起来去打球。想到自己现在亚健康的身体,我迟疑了三秒钟,就一脚踢开了被子,迅速地爬了起来。穿好衣服,带着篮球就来到了运动场上。在凉飕飕地寒意中,却早有几个人在球场上奔跑了,我也迅速地加入到了晨练的队伍中去。

从此,我每天都坚持起床锻炼身体,每天,我都用三秒钟的坚定踢开了我的迟疑,加入到了每天半个小时的身体锻炼中去。可别说,这每天半小时的锻炼只坚持了一个多月,我就发现自己不怕冷了,而且感冒几乎不见了,更让我感到欢喜的是,我那曾经微微鼓起的肚皮不见了。我高兴地往电子秤上一站:嘿嘿,一百三十五斤,比以前足足减掉了五斤啊!

我知道,由于自己坚持锻炼,所以现在正逐渐告别亚健康的状态。

我思索着:人到中年,的确有很多繁杂的事务在缠绕着我们,但我们更应该去努力生活,去寻找一种健康的生活姿态。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左右,但是,我们却可以左右我们的心情和快乐。不要以为,我们的生活很难幸福快乐,其实,能把握自己快乐和健康方向的,往往就是我们自己。

是让我们的生活过得索然无味,还是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健康和快乐?决定权就在我们的手中,而这决定自己健康的时间,往往就是这短短的,能让自己坚持起来锻炼的三秒钟的坚定。

本文首发《南京晨报》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

尤培坚

在我的房间里,书架上、床头边、电脑旁,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书架上的,自然是些名著,像《红楼梦》、《三言两拍》、《史记》等一些古书。而床头和电脑边书桌上的,堆的却尽是些《读者》、《故事会》等通俗杂志了。

也许自小收到通俗文学的熏陶,我更喜欢阅读通俗文学。我每年都要花费上千元来订阅通俗文学,在家里堆放最多的,就是故事杂志了。想起我1990年的时候,19岁的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因为分配在一个偏僻的山区学校工作,所以寂寞的时间就多,每天上完课后,我就只能和孤灯为伴,和月影对饮。那时的我,常常抱着吉他,坐在暗淡的灯光下,弹着吉他,唱着充满哀愁的流行歌曲,倍感冷清和孤独。所幸的是,我订了许多的书籍,有《读者》、《故事会》、《小小说选刊》、《福建文学》等数十种。深夜之时,万籁聚静,点一片蚊香,在袅绕上升的清香中,我掀开了那一本本冒着墨香的书籍。看着书中的精彩文字和感人的故事,我不禁冒出了动笔写作的念头。

可我知道我的写作水平还不行,所以我不敢投稿,我只能把自己的心灵语丝一一记在了那一本本笔记簿里,那时的文章多是些幼稚和拙劣的诗歌。回到家乡的这十几年,我更是没有放弃自己喜欢阅读的习惯,年年都订了上千元的文学书籍。十几年来,文学梦和作家梦一直在我心中跳跃,没有停息过。直到两年前,我开始正式涉足文坛,我的文章接连在《读者》、《新民晚报》、《杂文选刊》等一些著名报刊发表。两年多的时间,我一共发表了四百多篇共几十万字的文学作品,这时,我才恍惚地发现,自己竟然悄悄地靠近了文学的殿堂,成为了一名文学创作者。而这一切的成绩,可都是阅读带来的好处啊。

后来,由于大面积地阅读《故事会》、《故事家》、《今古传奇》等故事刊物,我萌生了写故事的念头。2005年八月,我的第一篇传奇故事《寺人披外传》在《古今故事报》发表了,从此,我就深深地爱上了故事写作,现在已经在《故事会》等近二十种纯故事刊物发表了一百多篇的故事,在享受发表快乐的时候,我也收获不菲的故事稿费。这一切的成绩,应该归功于我每天晚上坚持看《故事会》、《百家故事》等故事刊物的缘故吧。

阅读的确可以改变很多,它不但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和品性,而且还可以丰富人的内涵和气质,有的甚至可以通过阅读改变自己的人生。苏东坡说过,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现在,阅读书刊成了我栖息心灵的小竹林。每天晚上,在台灯的照耀下,我捧着那一本本带着墨香的书籍,我的心里总是暖暖的。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

