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得失寸心知

得失寸心知

时间:2023-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文的根本在论。论文,不是小说,不是诗歌,过多的修饰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它重在论,重在说理,重在宣传自己的看法主张以说服他人。以上四点,是就一般论文写作而言的。并不是雄文长论就有价值,而小文短论就没有价值。所谓“小”,主要是谓其篇幅的短小,或涉及问题的范围较小。然而,短小的论文既能写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小问题,悟出生活的“小”哲理;亦能笔涉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论出治国安民的大道理。

《顺德一中德胜学校教研通讯》在建校十周年之际创刊,为德胜学校老师开辟了一块自由耕种的科研园地。这对德胜学校老师,尤其是青年老师来说,实在是功德无量的一件好事。若干年后回头看这一举措,我以为它的作用一定会更为明显。

办刊的目的,《创刊词》中说得非常明白,“以宣传教育教学新理念,总结德胜学校教育教学新经验,激励德胜学校教师提升教育教学专业素养以及科研水平,推动德胜学校教育教学新发展为宗旨”。换言之,就是推动教研,打造名师,创办名校。

基于这个话题,我想就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问题谈几点认识,供同行们参考。

一、老师应写也能写论文

中学老师,很忙,无须多言;中学老师,很累,毫无疑问。中学老师,要不要写论文,能不能写论文,说实在话,就有点见仁见智了。

依我之见,中学老师不但要写教育教学论文,而且也能写好教育教学论文。那是因为写论文实际就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碰到的或发现的问题,就是总结自己的工作与学习,将实践经验、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这不仅有利工作的改进,有利个人成长,也有利学校内涵的提升和发展。

善于搞研究的老师不一定是优秀教师;但,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善于搞研究的教师。我向来认为,作为一个老师,其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研不分,教研难分。教育教学的过程说到底就是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而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其实也是教育教学的过程。教师的成长乃至成名,实际上是在研究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又在教育教学中提高研究水平,并在教学教研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逐渐成名成家。放眼中国学界那些已经成名和正在成名的老师,以我有限的见识看,似无例外。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为铁律,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终有被社会淘汰的一天。这不是危言耸听。一个人生活于这个社会,应该有些忧患意识。

另一个问题是,中学老师常年拘泥于教材与教参,束缚于应试和分数,有没有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水平与能力?我是这样想的:大凡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的中学教师,应该具备这种“武功”。中学老师既能舌耕站稳站亮讲坛,也就能笔耕站好站亮论坛。关键在于坚持。只要坚持,总能从零起步,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总会有所成绩的。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并非痴人妄语。不过,思想认识的提高和兴趣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缺少这两条,即使具备水平与能力,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武功”消尽以致泯然众人矣。数十年来,我虽然深憾自己学问功力浅薄、学科领域见识有限,但我不缺思辨问题的兴趣和舞文弄墨的喜好。所以,总结自己大半辈子耕读人生,能够写一些长文短论,无它,唯在得益“勤”与“好”两字而已。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确实是有其道理的。

话又说回来,当前的现实是:中学老师证明自身价值的,主要在于辅导中考(或高考)分数的多与寡,而不是发表论文的质与量。与大学教师相比,论文写作毕竟没有现实压力,所以,从学校层面施加一定的压力,提供一定的物质与精神的支持,以启动老师自身的潜力和内需力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怎样的论文才有价值

怎样的论文才有点价值?以我的认知水平看,观点新、材料实、结构严、语言精,四者有机结合,这样的论文就可以说是有点价值。

观点新。就是有新的见解。当然是一家之说,不一定科学,不一定正确。如果要求一定是正确的,一定是科学的,那就是苛求,实际就是叫人别写论文了。但也绝不是老生常谈,人云亦云,陈词滥调;也不是野狐论道,信口开河,胡说八道。这两条最关键。论文的根本在论。没有论,没有新的观点,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论文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生命。这样的论文即使文辞写得再华美也难以得到社会承认。张玮老师在《如何理解有理数》一文中认为,“北师大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实数》,在无理数的概念和表达方式出现之前就提出估算要求,时间过早,难度过高,内容设计也不符合推导过程中的逻辑关系,值得商榷。”这就是研究教材后得出的新观点。正是这一新观点,使论文有点价值。至于是否真的“值得商榷”?我是外行,没有发言权。而内行们的看法如何,也许见仁见智。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材料实。就是说切实掌握了别人未掌握的,或者别人虽然掌握但未曾用过的事实、数据、信息,或者虽然是别人用过的数据、事实、信息,却能从新的角度用出新意。如研究经济发达地区民办初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成长规律,那就至少要解剖一两只麻雀,就一两个班学生三年来学习(包括学科成绩、心理素质、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兴趣爱好等)、生活、家庭、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数据,全方位跟踪调查,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然后进行条分缕析,归纳综合,方可得出结论。否则,只能是闭门造车,没有多大价值。再如写大良交通方面的论文,如果没有掌握大良城区各个交通瓶颈的车流、人流的数量、速度及不同时间的变化等确切数据,等于无米之炊,再巧的媳妇只能是望锅兴叹。

