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警惕官位买卖新趋向

警惕官位买卖新趋向

时间:2023-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官位买卖的恶性案件屡见报端,已成为难以根治的社会痼疾。张改萍利用书记职权,公然受贿106.9万元,先后卖出27顶“乌纱帽”。其二,官位交易合法化,买卖手段越来越隐蔽。武保安在山西翼城主政的短短8个月期间,玩弄权术,大肆卖官索贿,先后29次非法收受贿赂88.8万元。其四,官位经营标准化,买卖市场越来越庞大。

近年来,官位买卖的恶性案件屡见报端,已成为难以根治的社会痼疾。日前,中纪委、中组部又通报了7起违反组织人事纪律卖官买官的典型案例,其性质之恶劣,手段之卑鄙足以令人震惊且愤怒。卖官买官,自古有之。从“官帽批发商”山西翼城县原县委书记武保安,到形成“卖官腐败链”的黑龙江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从“三贪书记”(贪权贪钱贪色)的河南省上蔡县原县委书记杨松泉,到被百姓称为“卖官书记”的陕西省商州区原区委书记张改萍,他们买卖官位的罪恶行径,与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贪官李林甫、严嵩、和珅之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呈现出种种新动向。其一,官帽批发公开化,买卖价格越飙越高。“要想富,动干部”,成了贪官们牟取暴利、发家致富的“秘诀”。张改萍利用书记职权,公然受贿106.9万元,先后卖出27顶“乌纱帽”。杨松泉为让手中的官帽换得更多的利益,竟然明码标价,一般局长二三十万,而一些关键部门局长的位置则是60万、80万,有的甚至竞争到100万元,杨在上蔡县任职5年间,共调整干部约700名,估计卖官收入可达1000万元左右,约占全县2005年财政收入8369万元的36%。其二,官位交易合法化,买卖手段越来越隐蔽。假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之名行卖官买官之实,为肮脏的官位交易披上程序化、合法化的外衣,使其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张改萍本是干部制度改革的受益者,她在卖官过程中,谙熟运用人事制度改革的“手段”,实现其卖官鬻爵的目的。区纪委副书记陈某想当教育局局长,借了30万元送给张改萍,张认定陈某在区上人头熟,便通过搞“民主推荐”,在民主推荐会及区常委会上,带头投了一票,最终让陈某如愿以偿。其三,官位交易程序化,买卖过程越来越严密。武保安在山西翼城主政的短短8个月期间,玩弄权术,大肆卖官索贿,先后29次非法收受贿赂88.8万元。其卖官有固定“程序”:先大造舆论,游说索贿,再选择时机,论钱定官,然后,圈定名单,授意组织部“履行程序”。环环相扣,步步衔接,使个人行为堂而皇之地变成集体决策,疯狂牟取卖官暴利。其四,官位经营标准化,买卖市场越来越庞大。在贪官卖官买官行为的影响下,一些干部也上行下效,一方面向上出高价谋求官位经营权,一方面向下敲诈索贿,通过收取下级官员的贿银来弥补亏损,层层横征暴敛,级级行贿受贿,形成了可持续的现金流,从而使卖官买官从一种偶然交易逐步演变为标准化交易市场,最终形成了“卖官腐败链”。马德受贿案就是明证。绥化市下辖10个县市的众多处级干部均卷入此案,仅绥化市各部门一把手就有50多人,还牵涉出国家国土资源部原部长田凤山、黑龙江省原政协主席韩桂芝、该省人事厅原厅长赵洪彦等重职高官,称之为“新中国最大卖官案”。

这些腐败案件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贪官们一边收钱,一边卖官,有的甚至一边还能升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县委书记岗位沦为腐败的“重灾区”,“一把手”假改革、真卖官,把买官卖官“交易”程序化、合法化,表现出极大的贪婪性、疯狂性和危害性。这不仅说明了反腐倡廉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也充分暴露出我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还存在不够完善、亟待改进的地方,进一步敲响了对“一把手”放权过大、监督乏力的警钟。

人事任用是党务、政务工作的核心之一,吏治腐败乃腐败之首,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改革发展事业的成败。我们一定要加大遏制官位卖买的力度,要严格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政策、法规和制度,增强刚性,减少弹性,细化程序,减少漏洞,最大限度地把人事任免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交给党委集体和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压缩个人“运作”空间,从程序设计上预防人事腐败的发生。同时,要维护党的人事纪律的严肃性,不仅要追究卖官者的责任,而且要追究买官者的责任,还要追究“庇护”贪官“做大”的领导和部门的责任,真正形成遏制买官卖官的有效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