本文首发《闽侯乡音报》

把感恩挂在树上

尤培坚

转眼又是金秋,看着树上的果实渐渐地熟透,心中突然跃起一种渴望,想到我曾经工作过的红山去看看,看看那里熟透的橘子,瞧瞧那里善良温厚的山民。

十五年了,我离开红山已经整整十五年了,想起我刚到红山工作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十几九的大男孩,不知天高地厚,不知人生多难。带着懵懂的梦想,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我来到了红山,成了那里的一个小学教师。

初到红山,人地生疏,白天有学生为伴,自然不觉寂寞,可夜晚常常只是孤灯为伴,一山冷寂的山风吹过松柏,发出飒飒的声响,更加感到寂寞。一日黄昏,见夕照美好,心有所动,就信步走出小学校,来到了环绕在学校四周的一条山间马路。

马路很小,似乎只提供给人和牛马行走,但是,在马路的四周却长满了密密麻麻的植物,尤其是那些摇曳的狗尾巴草,在夕阳的照射下,挑动着秋的阳光,让人目光迷离。突然看见马路下有一条小道,就信步走下小道,绕过一个小山包,面前豁然开朗。

出现在眼前的是一面斜坡,斜坡上布满了苍翠的橘子树。橘子似乎已经被采摘过,但奇怪的是,在路边的每一颗橘子树上,都挂着几颗红透的橘子。我甚为奇怪:为什么主人在要在树上留下这些橘子呢?

这时,有一个山民扛着一把大锄头从山下爬了上来,半路上,只见他顺手摘了两颗橘子,剥开皮就吃了起来。不一会儿,他来到了我的面前,我就奇怪地询问道:“这位大叔,这是你的橘子树吧?你为什么不把他们采光,而要故意留一些橘子在树上呢?难道你不怕它们被人摘走?”

“哈哈,这不是我的橘子树啊!”听了我的话,这位山民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你是新来的老师吧,你不知道我们这里的风俗。我们种了果树,在采摘完之后,往往会留一些果实在树上的。”

“这又是为什么啊?”我挠挠头,更不明白了。

“我们这里的人啊,都是老实本分的人,种了一些果树,大人是不为去偷采摘的。前几年,有几个嘴馋的孩子,为了尝尝鲜,就去偷摘。后来有一个不小心从树上摔了下来,摔断了胳膊。果树的主人十分过意不去,从此,每当他采摘完果实之后,他就在马路边的一些果树上留下一些果实,供给没有果树的人,或者路人尝鲜。后来,我们的村子就再也没有人去偷采摘别人的果实,渐渐地,有果树的人家都学着这样做了,每次采摘完果实后,都在树上留下一些果实,来感谢大家。所以,这些果实,就成了我们的感恩果了。”那个山民说着,顺手把他手里的那颗大橘子递给了我,“来,你也来尝尝鲜吧。”

望着山民离去的身影,我在回头望望那挂在树上的红彤彤的橘子,不由心潮澎湃。没想到,几颗挂在树上的橘子,竟然包含这么感人的故事。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啊,自古以来,许多伟人都有着一颗感恩的心:

两次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居里夫人,就是一个懂得感恩老师的典范。在1932年的一次庆典中,人们簇拥着居里夫人上了主席台。忽然,居里夫人在台下的人群中发现了自己的小学老师,她马上从主席台上走下,推着老师的圈椅走上主席台,充分显示了她对小学老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伟人毛泽东也同样在佳节送上对老师的一份深深感激。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读私塾时的老师毛禹珠一起吃饭。席间,毛泽东热情地向老师敬酒,毛禹珠殊感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则说:“尊老敬贤,应该应该!”

多年后,这红彤彤的橘子,和山风飒爽的红山村依然常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懂得把自己对他人的感恩挂在心灵的橘子树上。在父母劳累后,我懂得为他们递上一杯暖茶;在朋友生日时,及时地寄上一张卡片;在友人失落时候,关切地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

朋友,学会感恩吧!它会让你更珍惜人生的幸福生活。

本文首发《闽侯乡音报》

给你的命运打个活结

尤培坚

一次,到城里购物,在一家超市,我买了许多礼品,准备送给我的几个朋友。我发现,这家超市我的礼品包扎的绳结,都是活结。我就奇怪地问身边的以为服务员,那服务员告诉我,说我们这家超市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店,在每个分店,都有同样的规定,客人的礼品发现捆扎的绳带打的是死结,只要投诉,负责这件礼品的相关员工就要下岗,原因是,这样会给顾客增添了麻烦。为此,我们这家给客人礼品打活结的做法,赢得了许多生意,超市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了。

