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哲学家培根说的话,我在把它作为标题放到这里时,它沉甸甸的精辟使我几乎只能缄默。
这是实话。如果我们完全摒除自《诗经》以来纯粹源自统治者、经统治者剔除然后加以发扬并确定的陈腐的载道的诗观,那么这句话所揭示的含义就会更为深刻和纯粹。自然有人会说我们今天的诗已经离大众越来越远,诗已经完全成为贵族化的标志,殊不知我们这个民族原本和诗有着非常密切久远的关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诗首先和人类的生存劳作有密切的联系,它直接来源于人类情感的需要。观念、思想、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对自身的认识,各种各样的情感等等,就这样赋诸诗了。我在这里显然抛弃了康德、斯宾塞等人关于文艺起源游戏说的观点,而是用合乎辩证唯物论关于思维和存在亦即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观点来谈论诗的起源问题。作为人类意识、人类观念的一种有意为之的艺术记载,诗歌所呈现出的客观性几乎用不着怀疑。
另一方面,诗作为人类“情绪史”的一种特定的保存形式,它对人类心理的承袭发展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积淀催生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任何艺术能够与之匹比。思想和哲学、伦理及道德观念等,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获得。而“情绪”,这一纯粹属于个体的隐秘的情感活动,则非诗和诗化的艺术所能承载。文学的社会批评之所以过于简单和粗暴,正在于它对诗及其他艺术的判断过多地侧重于社会的道德功利,而忽视诗及其他艺术的心理的、情绪的因素。在这一点上,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现代格律诗派显然比我们后来的许多批评家和诗人成熟得多。从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到现代派的戴望舒和后期新月诗派的陈梦家,无论他们的诗所表现的内容是厚重深邃还是虚幻飘渺,他们的诗所记载的那些活鲜鲜的真实的心绪,都是我们借以感受中国现代社会流动的一把珍贵的钥匙。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说我们以往的许多读者,文学史专家和批评家往往习惯于接受既定的结论,直观的思想表露和肤浅的艺术营造,他们过分地热衷于评判诗人及其作品的是与非。或者,他们往往过于急迫、生吞活剥地去“拿来”一些新的分析理论,以貌似全新的构架生搬硬套地“分析”我们既存的文学。其实,进入艺术是一个仅仅属于自己的过程,仅仅属于自己而已!选艺术是需要一颗艺术的心去感受的!选鉴于此,我们不得不看到那种把一首诗、一部作品大卸八块然后进行单个分析并列出一二三四的做法的危害。你只要多读几本我们通行的语文教科书和有关的文学史专著,对此就会深信不疑。艺术被各种贴着艺术分析标签的手术刀一次次阉割。
诗是文学的至高者,这种至高首先来源于它对来自人世、来自社会的真实曲折、多样复杂、鲜活灵动的心境、悲苦微妙的情感的艺术的贮藏。且经历的时间越是长久,被后世品评的次数越多,其芬芳醇厚便愈越加强。这里自然而然就涉及这样一个老问题:什么样的诗才是真正的诗?纠缠这个问题并非没有意义,几十年来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实质上反映出我们对诗的本体认识所达到的认知水准。每一首成功的诗都是一个真实,具体而微妙,可感可触,它就像纯粹的物质,耀眼地站立在我们面前。那么,是否可以说,凡是以艺术的、诗的方式记录、表现并最终固定下某种有价值、有意义的情感流程、思想志趣的诗,有独立的诗的格调和品质的诗,就是真正的诗呢。请原谅在这里我未对此下一个公认持久并能外涵所有诗作的定义,因为这显然是没有必要的。例如按准教科书的标准,我可以将诗的定义确定为:诗是诗人调动、创造一定的语言方式并通过意象的营造用以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人生体验的一种文学样式,构成一首诗的要素主要有情感、意象、技巧三方面。是不是只要将这样一种对诗的人为的确定记牢并加以理解,每一个阅读者在面对一首诗时就能排除对诗的陌生感,进入这首有生命的诗呢?回答是否定的。因此我更愿意把对诗的理解和进入视为一种人类文明向前推进时所必需的素质,而不仅仅是定义本身。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和大诗人歌德都说过诗的好话,这是我们应该铭记的。康德在他的哲学代表作之一的《判断力批判》中说,“在一切艺术之中占首位的是诗”;歌德则说:“谁不倾听诗人的声音,谁就只是野蛮人,不管他是什么人”(《歌德艺术语录》)。这两位大师对诗的尊崇足以使我们吃惊,令我们感动。用不着我们把诗抬到一个吓人的高度,康德和歌德已经非常显赫堂皇地完成这个本来就属于他们的使命了。不过作为一个现代的中国人,我倒宁愿把诗看得平常一些,随意一些,就像我们平常的呼吸一样。一首诗应该是既单纯又丰富的,能够给人提供较丰富独特的审美感受,且既可以瞬息即逝,也可以令人经久回味,难以忘怀。一部诗史呢,所包容的思想和艺术含量则理所当然地要呈现出厚重、多样纷呈的特征。值得强调的是这应该是一个充分自然化的过程,用不着人为地过多加以突出。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特征、人文风貌在诗中的体现,都应该以一种极自然的形态呈现,而不应该仅仅是人为选择。正是站在这样一个意义上,我们断言任何时代的诗、任何时代的文学都不可能完全脱离这个时代而存在,这是我们应该有勇气正视并承认的真理。
读诗使人聪慧,感谢培根。
199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