结构严。实际是说论文内部结构紧严,逻辑性强。具体来说,能将新的材料围绕中心论点,巧妙安排,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论证,尽可能使中心论点能自圆其说。唐朝人说“凡作文之道,构思为先,亟将用心,不可偏执”是很有道理的。

语言精。就是语言通顺、简洁、朴实、准确,没有废话。论文,不是小说,不是诗歌,过多的修饰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它重在论,重在说理,重在宣传自己的看法主张以说服他人。因而,遣词造句是否华美并不是主要的,而通顺、生动、简洁、朴实、准确,没有废话,使人明理,让人接受则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形容词、副词的运用,特别要谨慎。胡乱堆砌形容词,信手滥用副词,是论文之大忌。

以上四点,是就一般论文写作而言的。实际上,我们老师搞教研写论文,更多的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或发现的大大小小问题,把问题解决了,事情说清楚了,论文也就写出来了。不一定需要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也不一定需要什么高深理论,逻辑的力量有时也是可行的。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这就是不怕“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并不是雄文长论就有价值,而小文短论就没有价值。世上本无“小论文”之说。所谓“小”,主要是谓其篇幅的短小,或涉及问题的范围较小。然而,短小的论文既能写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小问题,悟出生活的“小”哲理;亦能笔涉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论出治国安民的大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论文不一定小。如《劝学》,包括标点符号(下同)共三百六十来字,论述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师说》,共五百五十余字,提出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看法;《六国论》,共六百六十字,总结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也”的历史教训。这是古人的例子,说的是文言文,恐怕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以今人而言,我以为最典型的是毛主席的短篇论文。如《为人民服务》,说的是通俗的大白话,只有七百多个字,就说明了共产党的宗旨;《纪念白求恩》,也不过九百字左右,讲清了做一个共产党员和做一个高尚的人的道理。以上所列,从字数多少看,无不是短文小文。而从涉及的问题论及的道理来看,又无不是“长”文雄文。所以,我说,小论文真的小吗?不一定小。正因为如此,我们切不可因“小”而等闲视之。刘慧文老师的《不要用名著束缚了学生》,文章不长,一千二百余字,却说清楚了“对于初中学生的阅读,一定要从兴趣做起。不要用名著束缚学生,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名著”的道理。我就觉得很好,很有价值。

中学老师,教学任务重,中(高)考压力大,没有大学老师那样宽松的时间和相对优越的学术研究条件,因此,一般情况下选择一些大题做鸿篇巨制不仅是为难自己,也是不够现实的。我主张,选题尽可能小些,“豆腐块”文章也乐于去写才好。

三、论文撰写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是选好课题。选好题就成功了一半。我们的教学,每天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摆在面前,甚至你不去找它,它也会找你。所以,只要是在真正用心思教学,只要你是有心人,就行。有心,就会有仔细观察,就会有问题发现;有问题发现就有问题思考;有问题思考,就会有课题研究,而有课题研究,当然就可能会有教研成果。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问题即课题。要有这个认识。大凡教学中涉及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纳入教学研究的视野范围,都可以成为论文撰写的题目。虽然如此,选题仍然要注意三条:一是相对熟悉。如果不相对熟悉,不真切地了解,这个选题不仅选不好,且难以为继;二是有兴趣。没有兴趣,当作一种任务而又缺乏压力,即使选好题,也会雷大雨细,虎头蛇尾,在明日复明日的蹉跎中消失于无形;三是有一定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如吴志盛《谈谈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陈曼英《网络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之整合》,在我看来,一个谈“衔接”,一个说“整合”,从选题角度看就很有意义。就德胜学校目前情况看,我觉得在经济发达地区民办学校这个前提下,有几个问题很有价值、很值得研究。如应试教育(升学分数)与素质教育(未来发展)的关系、初中生个体差异及成长规律、教师的素质要求、级组管理与科组管理的协调统一、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等。希望有志者花力气进行研究探索。