我听了,连连点头称好。是啊,给物品打个活结,给我们客人留下了方便。这样的做法,是值得称道的,给我们留下了方便,其实就是在我们的心里留下了愉快的感觉。

回家后,我把其中的一个礼品送给我的一个老朋友老忠。老忠在单位不是很顺心,所以,近来总是闷闷不乐的。这次,我到了他家,他正在一个人喝闷酒了,见我来了,他拉着我,硬要我和他喝几杯,我只好坐下来陪他喝酒聊天。

老忠告诉我,单位又要开始应聘新的职务了,凭着他的条件,他早两年就要上去了。可是前两年,单位的领导却偏偏没有让他上去,而条件不如他的,却靠着关系,轻轻松松的上去了。这样,同事说他无能,老婆骂他死脑筋,他整天陷在苦恼中,难以自拔。

老忠一边说着,一边把酒杯狠狠地按在桌子上,然后面红耳赤地说道:“什么时候,我要冲到领导面前,准备好好地和领导吵一架!”

我连忙制止了老忠,我把今天到城里购物的事情告诉了老忠,我对他说,购物的时候,超市能从客人的方便入手,给客人的礼品打了个活结,这样给客人留下了方便和好感。聘新的职务,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凭你的条件,你上自然没有问题,但是,你也不能否认别人也有机会上吧。虽然领导的做法有失公允,你对领导心怀不满自然无可厚非,但你毕竟是和同事在一起工作的。你到领导那里吵架,自然要牵扯到那些被聘上新职务的同事,他们听了,自己心里不愉快,也许,你这样做,会给他们的心里打上死结呢。从此,他们会对你另眼相看,把你当成他们的敌人。

“敌人就敌人,反正我对他们也没有好感!”老忠还是怒气难消。

我笑了,对老忠摆摆手道:“老忠啊,你对他们没好感,也没什么关系,但却对你自己有关系了!”

见老忠愣住了,我就继续说道:“人活着,就图个开心和快乐。你想想,你把这件事情当成一种负荷,其实就是在你自己的心中打了个死结了啊。你再想想,这世上,有多少人因为心情郁闷而得病,甚至自杀,我们何必要这样活着的。况且,你和我都还算是过来人了,我们还是开心些好啊。不开心的时候,我们就把这些事情打上个活结,该解开的时候,就能去轻易的解开,你说不是不啊?”

听了我的话,老忠连连点头称是。

走出老忠的家,我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说话要留有余地、做事要让出空间,虽然有时候也需要“破釜沉舟”气魄,但在工作中生活中多“打个活结”,其实,也是给我们自己命运打了个活结啊。

本文首发《福州晚报》

雕花往事

尤培坚

一日无事,突然想看看老房子,就来到了坐落在乾河边的老屋。一幢偌大的老屋,如今破败地立在河边,曾经熙熙攘攘的家族人氏,如今早已经搬到了各地。剩下的老屋,只有一塘死水,几棵老树为伴。

乾河里长满了密不透风的水浮莲,一些黑色的水鸟迈着轻盈的脚步,穿过翠绿色的水浮莲的缝隙,在叶丛中震起些许的颤动。河边的垂柳早已经枯死,只剩下干枯而黑瘦的树干,彰显着逝去的光阴。

老屋,已经百年。

打开老屋的木门,走进堆满杂物的老屋,我一眼就看到了那个古老的碗柜橱。这个碗柜橱分为两层,上面一层,是用来放菜的,下面一层,用来放饭碗的。在碗柜的正面,雕刻着几朵黄灿灿的菊花。那菊花,雕工细腻,色彩明丽,那花骨朵儿,是用镀金的方法镶嵌上去的。在菊花图案的旁边,还放了一些小孔,是用来透气的,也就是所谓的雕花格子。放一些格子,据说可以让放置在碗柜里面的菜,可以通过通风,达到透气的效果,不容易变质。

