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魏力先生的诗歌欣赏

魏力先生的诗歌欣赏

时间:2023-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1、我言魏力先生笔下诗词曲赋中的“言小事大”,其实就是对本文题目中“诗关世事”的具象化表述。纵观细品《心旅集》600多首诗词曲赋,从个人、家庭、朋友之事发端反应为诗或词的作品,几乎占了《心旅集》全部作品的相当部分。更主要的是在通读《心旅集》的同时,结合具体作品以及多年和魏力先生的接触交往才有的。

苏震亚

  我向来十分赞赏《毛诗序》中关于“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诗学认识观,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诗歌是人们感情激动的产物。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正是对诗歌产生主体者内外互动,形神共振最形象的概述。

  与中国文学史上乃至现今众多的大小诗家一样,魏力先生没有也不可能摆脱或不遵从如此诗歌产生的内在规律,而是履痕更加深刻,特点尤其明显。去冬今春,在我床头桌案之上,一直摆放着含盖了他四十多年文学创作成果,拥有600多首诗词歌赋作品精选的《心旅集》。其实毋须作时代背景对应下的具体分析,单是选定的这个路途漫漫,情思悠悠得令人很容易想开去的书名,难道不是对我向来认知并坚信不二的诗学观的绝好印证吗?是的,“心旅”,天马行空之象,动感得既有朝晖夕照,早行途次,日中汗滴之形,又含人世沧桑,少年白头,花镜灯影之神;遥见前程霞彩,牵动心思万里,而时空变幻皆在其中,倥偬岁月不在话下。《心旅集》者,于心之旅程上又加了诗化情感,世事情酬,“集”字之下则海纳了诸如朝花夕拾,冷月独照,泪别故土,关河相送等灵府情态。雨疏风骤时,人间阴晴冷暖在赤子感受情吟里;庭院破败处,家国风云变幻于匹夫责任愫怀下,似乎都留情感起伏之痕,又见诗眼闪烁亮点……。学识学养但见其中,人品诗品也显其里。当然,彰显了诗人那“位卑未敢忘忧国。”,途穷尤持凌云心的传统文人情怀。

  但在这里,我不想就此重落笔墨,展开心旅时空地域间的彳亍或畅游,而是要以《心旅集》中诸多言小事大之文学功力,言大不枯之情境意象的绰优诗词作品风格举例,作为文本形成的基础格调,于分析赏读间窥视诗人的情感世界,探究其诗词创作中审美追求。如果称意,也就权作该书的序文了。

  艺术表现能力与创作技巧说并同告诉我们:言小事大,即小中见大者,为艺术创作高手;言大不俗不枯,即大而不宽者亦为高手。通览魏力先生笔下以时间经线分为三大版块的诗词歌赋作品集——《心旅集》,或心绪沉郁,字酷词忧;或情感激越,言辞奔放,均在触事睹物时有感而发。五七言绝句为多,律诗古风亦有,填词补阙之作不少,却并没有无病呻吟之嫌。仔细品读,虽内容丰杂,总在诗关世事;无论言小言大,均见歌咏真情。这恐怕与他旗帜鲜明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匹夫人生观”有很大关系。这也印证了他微言大义的诗观、诗风及情感世界。魏力先生曾言:“身为寻常百姓,经历平淡,但毫不愧言,和同时代的风云人物比,日月绝对平等,也见惯了苍黄形势,变幻时潮,及形形色色浑闲事。彷徨、悲愤、愁苦、欢笑,所见所感,均发自内心,绝非‘为赋新词强说愁’;名山险水,古迹幽胜,雨狂雪骤,花残月缺,故友相逢,樽酒浩歌,时时摇曳心旌,虽为陋句,往往情不自已流诸笔端。”而且,他已将此概括为一种“活着的方式”。并依古人立德立言训戒效法,“人生总得为身后留点什么。”于是“立德立功,无能无缘,文章千古事,唯勉力而为之,是亦数十年笔耕不辍的动因之一。”可见,立言立德也罢,文章千古事也成,均在那四十多年诗词歌赋曲调与纷纭尘事中一路走来的人生价值中体现。现在我就以“言小”“言大”的审美取向,析读品评他那些生发灵感,孕育成长的心声之作,吐以抒怀之品,并探寻其成为相当造诣的使命性诗人踪迹。

