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0日《宁夏日报》头版有两条新闻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一条是从5月份起,我区八十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和城市低收入家庭中无固定收入的老年人,都将享受到“高龄低收入老人基本生活津贴”。宁夏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建立普惠型高龄老人津贴制度的省区。另一条是我国综合福利中心建设的典范——宁夏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开工奠基。建成后的宁夏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将成为全国首府城市中面积较大、位置最佳、理念创新、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老年福利机构。
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家庭来说,老年人都是财富而不是负担。年轻人的生存、成长、发展,都倾注着老年人的心血。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老的这一天,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国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我区也成为人口老龄化省区,而且五十多万老龄人口中有三十多万在农村。城市老年人虽说绝大多数享有退休金,但其经济收入受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物价等因素影响较大,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农村老年人则主要依赖家庭成员资助,其生活水平不仅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还受子女实际供养能力制约。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几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率先在人代会上就民生问题向人民代表进行专题报告,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都要列出为民办实事的清单并分工负责、逐项落实,而且也切切实实办了许多利民惠民的好事实事。充分体现出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公仆情怀。
“民为邦本”,悠悠万事,民生为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说,政治是治理众人之事,就是治理国家,为百姓办事。北宋名臣范仲淹在其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就是说当官千万不要忘了百姓,要体恤民情。这种以民为上的思想延续到中国共产党这里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民必须爱民、养民、惠民、富民,这不仅是我党的光荣传统,而且也是重要的治国方略。事实上,凡真心把当官看做为民办事的人,无不都时时刻刻不忘忧民、事事处处不忘惠民。
“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老一辈革命家都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勤务员,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以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总是尽最大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郑板桥曾写过一首名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当官谋事,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但愿这样的全国第一能再多一些,也愿这种惠民政策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更愿每个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同时,祈望经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七十岁甚至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能享受这种福利,全区每个市甚至县都能建立起这样全国一流的老年福利服务中心。
(原载2009年5月15日《银川晚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