我走进碗柜,透过碗柜上面的小孔,往里面看。我看到了一个缠满了蛛丝的白色大瓷碗。在瓷碗的外面,还画着一个青花图案。我打开碗柜,取出这个大瓷碗,端详起来。在瓷碗的底部,还依稀着一些赭红色痕迹,似乎是酱油的风干物。看着这个大瓷碗,我不由想起了二十年前的一天:

那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天,父母到山上挖番薯,要到傍晚才能回到家。我和弟弟到外面捡柴禾,见时间已经中午,就饿着肚子回到了家。可回到家掀开锅一看,锅里什么也没有。我和弟弟只好无奈地打开碗柜,想找点吃的东西。一看,里面只有这个大瓷碗,碗里,盛着大半碗黑乎乎的酱油。

饥肠辘辘的我们,看着黑乎乎的酱油,竟然觉得味道鲜红。于是,我先喝了一小口,“哇”,味道真好啊!我不禁叫起来。于是,弟弟也喝了一小口,他也叫好吃。于是,我一小口,弟弟一小口,不一会儿的工夫,大半碗的酱油,竟然被我和弟弟两人统统喝光了。奇怪的是,我们竟然不觉得咸。

晚上父母回到家,问清了酱油的取向,我和弟弟只好如实交代,奇怪的是,父母听了我们的话,竟然没有打骂我们,父亲重重叹了一口气,就转身走了老屋。一阵风从老屋破旧的雕花木窗处窜了进来,钻进我们单薄的衣服里,生冷生冷的。

我把这只大瓷碗放进了碗柜,然后轻轻地掩上了碗柜的门。一抹阳光从雕花的窗户斜斜地射进来,照在那几朵镀金的菊花雕上面,发出黯淡的光亮。我一阵茫然:难道,岁月也会让阳光变得失去了光彩?

我来到靠近乾河的那扇雕着牡丹花的木门,拨开木门闩,打开了嘎吱作响的木门。

木门外,两棵木槿树嫣然一树的白。看着木槿花,风突然起了,一树的木槿花“沙沙沙”地从荔枝树的叶子边飘落下来。看着雪白的木槿花,我不禁想起唐朝诗人卢照邻《双槿树赋》:“柔条巧干,吹嘘变其死生;落叶雕花,翦拂成其光价。”

我回过头来,望着老屋之内的雕花,不禁思绪万千。而此时,往事就像雕花一样,穿过叶的缝隙,从木槿树上,“沙沙沙沙”地飘落下来……

本文首发《闽侯乡音报》

榕殇

尤培坚

儿时,有一棵上百年的大榕树,挺立在我家老屋的旁边。记得幼年时,父亲常说:“我们家的风水随着榕树转。”这棵大榕树,成了我童年生活中的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我的快乐、我的忧愁、我的寂寞,甚至我的无奈。

这棵大榕树长在河边,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它枝干遒劲,枝叶茂盛,几乎整个河面都被它的树荫所蒙蔽。一到夏天,在炎炎烈日之下,我就常常一个人坐上自家的那条小船,把小船划到榕树下,然后静静地躺上小船上,仰头看着茂密的榕树,听着知了声嘶力竭的叫唤,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想。

童年,由于家里人口众多,自然粮食不够吃,没有办法,只能自己想办法去找食物充饥了。秋收过后,那些凌乱的番薯地成了我们这些饥饿孩子的乐园。我们一群孩子,常常抽吸着鼻涕,拿着尖利的榕树枝,到地里翻找那些被大人遗弃的小番薯或者番薯碎片,以此作为我们充饥的对象。当地上的番薯地已经被我们翻得差不多的时候,我们的目光就瞄上了榕树。

这时的榕树,已经结籽成熟了。榕树的籽,小小的,圆圆的,向鱼眼一样大小,先是青,接着红,最后完全变黑。这时,黑鱼眼似的榕树籽味道甜,而且还有不少的甜汁。恰是我们这群孩子的最爱,可那些榕树籽却也是那些蚂蚁的最爱。为此,我们先是摘下一串黑籽,看它们是否有裂口,如果没有,那这一串基本可以吃了。如果有裂口,那这一串就可能被蚂蚁啃过了,而且这些蚂蚁还继续呆在榕树籽里面吸食,就不能吃这串籽儿了。可我们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以为是一串完好的榕树籽,当被我们迫不及待地送进了嘴里时,只听“呀”的一声,我们的舌头就感觉到了一股涩涩麻麻的味道,那肯定是咬到蚂蚁了,只好大口大口地吐口水,大骂晦气。

