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由美国人民独创,原意是为了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感谢印第安人在他们刚到美洲大陆时给予他们的帮助。感恩节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在美国,自1941年起,人们从这一天起休假两天。这一天,人们不管有多忙,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团聚。现在,感恩节也“漂洋过海”到了中国,很多中国人也开始过起了这个“洋节”。可是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能够真正理解感恩节的内涵,其实很多中国人过的是热闹,除了在节日当天口头或是行动上对亲友稍有表示外,其它的日子里一切照常,把“感恩”二字抛到了九霄云外。
算起来,感恩的美德在中国源远流长,“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便证明了这一点。“感恩”与中国其他无数的礼仪道德组成了厚重的中华民族文化,然而,近年来,感恩的缺失、人情的冷漠成了一个让人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广东省曾对2000个孩子进行调查发现,有54%的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容易感动的人,或者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感动。连感动都那么难,还何谈感恩呢?
丛飞,原名张崇,生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庄台镇的农村,自小努力向上,长大后在深圳成了一名著名的男歌手。在他37年的短暂人生中,先后参加了400多场义演,他的收入并不丰厚,但进行了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他资助了183名贫困儿童,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丛飞的颁奖词是: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当他自己病危住院经济困难时,几个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来看望他。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另一位受助者认为丛飞资助自己另有所图,称自己太忙,没有时间看望丛飞;还有一位家长得知丛飞因生病而暂时没有能力继续支付他孩子的学费,不仅对丛飞没有任何安慰的话语,而是反问“他什么时候治好病出来挣钱”。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多么令人寒心啊!尽管丛飞说:“别责怪他们,我已经是不需要治疗的人了。”但我们应该从中体会到丛飞的心酸与无奈。他其实还是希望孩子们去看看他的,可那些孩子的感恩之心却已经丢失了。
也许是因为以上的情况并非个例,河南省慈善总会提出要与接受捐赠的贫困大学生签订“道德协议”,提醒和鼓励受捐赠者毕业后,在有条件的前提下,自觉自愿回报社会。
感恩,就是拿我们自己的爱心去回馈别人曾经为我们付出过的爱心。一个冷漠、不知感恩的人,一定是一个自私的、只知道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试想,一颗被冷漠和自私填充的心灵会有阳光照进来吗?这样的心灵会感到快乐吗?
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我们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之中,从这个大环境里获得了一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也就是说,社会这个大环境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的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在受人之恩。小时候,我们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时,有老师的谆谆教诲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懂得感恩,说明了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当我们以感恩的心对待别人时,心中自然会希望对方得到平安、得到快乐,所以不论得到的回应如何,心中都是欢喜的。
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幸福和快乐。放弃冷漠、常怀感恩之心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同时更是一种良知、一种动力。人只有懂得记住别人对你的恩情,生命才会得到滋润,并时时闪烁出纯净而绚丽的光芒。放弃冷漠、常怀感恩之心,我们才不会牢骚满腹、抱怨不已;放弃冷漠、常怀感恩之心,我们才会对亲人、对朋友、对同事、对工作多出一份亲情、多出一份友情、多出一份热情与真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