以上是从宏观上面说的,具体而言,究竟如何选题,我认为应该从如下几方面去寻找:

教材。首先,教材也是人写的,只要是人写的,就有可能有问题。因此,不能将教材当作经典,字字是箴言。教参就更不用多说;其次,教材更新过快。改革时代的教改是较为时尚的事,与此相适应,教材变动也较为频繁。正因为教材更新过快,由于编写的匆忙而影响质量也就难免。新课改了,教材版本更为不一。硬伤、软伤难以避免。费解、难解、无解的问题大把的存在,这都需要研究,也给教学研究提供了诸多的题目。以我的经验看,教材问题大致出现于材料选择、文字表述、价值取向、观点结论等等。杨元的《不放过细节小“光”也能发光》,还有全仁经《创设思辨课堂 力求高效教学》在这方面就有些尝试。值得借鉴。

教化。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化功能,渗透德育,实在是个大学问。可以说,教书育人,二者不可分割。每一堂课,都蕴涵着引人向善、处世做人的教育。不论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概无例外。而班级工作、团队工作更是论文选题的丰产区。习学秀《“不管而治”的班级管理》和王志勇《用师爱营造“心”的港湾》两文在这方面,颇有心得。

试题。现今社会,中(高)考是中学压倒一切的任务。人人都知道唯分数是求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但只要是中学教师,谁也摆脱不了分数囚笼的束缚。从这个意义看,中(高)考研究、试题研究有更广阔的市场需求和社会认可度。可以说,这是一块可穷毕生精力开垦的宝地。蔡九红《落实考点促思启智升华感知》、刘雷《实基础重细节严格式》等几位老师的论文就是中考辅导的总结。本期刊发的冯少娟老师的《2004—2011佛山中考英语试题的分析》,对近八年佛山中考英语试题进行全方位的梳理研究,就这点言,堪称德胜学校开先河者。

教法。初中教学,虽然不是小学教学,要特别讲究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但也不是高中教学,更不是大学教学,在传道授业解惑问题上,灵巧管用的教法学法依然值得特别的重视。胡华生《以生为本狠抓三头》、刘浩《玩味细节小事放大》、谢静《大胆割爱突出重点》、刘蕾《概念教学最需准确》几篇文章就是以教法学法为研究对象的。

其次是拟好题目。题目又叫标题,必须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有人说“题目是文章的一半”。这种说法未必能够较真,但是题目好坏其影响重大却是无法怀疑的。选好课题跟拟好题目,这两者有密切的联系,因为前者决定了后者,后者体现了前者。但是,这两者毕竟有区别而不是一回事。如“板书问题”,这一研究对象,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宽,是为课题;而邱必钦《浓缩的是精华展示的是精品——小议教学中板书的功能和作用》、杨小梅《随心所欲用好板书》,从不同角度切入,对某一点进行具体的行文论证,这就是标题。可见,同一课题可以是若干个标题。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准确”、“精炼”。所谓准确,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常见毛病有:一是过于笼统。如本来研究的是初一新生预习习惯问题,而用的题目则是“初中生问题研究”。这就是头大身小;二是题不扣文,外延和内涵的运用不恰当。如“对城镇学生的护理与接送安全问题的研究”,这一标题即存在逻辑上的错误。题名中的“学生”,其外延可能是大学生,也可以是指高中学生、初中生、小学生,甚至幼儿园小朋友,然而正常的大学生、中学生不是需要护理和家长接送的学生,显然不属于命题所指,所以泛用“学生”,其外延不当。

所谓精炼,指用字宜短不宜长,尽量用短句而不用长句。如“师说”、“劝学”、“说‘后生可畏’”。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而言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盾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如谢大海《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顺德一中德胜学校未来十年发展的思考》、夏钦丽《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以观鸟活动校本课程为例》即是。

再次是拟纲行文。论题拟定,下一步的工作是列好提纲,动手写作。拟列提纲并不是什么神神秘秘的事。依我看,就是紧紧围绕中心论点打圈圈,整理写作的逻辑思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层层展开。下面以冯少娟《多媒体应用的问题与对策》为例,对其写作的逻辑思路加以扼要的分析。可以说,这篇文章虽然在理论深度上还有待于继续研究,但作为一个中学老师的教学论文,我以为是观点鲜明,条理清楚,逻辑结构严密的。行文并不华丽但很简洁,还是值得学习。其结构是:

第一部分是总说,亮明观点:

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这是千百年来教学手段的重大突破。给课堂容量的增加和教学效益的提高,无疑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运用得当,可使教学如虎添翼、锦上添花;使用不当,也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一年来,我听过许多节运用多媒体英语教学的课,反复揣摩,觉得有话要说。

第二部分是问题。归纳为四点,即舍本求末,主次颠倒;眼花缭乱,适得其反;程序教学,灵活性差;人机对话,交流缺失。行文对此条分缕析,逐次展开。

第三部分是对策。针对多媒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即端正三个认识、遵循五大原则、从三个实际出发。行文亦是逐一展开。

最后一部分是小结:

说到这里,还需要强调一个问题,一个好的课件是制作者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的。它往往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知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教学课件是不可盲目下载、照搬,简单地实行“拿来主义”的。

整个文章四大部分,上下衔接,前后呼应,应该说是四平八稳,较为严谨的。说到这里,结合冯文,我还想就论文开头、结尾和中间问题多说几句话。我以为,“头”要“凤头”,即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改造我们的学习》劈头第一句话就说“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开头就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此外,《劝学》的“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师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这样的“头”我认为就是“凤头”。之所以这样说,好就好在于它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使听者也使后来的读者一听(读)就知道要讲什么,从而要听(读)下去。头开不好,影响很大。所谓不好,最主要的原因是啰嗦。明朝时,有个大臣向朱元璋上奏章。朱叫人读了半天,还不知道说什么。一怒之下把这个大臣抓起来,打他几十板屁股后,才又耐心听下去。直到奏章的末尾,才听明白说什么。此后,朱元璋下令大臣上奏章必须开门见山简明扼要。(事见吴晗《朱元璋传》)当然,这种因文章开头不好而挨打扳子的事是很少很极端的。但是,至少说明,文章开头不好是影响效果的。而冯文这个头我觉得开得好。理由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亮出观点,不转弯抹角,更不故作高深。胡云《变高耗低效为低耗高效》的开头,更简洁,就是一句话:“目前政治复习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高耗低效的现象,原因何在?”妙!

“腰”要“猪肚”。指主体(本论)像猪的肚子那样饱满而圆实。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要求这一部分内容要充实,论据要充分、可靠,论证要有力,主题要明确。为了满足这一系列要求,必须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以冯文而言,我以为大致做到了这几点。

“尾”要“豹尾”。所谓“豹尾”,就是说论文结尾像豹尾一样有力。依我看,话说完了,就顺其自然结束。这就是“豹尾”。千万不要画蛇添足。《改造我们的学习》最后一句话是:“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正,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过秦论》结尾:“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而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就是该说的话说完了,文章也就自然到此结束。想一想,还有比这更好的结尾吗?

冯文这个结尾,我也觉得不错,特别是最后一句“教学课件是不可盲目下载、照搬,简单地实行‘拿来主义’的”。干脆利落!

第四是修改润色,列出参考文献。一篇有价值的论文总是酝酿很久、思考很久才动手撰写的。即令如此,一挥而就,一稿成功的概率也是小之又小。三易其稿四易者大有人在,即使大学问家也恐难例外。所以,修改润色无论如何都是写论文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好比木工做家具的打磨、油漆,万不可少。首先,考虑论文结构是否一环扣一环、逻辑联系是否恰当合理,中心论点是否能自圆其说,还有没有“漏洞”需要阻塞。一句话,方方面面有没有调整修改的必要,如果必要,则须大胆调整,懂得割爱。当然,这是原则性的话。至于具体操作,我提出一个简单易行的标准,就是不论哪一段话只要在论文中有也可,无也可的话,那就属于大胆删除之列;其次,考虑文句是否通顺流畅,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都要仔细反复推敲;第三,校对。古人称之为“校勘”或“校雠”,本是出版编辑过程里的一个必须工序,我这里主要指检查行文的错误。据我的经验看,至少要不急不躁校对两至三遍才好。

最后还要提一件事,论文,毕竟属于科研范畴,不是散文、小说,可以根据需要而塑造人物与情节。它不仅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需要有充分的事实、周密的思考与严密的论证,更需要有文德。用章学诚的话说,就是“著书人之心术也”(《文史通义》)。不要曲意逢迎社会“潮流”,曲意追赶政治时髦,说假话、违心的话,做有失人格、贻笑后来的事。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写论文虽然不是挑重担,但却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我相信,通过三五年、七八年,乃至十几二十年的努力,德胜学校的老师中一定会有一批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走出顺德,走出广东,走向全国。顺德一中德胜学校也因拥有一批名师而不断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2012.2.25

(《教研通讯》2012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