吃得差不多了,我们就趴在高大的枝干上,看着榕树枝条上那几个鸟巢,其中,有一个是大花喜鹊搭的窝。大花喜鹊的窝搭在最高最险要的枝头,每天“喳喳”叫个不停。有一次,大哥壮着胆子,把两只腿夹在枝干上,然后把两只手按在枝干上,一按一滑着,爬到了喜鹊的窝那里,把几只喜鹊蛋给掏了下来。当他兴高采烈地蛋给父亲看时,父亲却勃然大怒:“喜鹊是我们的家的报喜鸟,可以给我们带来好运,你怎么敢掏它的蛋,赶快给我送回去!”大哥只好悻悻地再次爬上大榕树,小心翼翼地把蛋给送了回去。

转眼,我们兄弟几个都长大成人了,而那棵大榕树在风雨的摧残下,它的底部也渐渐地腐朽了,终于有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把这棵大榕树给吹倒了。榕树倒的方向,正是陪伴了它上百年的河流。看着倒毙在水里的大榕树,父亲不由地老泪纵横,手扶着大榕树,像是在抚摸着自己的老朋友,嘴里不停地自言自语……

如今,榕树已逝,空留记忆。每次来到老屋的旁边,站在曾经挺立着那棵大榕树的位置,我总是黯然神伤。

男人四十一棵树

尤培坚

俗话说“男人四十一枝花”,我想,这句话多半是对那些事业有成、财运亨通的男人来说吧。因为这些成功的男士,有了成功的人生,多半是容光焕发的。但这个世上,能有多少的男人,能真正做到事业有成呢?更多的男人,只能在自己平凡的日子里,为生活奔波,为家庭而努力去打拼。他们人到四十,有的满脸疲惫;有的满脸沧桑。

四十左右的男人,他们的孩子还没长大,他们的房子刚刚买上。为了孩子的学费,为了房子的还贷,他们不得不更加努力地为生活打拼。但是,在各种的生活历练中,四十岁的男人,已经知道如何去面对困难,在各种的挫折中,他们知道要怎样地去忍耐。

那些四十如花的男人,多是春风得意的男人,他们因为事业有所成,所以容光焕发,往往一掷千金,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成功的男士,却往往暗藏危机。因为有了权势,有了金钱,他们面对的诱惑也更多,难免会“一失足成千古恨”。而那些为了家庭生计而奔波的四十岁的男人,却像是一棵棵扎根大地的葱笼大树。他们往往是家庭的顶梁柱,面对家庭的重担,他们必须像一棵稳重的大树,面对风雨,依然沉稳厚重、踏实繁茂。只有这样,在机遇的春天到来之时,他们才能长叶开花,在秋天的收获季节之时,才能给家庭带来安身立命的财富。

四十如树的男人,多是最普通的老百姓,所以,他们在冬日的暖阳之中,我们也能看到他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喝点小酒,说说“皇帝的牛吃麦了”,或者聊聊女人,打打纸牌。在无数平凡的日子里,他们努力地生活,开心地工作,为家庭,也为社会不断创造着物质财富。就是这些平平凡凡的中年男子,为了自己的家庭,为了自己的事业,甘于平凡,用他们像树木一样的安静和沉稳,组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这些四十如树的男人,就是社会的中间力量,就是组成社会这一片大森林的苍天大树。

因为一棵棵大树的萌阴,所以才有了大地的郁郁葱葱,一个四十岁的男人,正是他们一生中最为光采的时候,他们深深知道:只有像一棵大树那样的坚强、忍耐、进取,才能有生命的充实和可爱。

男人四十一棵树,树上结着男人花。

本文首发《安徽商报》

中年如菊

尤培坚

秋日来的时候,大地十分充盈,秋高气爽的感觉,是因为看到了天上的白云悠悠而过。突然想起一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便感到了宇宙时空的永恒,而人类,在这个永恒的时空里,显得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奈啊。

比如,岁月,它总是在不经意之间让你渐渐老去,当我们青春不在,当我们棱角被现实磨平,当我们目送着孩子行走在上学的路上,这时的我们才会发出一声喟然的长叹:“岁月不饶人啊!”是啊,岁月不饶人,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是一个快四十岁的人了,人到中年,才猛然惊醒:日子,过得太快了!