  1、我言魏力先生笔下诗词曲赋中的“言小事大”,其实就是对本文题目中“诗关世事”的具象化表述。纵观细品《心旅集》600多首诗词曲赋,从个人、家庭、朋友之事发端反应为诗或词的作品,几乎占了《心旅集》全部作品的相当部分。而可贵之处是多写得气韵沉雄,情感激越,眼量高瞻,全无“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揉造作之笔。这就形成了这本集子不低、不俗,颇具风雅而有较高的诗品。当然诗之品位是由诗人具备的综合素质打造成就的。我之所以如此认为,不光是文学史上普遍规律中文学人物史实教给我的,即文如其人之古训。更主要的是在通读《心旅集》的同时,结合具体作品以及多年和魏力先生的接触交往才有的。1964年,只有十多岁的魏力,在刚迁建不久的太平店古镇会宁三中读书。应该说当时的社会政治大背景中尽管毛泽东主席已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纲领性政治口号,但文明古国的人情世道还好,传统的华夏孝之美德尚在。正在立志成才,当以学业为重的他似乎有些少年老成,却已初显诗人才情,便有了穷家儿女早知慈母劳苦,寸草图报春恩的认识性习作——《学子吟》产生。依我之见,这首五言诗在魏力先生目前编辑成册的所有作品中算不得上乘之作,但却显见赤子真情,也崭露了少有的少年才情。今天读来,恐怕要算作他成为诗人的基石之作了!因此,我特引抄于这里,以识感其少年心志之况味。原诗曰——

  清空星犹明,娘唤儿早行。

  晓炊累月事,夜补长年心。

  衷肠望读书,苦口教做人。

  此身如寸草,何时报春恩!

  据此,我敢断言,魏力先生之所以有今日的中学高级教师头衔,又具有一定名气的诗人,文化名人,社会贤达,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第一步,当属感念母亲艰辛,有立身图报的这首情志之作了。我一直认为:晓喻乌鸦反哺是根本,懂得知恩图报仅是行世接交往来者的小德。因此,作为人,当失去了此两方面属于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德行操守时,实际上是很难成事的。即使偶有所成,在普通的广大老百姓心目中仍是没有地位份量的小人。不仅如此,往往是被人们唾弃了灵魂的踽踽者而已。

  魏力先生写给父母的诗并不多,但落笔纸上的除上面所举少年知母恩的《学子吟》外,另外的皆为沥血饮痛的抽泣沉吟之作。其实这很符合“男儿有泪不轻弹,只缘未到伤心处”的古人警句。细细想来,事理真的应该如此,哪有一个真正男儿常将父母骨肉深情挂在嘴边的呢?倒是情潮如海浪,吐字犹如金,方显大情大爱大恩。因此,几十年父母恩情,在魏力先生情怀中,是年迈双亲在相对较短时间内无疾而逝,去了天国,他在“感时花溅泪”的清明时节,写下“才哭椿庭泪未断,继哭萱堂老娘亲”的长诗《哭父亲》与《哭母亲》。实话实说,对于父母的谢世,作为儿女,单就感情程度讲,不乏像魏力那样情深意长,恩重如山者,但以那么长的诗作作祭奠怀念的,尤其以古体诗写得那么有声有色,情理并重的,不是纯粹没有,但实在不多,至少我目击闻听者中还没有过。这除了儿女情肠外,似乎又多了一层学者诗家的不同凡响。这种心仪举措,似乎在古籍书刊中可以看得到,却都是在有一定知识含量的家庭与个人行列当中。魏力先生不同于他人的主要在于,不是就父母恩德痛哭一场,大放悲歌,而是与世事相牵,为时代号脉,即家国共体,欢悲一身的思想感情渗透于诗行之间,词韵当中。《哭父亲》有伤世的成分,《哭母亲》则更多的是伤情。不仅仅有忆及“田园稼穑少丰稔,糖菜充咽日月艰。”的勤苦艰辛,还有“破碎家国飘雨雪,寥落干戈庶黎难。”“改革潮浪出邓林,万众腾欢齐向前。”的时局大背景。这就是说,以痛失父母为忧,写国运沉浮昌盛为大理。当然,“长嘱明月相关照,每托清风抚花环”“九皋清鹤鸣祖瑞,雨露月华荫浩恩。”的寄托;“隆备丧仪唯余事,浅书诗行追所闻”的理智与无奈,只能是诗人情怀下的诗情化哀思了。但恩德相叙,辛苦频听中的哭诉与心之感悟升华,何不是治家示儿的绝好教化材料呢!倘若家家有之,人人明举,当属社会化的一本好教材无疑。从这个角度讲,这何不是家小国大,大悲生大情,大情具大理下的一种风范呢!

