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时6年,试用3年,经上海市教委审定批准的高中历史教材,仅投入使用一年后便被废止。为什么在史学界已为定论的历史,在教育界竟演变成了争论风波,致使越来越多的国内媒体和网络群体纷纷卷入其中,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口水笔墨大战。
历史教科书似乎历来是个引人关注的敏感问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远的姑且不说,近些年来总不时地出现历史教科书问题,给原本就不安宁的世界又平添了一些不和谐的麻烦。日本借修正教科书之名,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篡改历史,抹杀二战期间的侵略行径和滔天罪行,受到了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抗议和谴责;韩国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机,不顾羞耻地贪天之功,硬是把属于中国的一些古代文明成果窃为己有,遭到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抨击和反对;其他国家因历史问题引发文攻武卫的事件亦不为鲜见。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争论焦点集中在是否应删减“屈辱史”和“斗争史”以体现创新精神,是否应添加时代元素以减少“经典”元素,是否应以多主题的文明史替代单线索的编年史,以及是否应以全球史观代替民族史观等4个方面。尽管新版历史教科书主编苏智良先生围绕“是改变不是政变”的命题为该书的指导思想、总体结构和设计方式进行了详略辩解,为该教材抱打不平的一些学者也抱怨此举“扼杀了进步”,妨碍了学者表达“自己观点的自由”,甚至运用“戴帽子”、“打棍子”、“吹鼓手”等偏颇言辞,向对教材持有疑义批评的所谓“沿袭‘左’倾思想陈腐论”的“‘左’倾学者”和有关行政部门进行了激烈攻讦,但是,多数历史学者、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网民还是本着对历史负责、对青年一代负责的科学态度,对该教材进行了有力的批评和废弃。
历史无情人有情。关于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的争锋,虽与日韩等国违背历史真相、伤害民族感情的事件本质不同,但也不属于单纯的“学术之争”和“言论自由”,实质反映了截然不同的历史观和教育思想。让我们且撇开那些纷繁的争论和复杂的理论,只消问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历史该不该被淡化忘却?历史教科书的责任和导向又是什么?我们都知道,历史是前人用血凝聚而成的正反经验教训,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就在于对前代所发生的事件的真实记录。从时间概念上讲,历史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人也无回天之力将消失的历史重现于当代,历史不会因留恋过去而不走向未来。历史就是历史,你可以反驳,但无法取消;学术自由理应尊重,但任何人都不能只兜售自己的自由,而剥夺别人学习了解认同的自由。我们学习借鉴历史,既不能发思古之幽情,抱残守缺,厚古薄今,也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妄自菲薄,数典忘祖。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创明日之辉煌,这就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同样是历史学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教科书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诚然,面对浩如烟海、纷繁复杂的历史,要求公民特别是青年学生完全熟知也是不可能的,但对基本的历史脉络和基本常识还是需要了解的。我们在观看央视青歌大赛实况转播时,当看到有些歌坛精英在综合知识测评时对有的基本历史常识所问非所答的情景,心灵深处不由得感到了阵阵刺痛。面对许多青年历史知识浅薄的现状,难道我们的历史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不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责任吗?难道让淡化甚至歪曲中国历史的教科书继续误人子弟吗?“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斗争史、成长发展史,决不能以任何理由淡化或忘却。历史与政治、继承与创新、世界与民族、民主与自由,本来就是须臾不可分离的统一体。传播学习掌握历史知识、历史传统、历史理论,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忧患意识,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炽热的爱国之情转化为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舍此,历史教科书就会神飞魄散,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