想起年轻时候的烂漫和幻想,那些还带着青春风铃的记忆,总是会让我怅然若失。是啊,每一个人的一生,在他们的青春时代,总是充满着热闹和喧嚣的,那时,有多少的热血和激情,在我们的心头奔涌;那时,有多少的青春歌曲,在我们的口中唱起。可是,人总是要长大的,当岁月的年轮带着你走向生命的另一个停留点的时候,我们开始变得冷静起来。

如果说,年轻可以用奔流的小溪来形容,中年可以用宁静的湖泊来比喻,那么,我更喜欢用菊花来比喻我们的中年时代。

是的,菊花。菊花,有着冷静的黄,有着芬芳的香,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和超凡。当一个人步入了中年时代,他就有了一种成熟的心态,他知道,自己必须担负起家庭的重担,所以,他就必须学会承受和从容。在为生活奔波的过程中,他已经学会了让心态平和;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他已经懂得了如何坦然面对。而这些心态,正是菊花一般的冷静优雅呢。

中年如菊,也表现在对事业的追求上。一个人,人到中年,基本有了自己的稳定事业,而在处理事业上的方式,已经开始变得独到而扎实。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正是如菊花般的从容。

人到中年,面对爱人,已经开始笑称“老夫老妻”了。面对爱情,一个中年人,往往是比青年人更懂得包容,更知道体贴对方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虽然开始变得平淡,但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一个中年人,是更知道它实实在在的含意的。所以,一种淡定而执着的爱,正如菊花般的持久而芬芳。

人到中年,似是秋风吹起,我们开始变得春华秋实,我们开始变得超脱脱俗。虽然秋风吹过,花园里一地繁花,但是,在秋风过后的院子里,依然留下一园子的菊花芬香,而这,恰如菊花精神的升华。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随着年岁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中年如菊,说的就是这样的感触。

本文首发《赣州日报》

童年的蒲公英

尤培坚

蒲公英,它又名婆婆丁、黄花地丁、奶汁草、黄花三七、双英卜地等,是属于菊科类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生长于野地、路旁、河边等,初春抽花茎,生活在农村的人,对蒲公英自然是熟悉的,而且有着很深厚的感情。

阳春三月,春燕南归,蒲公英就开始从田埂间、菜地旁、尚未开垦过的软地里钻出它们的身影来了,一株株的蒲公英带着软刺,带着它们宽大的叶片和直立的身躯,向上挺起。每当此时,走过蒲公英旁的人们,总要小心的探过它们的身子,末了,他们总是会回头一望,只见在葱茏的大地上,蒲公英已经开始开花了。

这花一开,就越过了两个季节,从此,陆陆续续地,花从春天,一直开到夏天。蒲公英的始花期为5月上旬,花朝开夜闭,次日天暖温高又开,待到蒲公英果实成熟时,形似一白色绒球。这时候,夏蝉叫得欢,青蛙跳得狂。看天上的浮云如牛似马,瞧河边的水竹摇曳婆娑,又是乡村的孩子嬉闹的时候了。当年,我就曾经和我的儿时的玩伴三五人,借着黄昏的凉意,跑到被狗尾草包围的小高地上,看那些高高低低的蒲公英,摘那些白色的绒球果。

摘好蒲公英的果实后,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果实揉碎,然后抓出其中的一小搓一小搓的小伞儿,把它们捏在大拇指和食指中间,等旁边的人大叫一声:“开始!”我们几个人就使劲一吹,“耶!”,在我们欢快的叫嚷声中,那些蒲公英的小伞儿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然后就不见了。夕阳把黄色的光晕洒在我们的身上,洒在我们被太阳晒得发黑发红的脸庞上,我们却快乐无比。