  提到示儿治家,魏力先生是成功者。四个儿女均学有所成,是他从小言小事上付诸以教诲而建功的大德大明之经典了。单是19937月他在陇南写给已转回原籍会宁读书的四儿女的《写给儿女的诗》,就可见其心志了。他曾说:“做到勤与苦,天山也可及。”现实生活面前,他的四儿女不都是在社会职业的“天山”上描绘各自的景物风情记吗?无论知识改变命运者还是艰苦以体力创业者,成功的花朵喷放的是文明的芳香。这便显然易见了言小为事大,理家利国家的诗艺情理观了。

  其实,魏力先生诗词曲赋中的“言小事大”,并非在亲情诗中得以体现,另外的感时伤怀也罢,寄情山水神游四极也行,还有怀古致友之作,都有这等为诗赋词时的思想情态与技艺功能。如《伤病》:“眼前思道路,身后论经文。”《复玉珍》:“一业可因疏荒败,群科本赖邃密成。远途君肯神相助,不信天山有谷坑。”;《无题》:“东风失候难衷诉,唯将愁思伴梦思。”《致戍北疆友人》:“将心托明月,夜夜照烽关。”的思想认知;即便是七言绝句的四行《春望》、《幽兰》,也会有“迷茫心事连苍宇,携驾春风到玉关。”与“离骚屈子倾惠顾,借取清操写华章。”的豪情志向与才情断想。在《沁园春·端阳》词的下阕他如此填词抒怀:“屈子非迷山水,且独醒亭畔久徘徊。想胸中块垒,欲平不够,眼底风物,写尽还来;《离骚》情长,《九歌》忠愤,汩罗干古颂清白。是日也,在神州处处,心心铭怀。”且不说才情多高,诗艺多湛,只是那“写尽还来”的“眼底风物”所牵系的世情巨理与九天浩歌,苍茫大地间的人间政事,民计民生之情思,就足够博大的了。一介书生,除此国忧、民生、亲情的生离死别,处世交友,生计前程而外,还能大到哪儿去?关键是芸芸众生想到者原本不够多,想到者与躬行去做还有些距离,做与写达到统一者就更少了。而魏力先生在为数少者之外,且又是那么细密而又大气地举起了立言身后事,立身行世广的旌旗。这无论从哪方面评讲,都是难能可贵的了。著名诗学家文学评论家吕进在《“言小”“言大”》诗论中就散文与诗的关键区别曾经有言:“诗在选材上常常是从‘小’落墨。一点声音,一线光亮,一棵小草,在散文那里也许构不成作品,在诗这里却完全可以出现杰出的甚至不朽篇章。诗的起点是诗人的自语……可以说,读者倾听散文,读者偷听诗歌。从这个角度说,诗是亲近‘言小’的。”魏力先生的诗词歌赋大多是亲近“言小”的,起点真的是他的自语。但又不是私人化的与读者无关,不入世事的“自语”,而是有了经过审美视觉选择的诗艺提升了的与时代世情相关联的艺术品。这正如吕进先生又精辟阐述的:“诗是艺术,艺术品就有选择就有提升,就有与时代的联系。因此,‘言小’而止于‘小’,成为诗人的个人身世感,成为诗人的自恋,那么这篇作品就只能是诗人自己灵魂的保姆,而不可能成为艺术品。如果诗人的内在视野宽广,从‘小’出发,关注真理,关注正义,关注时代趣味,这样他就能从个人的日常生活的平凡甚至平庸出发,到达高尚的精神理想。‘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从而走出(诗人)内心进入(读者)内心”。统观魏力先生的作品,几乎全有这等艺术感染能力。只是甲乙丙丁之间,有大小差别,不篇篇精品,首首上乘而已,但绝少小言自恋,靡靡之音之作。这恐怕就是魏力先生在我心目中成为一名诗人的最基础理由根据了!试看《早春野游咏物四绝句》——

  小草

  小草生绿意,更著梅花前。

  世人赏春色,萌雪谁肯先?

