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与地球

人类与地球

时间:2023-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与地球现在人们都在谈论人口“爆炸问题”,担心人满为患。人口数量与日俱增,而只有5.1亿平方千米的地球表面积,以及目前为人类提供绝大部分食品的1.4959亿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是难以改变的。显然,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将日益突出。有人曾经计算,地球上的生物每年大约生产1 540亿吨有机碳,其中1 350亿吨来自海洋。鱼类是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人类现在所需的蛋白质,大致有10%来自海洋。
人类与地球_生物生态

人类与地球

现在人们都在谈论人口“爆炸问题”,担心人满为患。那么,我们的地球能养活多少人?一个国家的土地能养活多少人?人们的这种担心不无道理,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世界人口发展历程,将发现人口“翻番”的速度越来越快;1650年世界人口为5亿,增长到1850年的10亿,翻番耗时200年;由1850年的10亿到1930年的20亿,相隔80年;由1930年的20亿到1975年的40亿,仅仅相隔45年。数字有力地表明,人口翻番历时愈来愈短,纯增人口越来越多。1987年7月11日是世界50亿人口日,在这一日,世界人口突破了50亿大关。今天,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口,正以每年8 000万的速度迅速增长。美国国情普查局的调查,在2 000年末,世界人口已增加到62亿,到2013年,人口将相当于1850年世界总人口的2倍以上,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高度关注。

人口增长速率加快,原因有二: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以及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的平均寿命增加,死亡率相对降低;二是出生率高,尤其是人口基数大,纯增数就必然多。人口的迅速增加,随之而来的是食品、住房、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娱乐、交通、治安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现在已是许多国家领导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领导人面临的严峻任务。

尽管空间科学家有许多梦幻般的设想,但时至今日,甚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土地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对象。人口数量与日俱增,而只有5.1亿平方千米的地球表面积,以及目前为人类提供绝大部分食品的1.4959亿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是难以改变的。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事实是,通过垦荒可能要增加些耕地,但发展交通、住房及其他一些基本建设又要占用相当的耕地,而且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非农业用地的比例也会相应增加。此外,不合理的使用土地,以及在相当长时期内人类尚难以完全控制的自然力,还将造成部分土地退化。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近发表的一个报告说,全世界每年约有600万公顷土地被日益扩大的沙漠化所吞噬,还有约100万公顷土地因受沙漠化影响而使粮食生产蒙受损失。该报告还预言,今后沙漠化的问题还将会更严重,它将威胁着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35%的干旱土地。而且世界上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中,83%居住在发展中国家。毫无疑问,在一定时期后,总的耕地面积会趋向减少。显然,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关心人口与土地问题,具有卓识远见之士提出了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的问题,以便探讨地球到底能养活多少人?首先涉足这一领域的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科学家们。他们已经完成了不包括东亚在内的“发展中世界土地的潜在人口支持能力”的研究。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除土地本身的生产潜力外,还必须考虑不同生活水准下人们对物质的需求状况。如果是探讨区域土地人口承载力时,还必须考虑到粮食产品的流通。估算土地人口承载力,必须以土地生产潜力研究为基础。目前一般的作法是在扣除非农业用地以后,根据土壤、气候、地貌等土地条件,评定对作物的适宜程度,然后对所选定的各种作物进行产量分析,以确定特定条件下生产力最高的作物品种。特定土地条件下的产量并不是无止境的,因此在分析作物产量时,必须有一个最高限额,目前通常以光合潜力来表示。光合潜力是假定各种环境因素均处于最适宜的条件下,即有适宜的温度条件,能适时适量地供应水分,土壤有良好的水、肥、气、热状况,持续而稳定的供水供肥能力,空气中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含量正常,风速既有利于空气流通而又不会引起作物倒伏,没有冰雹、病虫害等各种自然灾害,等等。总之,凡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一切条件均能得到极大限度的满足,而一切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条件都不会发生。显然,在现实的自然环境中是不存在这种理想条件的,因而把光合潜力称之为理想潜力。这种理想潜力与现实的农业生产很可能不一致,甚至相反。例如,有人算出我国的光合潜力分布特征是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低,而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产量正好相反,东部比西部高。这一事实证明理想条件不存在,而且恰恰表明生产潜力还受到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灾害因素,以及人为投入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估算实际产量时,必须考虑到其他因素的“衰减”作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进行发展中世界土地的潜在人口支持力研究时,就是以气候、土壤和坡度3个因素为基础,按低、中、高3个不同的投入水平,其中包括作物搭配、施肥水平、病虫害及杂草防治、土壤保持、劳动强度、灌溉及资金密集程度等,求出不同投入水平下的生产力。然后根据卡路里——蛋白质转换系数,求出各种作物的卡路里——蛋白质生产潜力,接着选出每个制图单元中生产最多卡路里的作物,并把各单元的计算结果总合起来,就可得到一个较大范围,比如一个国家、一个洲的最大卡路里——蛋白质生产潜力。在确定了一个区域不同投入水准下的卡路里——蛋白质生产潜力后,再与一定的人均需要的卡路里——蛋白质量相比较,就可求出该区域的潜在人口支持能力。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研究结果,把包括西南亚、非洲、中美、南美的和东南亚在内的5个世界发展中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即使在低水平投入下,也能生产出2倍于1975年人口(1975年这个区域的人口为19.566亿)和1.6倍于2000年人口所需要的粮食。如果把全球作为一个整体,那么潜在人口承载力将更高。但是,由于人口分布、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分布上的不平衡,以及自然条件的差别引起土地生产潜力上的差异,各个区域间的土地人口承载力有很明显的差异。

