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温暖的记忆

温暖的记忆

时间:2023-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期封面是沈克斌先生的版画,刊物朴素而大方,永远留在了我的文学记忆中。我记得1997年2期的《六盘山》,由郭文斌策划编辑的西海固诗歌专号,首次在刊物中提出“西海固诗群”,将西海固诗歌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从此,西海固文学的旗帜开始高扬在祖国西部的大地上。2009年还出版了个人诗集《闪电中的花园》,其中还有最初发表在《六盘山》上的诗歌,而这些诗歌,都会勾起许多温暖的回忆。

温暖的记忆

杨建虎

2011年初夏,天气时冷时热,在西海固的中心城市——固原,我还在孤守,像生长在这片干旱贫瘠土地上的一棵树一样,我等待着雨水的淋湿,等待着枝繁叶茂。我依然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爱着心中难舍的诗歌。因为《六盘山》文学双月刊创刊30周年,我从旧书柜里翻出珍藏着的一本刊有我诗歌的《六盘山》杂志,翻着翻着,便有一种别样的情怀萦绕心间。和《六盘山》相识,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固原师专(现宁夏师范学院)中文系上学的时候,当时的《六盘山》编辑部,距离我所读书的学校很近,只隔了一堵墙和一条马路,在一个文学爱好者稚嫩而单纯的心灵中,《六盘山》像文学的圣殿一样,常常让我望而却步,却无比神往。后来知道我的师姐闻玉霞在那里当编辑,她对作者又是十分地友善、关爱,便开始走进《六盘山》了。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学校后操场的那堵墙有一个豁口,课余时间,我会越过那个豁口,怀揣着诗歌的梦想,去拜见诗人、编辑屈文、高琨、李云峰、戴凌云。那时候在《六盘山》编诗歌的是李云峰老师,我常常去找他,请教诗歌方面的一些问题。李老师寡言少语,许多时候,我去了就翻他桌头摆放的从各地寄来的诗稿和刊物。当然,我的处女作《想起四月》就是经他编辑发表在1992年第5期的《六盘山》上。那期封面是沈克斌先生的版画,刊物朴素而大方,永远留在了我的文学记忆中。之后,李云峰老师又着力推出我的组诗《我离开了家园》,发在1993年第1-2期合刊上,当时那种激动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说的。就这样,《六盘山》成了我精神上的伙伴,翻开每年的《六盘山》,我的诗歌都会在它上面盛开一次。1994年大学毕业前夕,在时任《六盘山》主编王铎先生的关心和帮助下,我还在《六盘山》实习了一段时间,学会了编辑稿件,自己编辑的诗歌还发在了《六盘山》上,那些情景至今难忘。及至后来,郭文斌先生调到《六盘山》后,他特别注重培养、发现年轻作者,在刊物上一组一组推出我的诗歌作品,有时候,一年给我发几次,并不断鼓励我向外面投稿。那时候,我的诗歌也开始在《绿风》《飞天》《青年文学》等区外报刊发表,现在想起来,仍然十分让人感念。我记得1997年2期的《六盘山》,由郭文斌策划编辑的西海固诗歌专号,首次在刊物中提出“西海固诗群”,将西海固诗歌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作为年轻的作者恭列其中,并配发了照片和简介。1998年第1期《六盘山》正式在封面打出了西海固文学、西海固作家群的字样。从此,西海固文学的旗帜开始高扬在祖国西部的大地上。而西海固文学的背景上,镌刻上了《六盘山》历任主编、编辑王铎、马吉福、火仲舫、尹文博、王漫西、李成福、郭文斌、闻玉霞、杨风军、单永珍、李方、李敏等许多闪光的名字,这些默默奉献者的身影是那么清晰地闪耀在西海固文学的发展历程中。

而我,也伴随着西海固文学的发展而成长,从《六盘山》出发,我的作品被《诗刊》《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十月》《星星》诗刊、《绿风》诗刊、《散文诗》《诗探索》《香港文学》《诗潮》《扬子江》诗刊、《中国诗人》《诗歌月刊》《朔方》《黄河文学》《青岛文学》《延安文学》《文学港》等海内外众多报刊刊发。作品多次入选《诗选刊》《青年文摘》及多种文学选本。2009年还出版了个人诗集《闪电中的花园》,其中还有最初发表在《六盘山》上的诗歌,而这些诗歌,都会勾起许多温暖的回忆。

如今的《六盘山》编辑部,离我工作的单位依然很近,主编尹文博先生,是位书法家,像他的字一样儒雅而飘逸,他十分注重推动西海固文学向纵深发展,在他的带领下,编辑部同仁杨风军、单永珍、李方、李敏,这些我心灵上的朋友,正在把西海固文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六月的阳光缓缓落下来,这是西海固初夏的一个午后,我信笔写下这些文字,更加刻骨铭心地回忆那些过往的事情。六盘山下小麦的拔节之音触动我的灵感,瘦小的河水流淌在夏天的魂梦里,我还在心灵的田野里歌唱着美好的歌谣。而《六盘山》永远的呵护和关爱,宛如锄头下那片深沉的土地,散发着芬芳的气息。

尤其让我感动的是我到报社副刊部工作后,多年来,我都会一期不落地收到《六盘山》,感谢《六盘山》的历任主编及编辑朋友们,这一份心灵上的债务估计一辈子也难还清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