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尾,企业、商场纷纷进行大盘点,仔细查究盈亏情况,以利再战。前不久,媒体也用心良苦地推出腐败官员“创意”盘点,意在从贪官们五花八门的“创意”中,查究贪官的作案手段,进一步加大反腐败的力度。
知名经济学家罗默认为:“新创意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经济上的创意,新颖别致,会挖掘财富的增长空间;生活中的创意,令人赏心悦目,带来无穷乐趣;而贪官们的“创意”,则令人瞠目,啼笑皆非,顿生可憎、可耻、可悲之感。
谓之可憎。贪官借执掌党和人民赋予之权,利用工作职务之便,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公然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中饱私囊,采取所谓吸“腥”大法、“开张经济”、特务作风等卑劣捞钱“创意”,巧取豪夺,吃拿卡要,雁过拔毛,受贿敛财,数额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性质越来越恶劣,既有对金钱赤裸裸掠夺的贪婪——贪污受贿额竟高达上亿元,又有贵族式的挥霍无度——女贪官花50万元整出了“鞍山市最美丽的屁股”。而且有腐败者视死如归,“前腐后继”,来势汹汹,大有“野火烧不尽,恶风吹又生”之势——由个体作案发展到集体作案、串案、窝案,由“公开”转为“私下”,由“直接”变为“间接”,由“现货”变为“期货”,表现出了极大的贪婪性和疯狂性,成为害国害民的“官仓硕鼠”。
谓之可耻。贪官往往是个“双面人”,昨日“政坛明星”,今日贪官污吏,惯用两面手法,台上信誓旦旦反腐倡廉,台下肆无忌惮索贿受贿,厚颜无耻,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一旦东窗事发,信口雌黄,肆意狡辩,什么“受贿因为脸皮薄”“人民离不开我”“我也是受害者”,“他们硬要送,我是含着眼泪收下的”,真是诡辩“创意”惊人,不知羞耻二字。至于所谓另类收藏、科学管理情妇、因地制宜、一箭双雕等淫徒“创意”,更表现了贪官荒淫无耻的丑恶嘴脸。
谓之可悲。原本好端端的一个人、一名官,即便享不尽人间荣华富贵,也可衣食无忧,终生平安,但偏偏鬼迷心窍,陷进钱眼,因贪污腐败害得整天提心吊胆坐立不安,惶惶不可终日,人不像人,官不像官,鬼不像鬼,既要绞尽脑汁“创意”藏钱,又要费尽心思想后路,于是乎,卫生间、煤气罐、鱼肚子、粪坑里,都成了转移藏匿赃款赃物的隐蔽处。更凄惨的是为逃避法纪制裁,犹如累累丧家之犬,整容易容,逃匿颠沛,流落他乡,有门路的逃亡国外,无门路的只好倒贴“封口费”,甚至靠打工乞讨谋生度日,成为“史上最倒霉的贪官”。
贪官丑剧频暴“惊人创意”,贪官式资料并非黑色幽默。贪官腐败手法不断进行花样翻新,腐败形式日趋嬗变多样,反映了反腐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对新形势下的反腐败策略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有道是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心别贪,贪心必起祸。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贪官即使“创意”再多,隐藏再好,表演再好,终会翻船落水,逃不出恢恢法网。
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在其代表作《红与黑》中,出色地描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于连·索雷尔由贫穷、奋斗、发迹、顶峰,到堕落、灭亡的人生轨迹。翻阅“落马”贪官的人生档案,几乎就是于连·索雷尔的现代翻版。他们大都出身寒门,根红苗正,青少年时吃过大苦;受过很好的教育,有着较高的智商,经过艰苦奋斗的执著追求,有着辉煌的仕途经历,由于大气候形成的大势所趋,他们成为时代的幸运儿、社会政坛的精英。由于摆不正组织与个人的关系,个人利益过度强化,刺激了他们的邪恶欲望,诱发了种种丑恶行为。
事实说明,权力的膨胀和权力的无力,必然派生腐败现象。“创意”只是权力的衍生品,并非权力的本质,更非造成腐败的决定因素。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权力自从在社会扎根,就与腐败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权力还产生作用,不管如何竭尽全力严厉打击,腐败现象还会不断产生,腐败分子还会不时冒出来。面对经过反复较量仍不见退势的腐败现象,我们只有加大、不断加大、持续加大反腐败的力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