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届世界杯足球赛落幕已有两个多月,可它留下的一些耐人寻味的内容并没有因此从烽火连天的绿茵场上消失,反而在人们的脑海里盘旋。我虽然写过一些文章对这届杯赛作过议论,也故作圣贤般地预料到一些想到的和想不到的结果与事件。可我发现这届世界杯可供人们挖掘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它在混乱中呈现秩序,它在感觉中暗含哲理,它实在是一个资源充足的“文本”。
我这里想谈一谈黑马的问题。
不知什么原因,也不知出于什么样的心理,每次世界性体育运动大赛尤其是世界杯足球赛,人们总是冀望在比赛中出现“黑马”,似乎有了“黑马”,世界大赛才成为真正的大赛;似乎有了“黑马”,比赛才更加激烈,才更加刺激,才更加激动人心。
有时候我真想为黑马唱一支赞歌,黑马身上体现出的叛逆精神往往会颠覆人们预设好的价值秩序和比赛结果,它甚至会改变整个大赛的中心思想和组织程序,它严重威胁着比赛的票房率,也使得博彩公司的生意火爆如荼。黑马往往以丑小鸭的身份完成了白天鹅的使命,去获取白天鹅的地位和荣誉,它是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阶级翻身得解放的一种象征,黑马是弱者的知音和代言人,第15届世界杯上保加利亚队和罗马尼亚队的英勇崛起,便是第三世界向第一世界挑战的标志。足球本是纯粹的体育运动,并不含有意识形态的内容,可由于足球是人踢的,球队又往往是国家和民族的某种“代表”,终难以逃避民族精神和国家利益这些非体育因素的“渗透”。尤其是世界格局进入“后冷战”时代之后,各国间的力量角逐转入了经济和文化这些看不见的战线,体育比赛的可见性与具象化便升华为一种美丽可爱的“战争”。而这种“大战”中杀出的“黑马”,其意义并不小于某次跨国军事行动的胜利。黑马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也就更可理解了。
此外,人们渴望黑马的突然出现,还有一种对强者、霸者潜在的征服心理的移情。渴望成为强者、希图作为王者几乎是人的一种天性,至少是人参加体育运动的内心需要。但强中自有强中手,王中自有王中王,冠军只能有一个,更多的球队和球员都是护花的“绿叶”。在这样的时候,人们会把同情和掌声送给弱者,希望那些默默无闻的球队和球员掀倒那些霸气十足的强人,黑马一般也就应运而生。
可人们也有讨厌黑马的时候,讨厌黑马的侥幸,讨厌黑马让两强过早相遇从而影响比赛的精彩,有时候还会对黑马恨铁不成钢,懊悔自己感情投资投错了方向,这就看黑马来得是不是时候了,人们喜欢改变秩序又害怕秩序真的改变,这就是人们对黑马的微妙心理。
想做黑马与做了黑马都是一件累人的事情。这次世界杯的锣声尚未敲响,人们便把黑马的桂冠赐给了哥伦比亚队,哥伦比亚队也因此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这个包袱至少与卫冕的德国队的负担一样沉重,结果哥伦比亚队过早地被淘汰出局,还留下一串可怕的悲剧。保加利亚赛前并没有想到会成为一匹黑马,可它击败德国队之后成为名副其实最黑的黑马。到后来却被瑞典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显然是与做了黑马有关,要是保加利亚队未成黑马之前说不定会将瑞典队斩于马下,至少也不会输得那么惨。当然,这与对方对它的态度也有关系,你未“黑”之前是在暗处,对方对你的“暗箭”难防,而你一旦“黑”了,你的“暗箭”便成了“明枪”,人家比较容易躲挡了。历届世界杯,总有黑马跃出,但黑马夺冠者却绝无仅有,他们往往会在夺冠的关键时刻“马失前蹄”。黑马的本质并不是喜剧性的。
与黑马相对的是白马。白马不像黑马,不是一个舶来词。它是中国古籍里早已存在的概念,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是一个迷人的命题。我这里只是信手拈来借用一下以与“黑马”相对,并不是公孙氏原概念上的含义,这里的“白马”是指那些实力强、名声大、气势大的老牌劲旅,比如这次世界杯赛上的巴西队、德国队、意大利队、阿根廷队,它们都会是夺冠的大热门。由于它们处在明处,而且往往是黑马暗暗瞄准、突然袭击的对象,黑马们只有击倒这些白马们才能“黑”起来,所以白马们的日子也未见得就好过。因为白马的目标不像黑马那样只需一两场高水平的发挥就可以完成使命,白马必须兢兢业业地踢到最后,或为白马王子——夺魁。可白马最容易栽在那些黑马手里。此次大赛中德国队、阿根廷队之所以与决赛无缘,便因为有黑马断送了它们的前程。
白马需要的是平常心,不可为了艺术而艺术,也不可恃才欺人、目中无人。近几届巴西队都是迷人的白马,可成为王子则是这一届。因为他们不仅为了艺术而艺术,更重要的是他们把自己视作黑马,耐心地寻找夺冠机会。
(美国世界杯记 19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