在探讨地球能养活多少人,进行潜在承载力研究时,对浩瀚海洋的前景意义不可忽视。有人曾经计算,地球上的生物每年大约生产1 540亿吨有机碳,其中1 350亿吨来自海洋。然而人类目前每年从海洋获取的各类水产量尚不过1亿吨,其中鱼获量约1 000万吨。鱼类是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人类现在所需的蛋白质,大致有10%来自海洋。海洋中除鱼类外,还有不少生物可供食用。有人认为,海洋可为人类提供的食物,要比陆地上全部可耕地所提供的食物多1 000倍,这无疑是个惊人的数字。一旦进入海洋全面开发,它将成为人类最大的食品库。到那时,地球的人口承载力将用万亿甚至10万亿计,这恐怕不是天方夜谭。

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类自身的发展没有必要了呢?绝非如此。我们之所以列举上面那些数据,为的是表明前景是良好的,切不可以“人满为患”而悲观。但在一定程度上,特别是近期实行计划生育又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人类在耕地上的投入,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不要说在较短时期内不可能普遍达到高水平,就是全面达到中等水平也决非易事;其次,要在全球或大区域间实行大批量粮食流通,且不说贫困地区会受到购买力的限制,单就完成这个运输量也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何况在某些时候还会因政治或军事条件的限制而不可能实行这种流通;再者,全面开发海洋,把海洋变成人类的主要食品基地,更不是指日可待,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因此,尽管地球有着巨大的人口潜在承载力,却切不可否定计划生育的深远意义。特别是多事的当今世界,要实现人类社会的稳定发展,逐步提高物质和文化水平,适当控制人类的自身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像我国这种人口众多,可耕地面积又相对较小的国家更显迫切。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我们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力量来满足我国人口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需要进口2亿人口的粮食,以人均250千克计,至少需进口5 000万吨粮食,是个多大的运输负担!因此,唯一的道路是自力更生。通过1982年的人口普查,已查清了我国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如果再在查清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质量、数量和分布的基础上,研究我国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力,就能为科学地制订我国长远的人口政策,规划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才能保障社会主义建设健康地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