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袋子”是鼓了,还是瘪了?这个事关老百姓根本利益的敏感问题,尽管被有些经济学家用抽象的经济理论解释得混乱不堪,但老百姓就死认一个理:赚得多,还是花得多。这是衡量“钱袋子”鼓与瘪的唯一标准。据全球最大的工资信息调查研究机构HAY GROUP最新发表研究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工资上涨幅度将列全球第一。然而,老百姓似乎并没有因自己的收入增加而增加满意度。国内有关权威机构和人士专项调查结果表明,96.5%民众表示对自己工资状况不满意,2006年中国约有53.6%的人认为自己进入了社会中下层。这个数字比例分别比2003年上升了2.6和9.9个百分点,同时认为自己属于社会上层、中上层和中层人数比例都分别下降,甚至有的还发出了“国富民穷”的怨言。
人们普遍对“钱袋子”现状不满意,一方面说明了民众对社会公平、缩小分配差距等政治诉求更加强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家、政府在市场化运作中宏观调控、利益分配以及平稳物价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毋庸置疑,在中国经济进入超周期高速增长后,国家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工资福利进行了不懈努力,不断调整增加福利待遇,老百姓的“钱袋子”开始逐渐地鼓了起来,但鼓起的速度、比重、价值和效益却不尽如人意,这都是不争的事实。从中国工资收入占GPD的比重看,已从9年前的53%下降到去年的41.4%,远远低于美国57%的水平。这种情况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与世界任何国家相比,中国居民所拥有的财富相对较少,百姓不敢消费。近10年间,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了204.7%,而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只增长了82.6%,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只增长了40.5%。然而,中国税收增幅不仅超过国家GDP的3倍,更是远远超过了个人收入的涨幅,无形之中为老百姓的“钱袋子”里注入了水分。
更为可怕的是无法遏制上涨的物价,像窃贼的黑手一样,不时地在掏空老百姓的“钱袋子”,无情地吞噬着他们的工资福利。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统计显示,今年5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4%,主要食品价格较上年同期大幅上涨8.3%,创27个月以来新高,已连续3个月同比上涨超过了3%的警戒线。物价上涨不是孤立的经济现象,虽可以给直接生产者有一点收入上的增加,但整体上却减少了多﹃数群众的可支配收入。这样,三下五除二,零敲碎打,无疑使百姓原本就不殷实的“钱袋子”又大打了折扣。特别是居住、教育、医疗等节节攀升的费用,已到了百姓极度不满意,无法承受的地步。正如一首民﹄谣说:“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几;读不起,选个学校三万起;住不起,一万多元一平方米;娶不起,没车没房谁嫁你;养不起,父母下岗儿下还是瘪了地;病不起,药费利润十倍起;死不起,一个墓地三万几!”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基本过程和生存条件,衣食无忧,居有室所,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既是人生奋斗的动力和目标,也是社会进步和谐的标志和追求。当老百姓辛辛苦苦积攒一辈子的“钱袋子”根本无法支付高昂的人生成本时,民心能安定、社会能稳定吗?手中有钱,心里不慌。人心稳定,社会安宁。我们决不能固守“大河有水小河满”的陈旧观念,应该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注重改善民生,向民倾斜,让利于民,使老百姓的“钱袋子”切实鼓起来,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稳定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