  峰石

  拔峭危崖石,磐礴耸翠空。

  傲岸欺风雨,卓荦对世风。

  幽溪

  泠泠幽峡溪,清韵吟四时,

  质洁尘难染,落落自逦迤。

  涧松

  郁郁涧中松,残霜侵绿痕。

  巉岩千尺外,昂首望苍穹。

  四首小诗,托物言志,略形貌而取精神,含意深远,哲理邃密,又形象卓朗,正气沛然。均从寻常小物落笔,但无一不关大处。

  请读《贺新郎·丙戌二月初八日(200637日),天图孙出生,喜填是阕》——

  今日得消息,引心事浩茫旌浮,浪翻岳激。伟岸长城雄千古,运河波涌广域,尽都是寰人胜绩。多少日夜愁如织,但天意高难问有知,破晓惊,一声啼!

  人生瑰丽始非易,被际会谲诡风云,漫幻形迹。耿耿此愿寄谁处,少年勃发英姿。乘长风绣程万里,欲上九天揽明月,又骑鲸跋浪沧海碧。写虹图,赋壮词。

  应该说,此类词不好填写。不好填写的原因是容易平白,走不出俗套。然而魏力先生填得气势宏大,语句磊落,理想璨然,不失为一首好词。好在他的平素修养上,好在思接云外,情寄八方,家国融贯,壮志凌云。我之见,这是古人“修身、治家、安邦、平天下”思想的产物。平素为人做事,尽在鸡毛蒜皮上纠缠的人,那怕他是位官,也能吟诗凑句附庸风雅,却依然是与此无缘的。

  显然,这是魏力先生的长人之处。

  2、我言魏力先生诗词曲赋格调“大而不空不枯”,主要是说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的精神实质,同时也显现出诗人本身的广阔胸怀与大情感世界。他写了不少言大的作品。如《惊变》、《甲子春正月寄语台湾同胞》、《水调歌头·喜庆“两会”胜利召开》、《欣闻“抗非”驰捷感赋》、《关注伊拉克战争有感》、《水调歌头·庆贺三峡工程建成》、《十月放歌》、《满江红·祝贺中国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情游将军下马台》、《满江红·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祭》等等。但都不空亦不枯。我言不空是指所填词句所吟诗章既非政治口号,亦非人云亦云的空泛丽词,而是曲有动感,词含典韵;观点蕴真理,情感释是非,情志胸怀,俨然使命在身的文人。拥有李杜,苏辛放翁等大诗人气质,大词家遗风。

  1984年春节,他的《甲子春正月寄语台湾同胞》七言律诗,即为言大不枯典范之作。常人看来,一位普通中学老师,职不过教书育人,责足当治家养妻子罢了。毋须高瞻国事,问鼎海峡两岸统一大业,而且持此观点者不乏众多。然而,如果都那样了,诗人当与谁人区分?心忧天下,寻求正义之责者,又从何处得来与众不同之神貌?魏力先生是拥有诗人气质,又具有传统文人情怀的新时代人民教师。他的报国志似乎在职业之中,又在职业之外,寄情祖国,眼关区宇,浩然情趣诉诸笔端文字!所以《寄语台湾同胞》是言大之作,心怀祖国统一之思,正是有志读书人的卓磊可贵之处。他言——

