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爬行类动物

爬行类动物

时间:2023-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爬行类动物爬行类是从两栖类中的某种迷齿两栖类进化形成的。蜥螈表现出两栖类和爬行类特征的混合,是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发生于两个纲之间的逐渐过渡的标志。有些爬行动物虽然有耳鼓凹,但大都是次生性的。迷齿类的非常典型的松果孔,在早期的爬行动物中仍然还有,在许多进步的类型中则消失。即使是原始的爬行类,肢骨一般都比迷齿类的肢骨更为细长。在三叠纪新出现的所有爬行类中,最重要的要算槽齿类和鼬龙类。
爬行类动物_生命的进化

爬行类动物

爬行类是从两栖类中的某种迷齿两栖类进化形成的。由两栖类过渡到爬行类发生在地质史中的石炭纪,它所跨过的最后关口肯定是以具有羊膜卵为标志的,遗憾的是还没有找到这方面的化石证据。已知最早的羊膜卵发现于北美洲二叠纪早期的沉积物中,而这一时代比爬行动物完善的适应于陆生生活的时代晚很多。不过从化石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两栖类向爬行类发展的情形,例如有一些中间类型兼有进步的迷齿类与原始的爬行类的特征。

蜥螈表现出两栖类和爬行类特征的混合,是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发生于两个纲之间的逐渐过渡的标志。这种变化是逐渐的而不是突然的,因此当我们将所有的化石材料通盘加以考虑时,也就很难在两栖类与爬行类之间划分一条清晰的界线。但是我们可以把爬行类的一些典型特征和一般特征略述如下。

爬行类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不像两栖类那样中间要经过变态,而是直接由羊膜卵发育。爬行类头骨比较高,不同于迷齿两栖类那种通常呈扁平化。爬行动物原始的耳鼓凹已经消失。有些爬行动物虽然有耳鼓凹,但大都是次生性的。爬行类的头骨,顶骨以后的骨头有的变小了,有的由头骨的顶盖部位移到了枕部,有的甚至完全消失。迷齿类的非常典型的松果孔,在早期的爬行动物中仍然还有,在许多进步的类型中则消失。爬行类腭上的翼骨显著,原始的爬行类的这些骨头上有发育完好的牙齿。爬行类嘴前边的腭骨上也可能有小的牙齿,但是没有像许多迷齿类的那种大的、獠牙状的腭齿。大多数的爬行动物只有一个枕踝。

爬行类的椎骨由一个大的椎侧体和一个缩小成小楔状的椎间体组成,比较进步的类型的椎间体消失。原始的爬行类有两块荐椎骨,不同于两栖类只有一块荐椎;而在许多进步的爬行类中,荐骨由好几块椎骨组成,有的类型增加到八块之多。肋骨也随着荐骨的扩大而扩大。爬行类的肩带中,肩胛骨和喙状骨均扩大加强了,而匙骨缩小或者消失了。通常有锁骨和锁间骨,但是与迷齿类的这些骨头比较起来大为缩小。原始的爬行动物肋骨从头部到骨盆之间是连续的,而且大致相似,但是比较进步的爬行类的肋骨通常有颈部、胸部和腹部几部分的分化。

img6

蜥蜴的肩带(一)和腰带(二)

img7

石龙子的骨骼

爬行类的肢体和足骨都比迷齿两栖类更为进步。即使是原始的爬行类,肢骨一般都比迷齿类的肢骨更为细长。腕部的中央骨块不超过2块,不同于迷齿类的由4块骨头组成。踝部近端的骨头减少到2块,不同于两栖类的3块。这种减少是由于内侧的胫侧跗骨与中间跗骨两块骨头与中央的1块骨头合并到一块所形成的。这几个骨头愈合到一起,与高等脊椎动物的距骨的愈合情况相当。外侧的腓跗骨相当于哺乳类的跟骨。爬行类的基本趾式是:2—3—4—5—3(4),但是许多特化了的爬行类,趾式有所改变。

许多爬行类都有角质的表皮,通常呈折叠鳞片状。

在三叠纪新出现的所有爬行类中,最重要的要算槽齿类和鼬龙类。槽齿类是非常成功地生存了一亿余年的初龙类的奠基者,是后来在中生代占显要地位的许多爬行类的直接祖先。在这些爬行类中包括鳄类、翼龙类,特别是式样众多的恐龙。鼬龙类是哺乳类的直接祖先。哺乳类虽然在中生代恐龙类处于极盛的时候并不在进化上占重要的地位,可是到新生代来到时就代之而兴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