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个值得警觉的社会信号

一个值得警觉的社会信号

时间:2023-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随着市场化步伐加快,中国社会转型力度加大,中国工人群体的社会身份发生剧烈嬗变,不仅内部有了“蓝领”、“白领”之分,而且与社会其他新崛起阶层相比“落差”也拉大,成为流水线操作者和简单技能体力型劳动者的形象代言人。应该清醒地看到,仅1%的人愿意做工人,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需要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当全世界劳动者欢度自己的盛大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时,中国却由于99%的调查对象不愿意当工人而引发了“咱们工人还有力量吗”的沉重话题。根据一项上海4000户入户调查,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和竞争性企业等。对此现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才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某负责人一言以蔽之:“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官本位’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也说明我国企业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把复杂的社会就业意向简单地归咎于上述两方面原因,显然有些苍白无力,说服不了人。

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其实是100%的现实折射,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完全是由当前社会存在的利益关系变化、调整和分配所决定的。曾几何时,以社会最先进生产力代表的产业工人身居社会各阶层“老大哥”地位,一曲“咱们工人有力量”唱出了工人阶级的自豪感和优越感,“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豪言壮语,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年工人的精神追求和巨大动力。“工人老大哥”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光荣的政治条件、优越的经济待遇、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令其他社会群体仰慕不已,以当工人为荣耀成为一种社会时尚,绝对没有谁怀疑工人的力量。然而,随着市场化步伐加快,中国社会转型力度加大,中国工人群体的社会身份发生剧烈嬗变,不仅内部有了“蓝领”、“白领”之分,而且与社会其他新崛起阶层相比“落差”也拉大,成为流水线操作者和简单技能体力型劳动者的形象代言人。工人群体身份和经济待遇上的强烈反差,不可能不影响人们的就业选择,多数人不愿意做工人就成了一种必然的社会趋势,自然而然地也就产生了“咱们工人还有力量吗”的疑问。

如果说身份差异是影响公众不愿意做工人的政治因素的话,那么工人的生产环境、生存生活条件等诸多缺位则是重要的社会经济因素。全国不少企业尤其是民营私营企业大量存在着用工不规范、制度不健全、保障不完善等问题。一线工人劳动时间长、强度大、环境差、风险高,辞退下岗随时发生,事故矿难频发不止,严重威胁工人的生命安全,加之社会民生保障等公共体系不健全,医疗、养老、失业等后顾之忧,成为笼罩百姓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相比之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垄断行业,则坐享铁交椅,端着铁饭碗,按官阶高低和权力大小分配着社会财富,受人尊崇,安逸稳定,收入丰厚,衣食无忧。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社会自然法则决定人们的择业观念。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国绝大多数人不愿意当工人,60%的大专以上学历者扎堆“白领圈”或挤上“官宦之途”了。由此看来,当现实社会还远远达不到老祖宗马克思所设计描绘的那样,劳动不再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第一需要的理想社会的时候,多数人就业选择指向不仅是现实和正常的,也是无奈和被动的。

应该清醒地看到,仅1%的人愿意做工人,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需要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工人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工人,既是企业、国家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稳定发展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当多数人不愿意去第一线创造财富而集中到分配消费领域获取财富时,必然会造成社会生产分配的不平衡,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久而久之,社会的创富能力就会枯竭。诚然,解决择业取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辽宁省沈阳市在企业的关键工程、关键岗位推行“首席工人制”,可享受“白领”、“处级”待遇,虽然对此举褒贬不一,但毕竟在唤醒工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上迈出了勇敢的一步,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我们期待着一个更加有利于人们理性择业社会环境的生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