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国史教学的最大任务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国史教学的最大任务

时间:2023-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又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正因为如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刻不容缓,难以等闲视之的。我以为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人民的最浓厚感情的培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退而言之,中国历史教学的最大任务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掌握这些不同的特点。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又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任何民族,无论是和平岁月还是战争年代,只要发扬了数千年固定下来的爱国主义感情,将祖国的利益和荣誉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是可以激流漂石,战胜任何艰难险阻,赢来民族兴旺和祖国富强的。

今天,经济上暂居落后的中华民族奋起直追世界发达国家,建设文明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无异于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决定民族命运的持久大战,比任何时代都需要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更需要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作为成就事业的内在精神动力。“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既然现代化经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因此也就不能不是当代中国人热爱祖国的最基本要求。今天的大中学生,是明天的建设者、保卫者,四化大业是否后继有人,中华民族是否具有光明的未来,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具备与否不能不是尤为关键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刻不容缓,难以等闲视之的。

什么是爱国主义教育?我以为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人民的最浓厚感情的培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什么是祖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从而对任何人、事做出正确的判断,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的公民,献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祖国统一、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情”为何物,谁能一言道之?爱国主义感情又是何物,谁又能概括之?但是,它毕竟有基本点可以追踪寻索。爱国主义虽然是一个历史范畴,爱国主义内容、形式、规模,随着历史条件和历史阶段的变换而发展变化,但是“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浓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有利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当代,它集中体现为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中国年轻一代来说,我认为中国历史的教学有着特殊的功用。这是因为,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生存壮大的发展过程。中华民族固定下来的爱国主义感情正是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固定下来。正是这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感情之河,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民族后来者。

我们知道,在学校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不是某一学科的专利,而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义务和责任。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英文、地理、音乐、美术由于学科内容和目的的制约,在爱国主义教育上终究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至于数、理、化等学科更是如此。

历史则不然。中国历史则尤其不然。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和综合性。以往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往的人物、事件、现象,简言之,过往的一切,都在历史科学的统涵之下,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直接材料,特别是群星灿烂的中国历史人物,发掘其内心世界,更是震撼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爱国感情的催化剂。

历史教学,尤其中国历史教学,以它系统、丰富、活生生的特点构成独特的教育功能,就这一点而言,是任何学科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科学,历史教学的任务理所当然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就是基础历史知识的传授、观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思想品德的教育。一般论者往往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三者关系,指出历史知识教育是基础、思想教育是灵魂、能力训练是条件。毫无疑问,这样分析是正确的。但是究竟什么是最大最主要的任务?并没有明确的答案。我十分赞成白寿彝先生的主张,即历史教学的“最大任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退而言之,中国历史教学的最大任务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因为基础历史知识的传授,并不是历史教学尤其是中国历史教学的目的。能力的训练是途径,并不是目的。历史教学的最高目标是使学生效忠祖国,服务人民,成为一个满腔热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美国、日本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愈进步,生产力愈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愈高,对大中学生乃至整个国民愈重视本国历史的教育,其目的我认为主要就在于利用历史教学的特殊功能,培养一代又一代效忠祖国的公民。

不仅如此,爱国主义教育还是社会发展规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际主义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宪法把“五爱”列为国民公德,而把热爱祖国置于公德的首位,其根据也在这里。首先,爱国主义感情具有“长期的历史传统,在社会舆论上,社会心理有着雄厚的根基”,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其次,爱国主义感情是人类的最基本感情,具有最坚实的基础性。只有把革命传统教育建立在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怀有浓厚感情的基础上,才会在教育和受教育者的心田种下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种子。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最深厚感情的培养,这一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长期而不是短期,是细致而不是粗糙,是春风化雨而不是强迫灌输的活动。必须特别注意养成,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点点滴滴,丝丝入扣,长期熏陶。我觉得最主要的是自始至终抓住历史特点来进行。

一部中国史,可以简单归纳为光辉灿烂的古代史、屈辱抗争的近代史,崛起腾飞的现代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掌握这些不同的特点。

光辉灿烂的古代史教学。根据笔者长期在大、中学校教学实践的体会,我以为最基本的方法是中外横向比较,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古往今来纵向比较,培养学生民族历史感。