  乱离百年是与非,岁月己自辩真伪。

  华岳北望意深重,大江东去势不归。

  天道高难问有知,人情老易诉悲怀。

  巍然黄陵雄魄在,浩荡春风绕封碑。

  这里的“巍然黄陵雄魄在。”其实已界定了海峡两岸同宗同源的根本道理,从而引伸出华夏民族必然统一的深长意义。对此,我们说持这种认知的学识思想水平者,不要说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恐怕在孤悬海峡那边的长岛也会有好多。即使是以诗人眼光赤子情怀这么能言大由衷,寄托笔墨情思的其实亦不乏其人其作。我这里主要是说像以上种种理由情思所致者的倒是全是,但在那么众多者行列品相品位中,像他如此那般地既有思想心德,又有诗才理趣,还能理牵情思,情为理所动、所倾而终成突出的艺术作品者,魏力先生至少当在充分肯定者的前列宗位。这里还说明了这样一个基本而又深刻的道理:言大向来无尊卑,身无半文,心忧天下,古有前贤,后有来者。魏力先生虽不是贫民,却是社会上地位并不崇贵的教员,这在世俗者眼中虽为杞人忧天的闲心,却正好是他等一代才人学子的可尊可贵之处。试想,按那般人之观点而论,国事大事天下事,单凭几个当权者去关心,恐怕是不够甚至很寡情而因存危险的。我们必须深谙且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基本思想感情不是别的,正是我们大力弘扬着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怀。从这种视角审度,魏力先生是拥有这种基本思想情怀的现实主义诗人词家。而当我们有了这种认识之后,再来举读他笔下的所有“言大”诗词曲调作品,则是那么自然真诚,实在可贵。有如《关注伊拉克战争有感》中旗帜鲜明反战思想的“从古战伐非人道,至今穷兵是祸根。”;再如《抗击“非典”感怀·步毛泽东<送瘟神>诗韵》之作——

  2003年春夏,一场非典型肺炎瘟疫突袭神州,情势危急!京华朝令,赤县夕惕,国人奋起抗击“非典”。血火丹心,可歌可泣!

  一

  森严列阵壁垒多,岂让魔魈飞跋何!

  科苑精师拈锐矢,国门战士发浩歌。

  京华朝令十万里,赤县夕惕八千河。

  成城众志殄疫事,绿水青山绽笑波。

  二

  通天大道一条条,绝代神州有禹尧。

  无边稻菽翻碧浪,不尽江海起蓝桥。

  五岭春辉英花落,三河星璨旌旆摇。

  明烛高送瘟君往,澄澈玉宇霞彩烧。

  相信科学,深望国力及党和国家的决策领导是这首诗的基本主题。成句成诗本身就是作者的思想关注与感情投入了。而且,只有有了关注与投入,方有像“京华朝令十万里,赤县夕惕八千河。”这么眼望中南海情波,神接乾坤方圆群思众绪的浩大气势诗句。起点站在大人物基座上,目光放在了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这原本是检验一切人的大修养与否的。魏力以诗才情怀的大家风范,自然天成地接受了那场突如其来的“瘟神”的严峻考验,如今已成为只有在文字中寻找感触当时情势的史实性事件。这一点,魏力先生又经得住了我比较苛刻的目光和是非情感评判标准,从而再度落实了其诗作词牌中言大不枯不空的认识与评估。

  写于1972年的《惊变——闻林彪死讯》七言律诗,是很显其胆识的诗作。尽管他在注释中言说:“因当时心怀恐惧,不敢明指,副标题是后来加注的。”今天读来,仍然无碍当时就具备的“言大”情思。试想,作为红极一时的副统帅林彪,突然间摔死异国荒漠,这事态不用细说是惊天动地的,只是交给芸芸众生不过唏嘘几声,议论几翻罢了。诗人不仅如此,还要诉诸于诗理情观。但有识无胆者不会有,有胆无识者自落于常人,亦不会有文字诗情的存留。而魏力先生却留下了事态情观理识的言大不空诗作——

  长空烈日无纤云,骤起穿林打叶风。

  腾挪九重龙吐漦,呼啸万里雨翻盆。

  迷雾沉沉潮水暗,彩晖璀璀丛山红。

  晚来霜气侵野砦,天碧月明垂寒星。

  此诗以景寓情,寓形势,把当时风雨飘摇,反复无常的时局刻画得逼真淋漓。其实,一看副标题,就能令人联想开去,生发无尽的思索反省。再如写于1976年清明节的《丙辰清明感时》一律——

