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7
苏童精心构造的长篇小说《河岸》是他写作时间最长、字数最多的长篇小说,小说在出炉之后,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没想到的是,英文版也迅速出炉。
在当代作家中,作品中英文同时出版的作家非常少,苏童的《河岸》受到这种待遇,与他作品在国外的长期影响是分不开的。据不完全统计,苏童的作品可能是当代作家翻译到国外最多的人——苏童说,应该是之一吧(见附录)。
苏童的作品很多被翻译到国外,但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经常不如人意。苏童自己说,就像打排球的拦网一样,一些不高明的翻译,把作品原有的文化内涵“挡回去”了。好多年前,我听著名翻译家许钧说过一件有趣的事情,就是《妻妾成群》的“妾”很难找到合适的法文词汇来表达,后来就用小写的“妻”来表示,前面的“妻”大写,表示正房,后面的“妻”表示偏房。许教授煞费苦心,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可很多的翻译,是到不了许教授这个境界的。就拿这本《河岸》来说吧,英文版还没见到,见了我也没能力比较优劣。但苏童发给我的这个封面,我一看,立马发现了问题。显然,设计封面的人还是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尤其是背景的河流和船只,是真实的。人物的形象也基本符合小说里对慧仙的描写,但一个道具却露了馅儿,那就是围在脖子上的红领巾。
很多人以为中国的中小学生这六十年来,一直是戴着红领巾的。其实不然,作为苏童的同辈人,我这辈子居然没有戴过红领巾。这也是我多年来的一种遗憾,因为中国少先队员这个光荣称号,我从未享受过。原因很简单,我上小学时,1966年;我中学毕业。1976年,“文革”开始后,中国少先队改为“红小兵”,中学生改称“红卫兵”,班长不叫班长叫排长,所以从小学开始,我就是军官配置,当了多年的排长,也没有“晋升”。
《河岸》小说里写的是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故事,小说里的慧仙如果是小学生的话,应该是戴着红袖章的,不应该系着红领巾。而且按照封面上慧仙的年龄也应过了戴红领巾的年龄。
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设计者的年龄和经历。如是中国人,肯定是70年代以后出生的,如是60年代出生的,则肯定没在中国生活过。
有趣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封面是抽象的,而英文版的封面却如此具象。为什么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