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汽油涨价谈起

从汽油涨价谈起

时间:2023-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号称“汽车王国”,汽油是美国市场标志性消费之一。网络数据反映近年油价上涨了40%。其它食品价格美国市场的变动不很明显,与中国国内通膨影响相比,波动程度要小很多。算起来,在高昂的美国国债中,美国财政部共欠外国人和外国政府在十四万多亿总债务中只有四万五千多亿。在美债中,“美联储”也持有国债债权1万6300亿。对此美国并无共识,而增加债务是立即就要兑现的。

美国两次QE(Quantitative Easing)即“量化宽松”,总共加印钞票两万多亿美元(1万7250亿+6000亿)。因为流通货币量增加,按推算,美国国内物价应该大幅度上涨。

实际情况是,与民生相关的食品价格涨幅并不高,从社会表象所见,倒是汽油价格涨幅明显。

美国号称“汽车王国”,汽油是美国市场标志性消费之一。各处加油站都有油价牌,一眼就能看到油价的升降,在总体上涨基础上,地区之间差别不小。三年前每“加仑”不到两美元(加仑是美国汽油容积单位。1加仑=3.78533升)的汽油,去年最高曾超过4美元。目前新泽西州爱迪生市均价大约是3.6美元/1加仑左右。网络数据反映近年油价上涨了40%。

有统计说,纽约州由于很多人都住在市区,依靠公共交通,家庭用于汽油的平均开支占总收入的5.5%,其它州要比这个高。

但是,以涨价最为明显的油品对比中国市场、按人民币对美元当前汇率(6.3元人民币/1美元)计算,北京地区93#汽油每升零售价7.85元(人民币),中国首都地区汽油价格超过了美国汽油均价。

其它食品价格美国市场的变动不很明显,与中国国内通膨影响相比,波动程度要小很多。这里鸡肉很便宜,猪肉也不贵。今年七月底鸡腿才0.88美元一磅(453.6克),猪肉每磅才两美元。算起来比中国市场更便宜(如下图)。

数据引出一个疑问:欠着巨额国债的美国,在大量印发美钞之后,为什么国内通膨并不明显?作为美国债主的中国,在美联储QE1、QE2(印钞)之后,通膨反而触发如此之快?是美国把“通膨”之火引向了外面?

美国金融危机暴发以来,世界舆论一直在指摘美国借助国际通用货币(美元)强势地位转嫁矛盾。让债权国承受损失,特别是中国。也许事实果真如此。

目前美国国债总量14万3000亿美元中,中国拥有债权8%(1万1600亿)。但美国国债全部债权里面,最大份额是美国国内的社保基金(占19%),加上美国家庭(6.6%)和联邦政府、州政府“借给”美国政府的“债”额。其实美国国内才是美国国债最大的债主。算起来,在高昂的美国国债中,美国财政部共欠外国人和外国政府在十四万多亿总债务中只有四万五千多亿。

这说明,“负债累累”的美国,其实是“民富国穷”。大部分国债是由美国各级政府和老百姓买下来的。从国外借来的钱,主要是给老百姓搞了社安福利和开支军费。

在美债中,“美联储”也持有国债债权1万6300亿。“美联储”是“量化宽松”的“发明人”,有权拿纸张印钞票。它印出美钞冲消了部份“国债”,还换取中国等量的出口货物。中国却是靠实打实,用出口实物从美国换得美元,再拿美元买美国国债。美国拿纸做的货币从中国等债权国进口得到了实体物资,美国国内通膨当然不会明显。

中国用出口产品换来的美元一边要加印等量的人民币、增加巨额通货,一边还得提心吊胆防备手上的美债贬值。作为相对而言“国富民穷”的中国,和情况恰好相反的美国比,在这场“货币战”中眼见着吃亏。难怪欠高债的美国通膨不大,减债也并不着急。拥有债权的中国反而通膨明显,老百姓反响强烈!

按常理,拥有天文数字债务的美国,应当“坐立不安”,应该在“增收减支”上下大功夫、出台大举措才对。令人不解的是,几百位美国“精英政客”组成的国会,两党议员在经历一番争吵、奥巴马总统“拍案加压”之后,连夜通过的议案是让美国国债上限提高2万1000亿(再过两年美国国债将达十六万多亿美元),仅仅承诺“在今后10年间削减大致类似额度的联邦开支”。

“今后十年减债两万多亿”是个什么概念?至今美国到底如何“减债”?对此美国并无共识,而增加债务是立即就要兑现的。奥巴马曾提出的“富人增税”主张遭到共和党严拒;而共和党提出的“压减社安开支”,作为民主党的奥巴马总统也不能下此决心。可以预见的是,今后美国国债只会增加、难以减少。

就在“标准普尔宣布把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顶级的AAA级下调至AA+级”之后,面对美国信贷系统降级,美国的态度依然不是积极设法减债以恢复美国信用,而是指摘评级评机构的“评估报告存在纰漏从而并不可信”。

究其根源,美国肯定看透了一点:依仗“强势美元”的世界地位,美国有困难,全世界大家都得分担。这似乎应证了近代中国的一句俗话:“欠债的成了爷们,放债的倒成了矮子”;“黄世仁”得向“杨白劳”磕头?

难道这就是今日美国和世界“自由市场”的公道?

2011年9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