民族自豪感,简言之就是以做一个中国人为荣。从先秦到宋元甚至明清朝,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上创造的成就、业绩在许多方面领先于世界,如在民族自豪感的培养上多下力气是会事半功倍的。事实上,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的文明发展虽然灿烂一时但都中途腰断,唯独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从宏观比较看,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是足以自豪的事情。从微观上看,“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在这些“中国的脊梁”身上到处都闪耀着中华民族的光彩。撇开这些不说,仅以较为枯燥乏味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方面的教学而言,增添一些基础历史知识,加入适当的中外比较,不仅爱国主义教育不露斧凿痕迹,而且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民族历史感,就是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也是长期不断努力的结果。今天比过去好,明天一定比今天好。这种发展、变化观点的教育,有利于从感情上培养学生不断要求进步,不断要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面对社会现实——即使是艰难困苦的现实——时树立坚定的信心。爱情,是建立在了解和信赖基础之上的。爱国主义感情,同样也是建立在了解和信赖基础之上。如果缺乏历史感,不深刻了解中华民族由蒙昧野蛮的童年,茹毛饮血、洞穴巢居发展到现代文明的今天这一艰难进程是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不了解中华民族今天的落后只是相对的落后、暂时的落后,面对世界先进民族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就会自愧不如,民族自信心不足,爱国感情的培养也就缺乏牢固的基础。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优势就在这里。因为恰好漫长的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开化史上,可以纵向比较,反映历史发展变化的东西,俯拾皆是。只要随时注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屈辱抗争的近代史教学。1840年到1949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受尽列强凌辱欺负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向西方学习,奋起抗争、急起直追的革命斗争史和爱国运动史。进行这一段历史的教学,不必也不能苦心寻找中华民族领先于世界的史实来进行民族自豪感、民族优越感的渲染。首先,必须承认明清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暂时落后了的国情事实。承认落后并不影响爱国主义的教育,相反,可以反面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其次,也是主要的,要在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向西方学习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斗争方面做文章。鸦片战争后,列强环逼,国破民苦,民族灾难深重。政治不如人,经济不如人,科技不如人,教育不如人,没有什么东西可在世人面前自豪。但是,愈是面临死亡威胁,愈是居于世人之后,中华民族不甘自沉,追求自由幸福,敢于革命,富于爱国的精神就愈益激荡澎湃,愈益显示出不屈不挠的斗争锋芒。从鸦片战争起,中华民族的精英们如林则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等人,正是这一代又一代人苦心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奋斗,终于使中华民族脱离苦海,走上重新振起、展翅腾飞的强国之路。

此外,许多仁人志士为着中华的复兴,借鉴西方倡导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并为之艰难地奋斗。既坚定地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又虚心地向西方学习,如此等等,无不蕴含着深沉、强烈而执着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心、救国之志。我觉得这无论如何都是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主旋律。

辉煌的历史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屈辱的历史同样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只不过取材不一样,角度不一样而已。近代中华民族历尽劫难而不死,屡遭侵略而未亡,这正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有着顽强生命力,有着光辉美好的未来。在教育效果上,与中国古代史相比,异曲同工,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崛起腾飞的现代史教学。1949年后的中国历史是为中国现代史,也是中华民族重新崛起腾飞的历史。进行这段历史的教学,我认为应着力艰苦的经济建设和不断取得辉煌成就上。这是中国国情决定了的,也是中华民族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决定了的。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主要历史任务。因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顺利也罢曲折也罢,都是寻求富国富民之路的奋斗,都是爱国主义的充分体现。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模范事迹、取得的各项成就,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现代史的教学,应该着意讲清中华民族在物质文化发展水平上与世界上的先进国家还有差距,甚至相当的差距,不讲清楚是不行的。但更应该讲清楚,这种差距在缩小,在迅速缩小。中国现代史的教学应该突出这一点,以利于振奋人心,激发学生奋发图强,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激情。不管怎么说,四十余年间,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社会景象,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民族不仅具有反抗外来侵略,捍卫民族独立的光荣传统和能力,同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也有巨大的潜力和光明的前途。重铸古代中华民族的雄姿,进居世界民族之林前列不是遥远的将来,而是不远的现实。有这么一点作基础,用中国现代史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信心百倍的。

(《广东教学研究》1995年第3期。1994年获顺德市历史科学论文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