似乎很少人知道,蒲公英竟然可以作为野菜和药材用。其实,蒲公英就是我国极为常见的一种野菜。在春夏之交,在蒲公英未开花前,母亲悄悄地(在农村,知道这一美味的人还不是很多,所以在饥荒年代,母亲还是带着一点私心的)带着我们去摘取蒲公英嫩茎和叶,待采摘完毕,她就让我们兄弟几个把蒲公英的茎叶洗净,她在那边烧起了热水,烧好后,就把蒲公英的茎叶放在在沸水中焯,待焯1~2分钟,;捞出控干水分,加入少量的猪油来烹炒,那味道无比鲜美,营养丰富。另外,如果用蒲公英来煮粥、拌菜还具有杀菌与兴奋,祛寒作用呢。

此外,蒲公英还可以用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见效快,方法简便、实用。上周,我孩子得了感冒,我和妻子就带着篮子,到乡野去摘取新鲜蒲公英数棵,洗净、榨汁。然后开水冲服,早晚各1次。剩下的嫩叶,我就直接将其切碎加鸡蛋炒食,不但味美,且可将感冒症状除之,真是一举两得, 2天后,孩子的感冒就痊愈了。.

因为野生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除湿、清肝明目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它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能激发机体免疫功能,可防治肺癌、胃癌、食管癌等。蒲公英同样要新鲜食用,出于嘴谗和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我还结合一个中医的建议,把蒲公英晒干,用它来泡茶喝呢。

现在,乡村渐渐地被城市化了,蒲公英的生长的园地似乎也越来越少见了,但是,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却是挥之不去的。趁着自己家的庭院还有些地盘,我的地盘我作主,于是,我就移植了一些蒲公英,把它们放在我的庭院里,等它们开花结果的时候,我要告诉孩子:这是一种会带给我们浪漫和快乐的植物,它的名字就叫蒲公英。

中师,1987

尤培坚

1987年,在我的人生历程中,绝对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一年。那一年,我以超过所有中专线的高分考进了中师。那时的中师,是有包分配的,所以,能考上中师,脱离了农业户口,对于八十年代的学子来说,是一个十分渴望的梦想。

我记得,那时的中师学校,是要去面试的。八月的一天,我和父亲早早起床了,看看时间,才凌晨四点。为了能早点赶到渡口坐船,我和父亲早早扒拉了一碗饭,就趁着点点星光,向渡口走去。

星光下的马路,坑坑洼洼,行走在马路上,不时有水洼出现,我们艰难地绕着水洼行走,旁边还有一些晨起的土狗,跑到我们的后面,大声地狂吠着。迎着微凉的晨风,我们行进在长长的马路上。

一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了渡口。按照面试的通知,我们必须先到一家医院去体检。到达医院的时候,医院里早就挤满了体检的学生。赶紧领一张体检的表格,填好表格,就把表格交到一个医生的手里,然后就坐下来等通知去体检了。由于体检的人太多,我排了一个多钟头还没有轮到。父亲急了,跑过去询问,一问,知道再有三个就轮到我了。我非常高兴,连忙站在一边等着取体检表格去体检。

可就在这时,有个打扮时髦的中年妇女走了过来,她对那个医生说了几句。那医生就把那些体检表格的顺序给弄乱了,他从头开始,一张一张地把表格往下面放。这样,我们就要轮到的一些学生体检表格,就统统被放到后面。这下,有人急了,他们小声嘀咕着:“怎么没有排队?怎么没有排队?”可是,那个医生却眼睛一瞪:“叫什么叫?等下就轮到你们了!”带孩子体检的,基本是农村的父母,大家都是老实本分的人,也只是嘀咕一下,就又安静地坐下来等通知了。

终于轮到我体检了,我接过单子,按照体检的顺序体检了一遍,差不多要十点了,接着,我和父亲又赶着去学校参加面试。等我面试完回到家,已经是下午三点了。接下来,就是等待。

当邮递员把中师录取通知书送到我家的时候,一家人欣喜若狂。经历了体检的不公平,面试的艰难,我终于等到了“出仕”的一天。父亲亲自燃烧了一串长长的鞭炮,而我,更是捧着那张通知书,左蹦右跳。那时的农村,贫穷而寂寞,能走出一个中专生,对村里的老百姓来说,是羡慕,也是一种祝福。老实本分的父母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似乎也更加地精神抖擞。

转眼,二十年过去了,我已经三十多岁了。光阴似箭,很多事情在恍恍惚惚中就过去了,但是,那改变我人生轨迹的三年中师生活,依然时时在我的心头缠绕……

本文首发《闽侯乡音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