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银川晚报》刊发了这样一幅照片:2月28日,一名到学校报到领取新书的小学生,在母亲的陪同下“采购”了8卷牛皮纸,准备给新书包书皮。据记者和业内人士了解分析,现在中小学生的课本和辅导书多则20余本,少则四五本,如果每个学生平均按10元钱购买书皮的话,目前银川市在校的20多万中小学生为新书购买“衣服”就要花去200多万元。薄薄一页书皮,仅在银川地区就掏去了家长200多万元。照此计算,全区、全国计亿以上中小学生的包书皮费用恐怕得超过数千万上亿元了。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面对如此庞大的书皮开支,值得吗?当我们再重新审视这张照片时,仿佛小学生身上背的不是包书用的牛皮纸,而是一座十分沉重的大山和债务,压得小学生和家长喘不过气来。
区区小书皮,在人们的眼里似乎微不足道,殊不知小事情能够反映出大问题。从经济角度看,一个孩子学业有成时,名目繁多的各种费用已经成为众多家庭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每年再为新书开支,确实又给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从小学生身心健康看,给小学生的减负,使他们从越来越重的书本和书包里解放出来,长期来一直是社会的强烈呼吁,给书本“穿衣服”,无疑给本来就不轻松的书包又增加了不少的重量,这对于正在发育成长的中小学生,更是雪上加霜,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再放大来看,民族兴旺,教育为本。多一个孩子上学读书,就是为国家多培养了一个后备人才,为民族振兴多增添了一份希望。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人口大国,教育经费不足,教育基础薄弱,一直是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严重问题。要把钱花在刀刃上,是一个重要的原则。我们不能忘记,全区、全国一些地区的许多孩子因贫困失去了上学的权利,贵州省“大眼睛”小姑娘渴求上学读书的企盼目光,曾打动过无数人的心,使社会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一场空前的“希望工程”、“春蕾行动”、“扶贫助学”在神州大地兴起,使许多贫困辍学失学的孩子走进了学堂。多年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教育兴国、教育强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基础建设步伐,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又新增教育经费2182亿元,从2006年开始分批分阶段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将惠及1.5亿名学生、52.5万所学校。当我们在为党的教育政策欢欣鼓舞的时候,也为因包书皮花去巨额资金而惋惜,用这样多的钱去多建几所学校、多救助些贫困学生该有多好啊。
诚然,学生爱书本,如同工人爱机器、农民爱农具、战士爱武器一样,应该积极鼓励,大力提倡。有些家长建议,要加强教育,积极引导,培养孩子珍爱书本的意识,提高旧课本的使用率;包书皮鼓励就地取材,利用废旧材料,既可减轻额外开支,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又可以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