  沉浮谁主心太劳,骤雨湿溅嚣尘袍。

  踪迹十年浪犹翻,风雪九野寒更高。

  国失贤宰隳纪纲,世望斯人挽澜潮。

  惊雷觉醒黄粱梦,凛凛神州隐怒涛。

  这是周恩来总理逝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国失良相,神州悲泣,邓小平处境困厄,“四害”横行,人神共愤,谁不望天降巨擘,力挽狂澜,整顿乾坤呢?如果说《惊变》只是隐晦地借物关情,描述当时政治风云,显现错愕和茫然,给人一种暗示;而在《丙辰清明感时》中,诗人已敏锐地看到了“文革”的悲剧末运,觉察到了物极必反的世事规律,直坦了由衷而迫切的期盼与呼声。我不想作任何分析与评判,只想引于此再度说明魏力先生自当年就有关注国家大事,民族命运的目力与胸怀抱负,从而说明诗人由来已久的不甘沉论,不以位卑,不仅仅独善其身,还有兼济天下的大襟胸抱负。

  魏力先生在自己的《心旅集·自跋》中说:“新朝定鼎,我与同龄。时局激荡,国步亦艰。有过酸辛童年,饥寒少年,迷惘青年,坎坷中年,而今渐入老境。更为主要的是,曾经渡过‘文革’劫波。十年风雨,恍如梦幻,国运家运,生死忧患,现实戏剧,无一不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逼现出来。……国泰,我喜;民忧,我悲。个人的遭遇,总得融入民族命运脉搏,谁人概莫能外,否则,将不是诗人。”他在《感事随吟》中曾说:“诗关世事终有市,歌咏真情自风流。”这类似于创作心得的心扉之语,从别一个角度说明其作品,总是有感而发,总在“诗关世事,歌咏真情”的旋律与情结中为之并成,而且都在我本文中所提“言小言大”的审美范畴之内,并已得到足够文字的释读论及,本不该作任何理由的赘述了。只是我在细读之后,于把玩品赏时总被他大手笔之下或潜藏深蕴,或扑面而来的诗之真情所打动,并时不时牵我或忧伤或喜悦的情思,神游历史万物山川,目击现实万象诗意。于是便有了如此心得:为诗而文,早读为任;为情所牵,不能自已,真实感受间不吐不快。因此,现在我就魏力先生的情感世界及其诗词的抒情性,还必须得有如下文字的论及或叙述。

  魏力先生的诗词曲赋,无论言大言小,都是从情感出发,以理性把握为之,两者的比重孰轻孰重,似乎很难给以标准性量化。但尤其感人之作均有浓郁的抒情性意味这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有的甚至是淋漓酣畅得能让人畅笑或能让人痛哭的上品之作。这里我主要论及的是他拥有多情自古伤别离,男儿弹泪伤心处的后者。

  先睹为快过《心旅集》者均知,魏力先生四十年诗词曲赋中写了不少有凝重情结的好作品,关于这一点,我已在“言小事大”观点论中就写亲情的作了专门而且比较细到的分析举例。显然,那些几乎都是感人之作。现在我要分析赏读的是他写友情和寄情山水的部分。

  以人为本者向来承认人生之根本,无非亲情、爱情、友情。魏力先生作品反映出的友情观给人一种可亲可敬、可交可靠的踏实感。君达是他儿时玩伴,学时同窗,成人后的朋友知己,因生计所迫于早年分离后,书信常来常往中,互励互勉的精神世界里,当有一种特殊食粮让其有着不似亲兄弟而胜似亲兄弟的至亲至爱关系。赴藏戍边的君达,一个时期成了他笔下的文学形象,可想而知两人的关系之铁。《送君达从戎》的“几度同窗识海心,艰难岁事见真情。”“若许历程长相伴,天涯不忘寄月明。”到“君达来信,言及立身处世,语意切切,感赋”而成的《答友人》以“凭今满纸肺腑语,天阔野旷好稼耕”的推心置腹,再到《闻君达病》时“几回梦中惊坐起,愁对残灯听雨声”的心心相印。还有“喜君达解甲归里”时“惊岁月,四番秋,如水流,原君记取三字:人长久。”的《相见欢》,知友远戍藏南边陲归来备述高原雪谷,神秘境界,人世净土,异闻奇趣,一一入耳,令人魂驰神往而生寥廓想象的长诗《梦游雅鲁藏布雪谷》,“谢君达馈笠”,由“一束青竹,斫节破为丝”引发而生的《清平乐》等。亲兄弟无非如此。那般的友谊,当年叫革命友谊现在称人间真情,无论怎么烙上时代屐痕,人性本真一面的真善美是不会变的,如天地正气,永行人间。记忆中,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过“丙戍清明,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的小序,然后从个别到一般,写了对弟弟苏辙的同胞深情,即人间真情。今天为友如此那般作诗作词者见得不多。想象不以魏力先生唯有,但见以他为多且挚,实在可贵。由于神交至诚,情如同胞份,往往产生佳作。如写于19713月的《太常引·答友人》——

  少小相亲话头合,肝胆映冰雪。壮志轮台戍,勃英姿护国山河。

  天涯知己,君我共念,将心托明月。莫谓江湖远,是男儿到死如铁。

  最让人难以忘却的是自儿时为邻,为友,为同窗的君达不幸罹祸死后,他连填三首调寄《满江红》的悼友词。那真挚的感情,生离死别的揪心,满溢在字里行间,诗韵深处。为他的英年早逝而哀痛有加,呜呼诗哭,血泪缤纷。以《噩传》、《灵祭》、《墓送》为题,写得肝肠寸绝,笔端滴血。却皆在哭罢伤情心事未了的余韵浓情中让人惋然叹嘘,并折服于他对友情的赤诚。三首词均为悼亡友的上品,我尤其被《灵祭》中“同志互推海水量,里程共沸少年血”句所征服,真让人一时无法言表那至诚友谊的深厚度,那原本为豪放情调中渗出的大悲念怀。不防将全词摘引在此,与大家共悲勉一回。——

  愁暮低沉,夜昏茫、冷风不歇;听野巅、孤雁哀鸣,悲索尤烈。泪沾襟袖连阴雨,伤刺肝肠染秋月。对寒灯,翩翻几多情,何迫切!

  祖水波,雅谷雪;追往事,难磨灭。起童稚相爱,曾无嫌缺。同志互推海水量,里程共沸少年血。凭谁信,今世若逢君,除梦阙。

  由于有此等情怀,那便在以后的时日里产生《夜梦君达》,这又是情之必然了。这首七言诗单就友情上讲,似乎更见肝胆。因为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等传统说法又被今人心理学家共认的一条基本规律讲,也定然是情之所牵的产物了。所以——

  梦与君游旧村边,说得渴想泪似泉。

  报晓鸡唱残夜去,醒来身在陇南山。

  这是真情至诚至真的又一见证。当时,背井离乡的魏力在陇南的深山茂林区居待。知友的猝死,让他伤感连连,情不能息。那种浓度哀伤中的思念,只有有相当可贵真情者方可为之。对此,似乎唯我理解得更彻透些。试想,一个人对于朋友,包括亲情在内,如果说没真情的基础,相离相别,特别是当一方突然故去后,可能有梦醒尚心神恍惚怔忡不已的梦中相见吗?此诗当是血性男儿的真情见证。

  魏力先生诗词中的小视角大抒情,还贯穿于他寄情山水,神游云海的大量作品中。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林彪事件发生后,他比较隐晦地写了颇有政治感情色彩的《惊变》之后,又慑于当时的政治氛围,其诗词主旨题材有所转向,用他本人的话来说,就是“也正从那时起,寄情山水,解读自然,感悟其蕴涵哲理,成了生平的最大乐趣……”,因此,在整部诗集中所占篇幅最多。可这也不碍他作品中深藏或含蓄的抒情性,也消不掉其“诗关世事”的思想性。这可能就是时代并不宠爱古体诗词,但魏力先生笔端的古体诗词能够受人青睐并出类拔萃的主要原因吧。是的,任何一件作品当有了思想性又不乏真情实感的艺术色彩时,哪有不受人关注的呢!

  我每读魏力先生的亲情友情诗,每度神伤,泪滴书纸;每读思接云端的,情汇海波的山水诗,总联想不断,意象多多。根本原因,就是他之情真,诗意感人,理趣盎然。简言之,是他作品拥有超常感染力,拥有思想深度。如《兵谏亭有感》、《谒秦皇陵》、《丝路西行漫吟》、《情忆左公柳》、《雄关游吟》、《登酒泉钟鼓楼》等,那种史接现实的情思,全是由思想经线与感情纬线通过诗词艺术手法编织并连接的。在《阳关吟》中,他借诗凭吊,不仅仅为“少妇春闺惊残梦,戍客疆场吞恨声”。而犹闻鼙鼓声音,战车阵阵,为之忧思神伤。更为:“四海欣逢为一统,无复杯酒劝谓城”而由衷高兴。七言八句,有兴思,有典故,有情酬,有欣慰。很见诗人的综合功力。客观地说,魏力先生的寄情山水,名胜怀古诗词水准,几乎都在此首档次上,所不同的可能是此首重情,彼首偏理,但无一不是事理融贯,形意显明。如果说,《情游将军下马台》里的“翚飞鹊噪过轩户,奁开新镜云影池”是在无声地叙说着他的为诗才能的话,《思春四绝》其一的“经霜草木更恋春,无尽情思耐相寻。但将精诚化甘雨,滋染桃蕊别样红。”则有不可小觑的思想性,而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性往往是体现作品深度的。魏力先生的无论诗词,或曲赋,但凡成品者均不乏一定的思想深度,很少痛痒不着的无病呻吟。这一点恐怕还与他的学养经历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有关,不然那有《冬望》中“万花纷谢何问讯,天地孕雷待从头”如此感天地泣河岳的句子那么自然天成地流淌于他的笔底。气势出于胸怀,博大生于思想。对此诸君信否,反正我是深信的!

  思想亦牵情韵,由于魏力先生读古诗文多,传统文化思想多有汲取,从而又有无穷无尽的怀古忧思,山水神韵情结。这里不言及诗词之风只言及他的托物言志,借象抒情,寄山川风物而曲达作者的执韧追求与宏愿理想。

  魏力先生写了大量的山水情韵,凭古吊今的诗词,多为大景触目,包括名山险川等等。但也有不少截取小角小景发端起兴之作,均写得情理并茂,小中见大,如《过苏家堡》律诗三首。在我看来,尽管邑地苏家堡一门出过三个进土,被几代人津津乐道,其中不乏骚人墨客,但都未能像魏力先生那般上接古人,下连今人后裔的倾心之作,情韵独加,思趣溢然,从而让人从中领悟出什么,并大展想象翅翼飞翔于四川峨眉,又盘旋于甘陇会宁。《过苏家堡》其一——

  人言此地隐文星,紫岚祥和四季春。

  苍榆抱柳成天趣,曲水环冈映月明。

  传家格言耕读第,流芳金匾进士门。

  往来征客多驻马,香与峨眉姓字同。

  其实读这首诗时先将其写在前面的小序读了,诗意无须诠释自可见其情致神韵。序言:“苏家堡,会宁城东北六十里处,合峰抱水,质朴幽静,有人曾用‘平沙细草牧马地,淡云微雨养苍天’描称,民俗淳厚,文风昌盛,以清朝光绪年间苏门昆仲三进士而名传。而今,苏氏后裔多才俊之士,遍及南北。有幸过访,情咏三律”。首律如上,其余不再举读,已题意显明了。这里我要以此言明的另一点是,诗人魏力先生传统文化思想下的大情怀。赏古迹,览名胜,崇先贤,得有一定的传统文化思想基础和深厚的文学素养,不然,当今社会上为什么会有那么一些人既不尊师,又不孝敬父母,只图男欢女合之间的小情小调呢!好在我们国家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宏策大略下,终于结束了少有人性的阶级斗争局面,而又恢复着崇尚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思想,真正的人性真善美的天光地气在弥合之中。魏力先生《心旅集》的整体思想性,其实正符合此历史巨辙。这恐怕才是这600多首诗词在融入华夏诗文大典洪韵中的真正价值。当然这一切的一切,是他多年人生的旅程走得踏实,诗词歌赋之所以写得至情至诚的缘故了。

  总而言之,魏力先生《心旅集》无论从“言小言大”的诗理美学角度出发,还是以其饱满的抒情性审度,均为一部有思想性,艺术性的好书。其成功二字的本质或筋骨量还是:充沛真实的感情。勤能补拙,这是艺术界人士的共识,况且魏力先生为诗赋词的能力原本不拙。因此,当艺工而情浓时产生的作品必然属上乘之大作了。

  总体上讲,魏力先生属豪放派诗人。这一点留待以后细论。其实,只需你细读原作,就可以领略其艺术风格了。

  是为序。是耶非耶,敬请方家批评校正共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