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文丽君牟多
从丽江机场到新华村的距离,甚至比从机场到丽江还近。在一个狭长的坝子北端、一座满是石头的西山脚下,村庄像泉水一样在这里顺其自然地冒了出来,存在了上千年。这里被称为“银都”,并不是这里盛产白银,而是这个村庄一直是手艺最为精湛的匠人们的诞生地。在旧时,这些手艺人有一个别称:小炉匠。
给村庄带来辉煌的正是这些小炉匠。上了年纪的村里人,都能对你说出一段跟着父辈挑着担子奔走四方的艰难创业史。渐渐地,新华村的小炉匠们靠着精湛的手艺,赚来了财富也赚来了名声。在拉萨的旅游业刚兴起的时候,大昭寺周边和八廊街旁的银饰店,十有八九都是新华村的匠人们开的。
新华村村民的家就是一个个白银饰品的加工作坊,热情的白族人会用带有浓重口音的汉语欢迎你到家中参观,不管你买不买,他们都乐于讲解。当然,如果你的时间充裕,可以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寸发标家的院子里坐下来,看着工匠如何把一块块白银溶化成液体,再从液体浇铸成发簪、长命锁、戒指、耳环……寸发标最著名的作品是九龙壶。这是一种花纹繁复的酒具,壶身雕刻着精美的九龙图案。装满酒后,倒出的酒可以装满与之配套的9个杯子,一滴不多,一滴不少。
寸发标家不远处是村子里的中心小广场,广场南侧有一个古老的戏台,戏台上明显残留着“文革”时期的标语,让人感觉时光似乎在这里停滞了。戏台上的人“咿咿呀呀”地唱着我听不懂的戏曲。他们每天都要排练,不管台下有没有观众,每天午饭后都会准时开演。奔波了一生、见过太多悲欢离合的小炉匠们,如今在等待终老时决定自己当演员,演一出属于别人的戏。
沿着小巷向北走,一座主人已经外迁的古老院子里,还有个传统造纸坊。传承人来自鹤庆南边,那里曾是茶马古道重镇,村里人都会造纸,造出的纸随着马帮远销四方。院里还有另外一位工艺美术大师坐镇,他用泥土捏制出一种如今逐渐被人们遗忘的物品——瓦猫。在旧时,凡建房造屋,都会在屋顶安装这样一只造型夸张的瓦猫,一是辟邪,二是祈福,三是美化房屋。虽然村口如今建起了一个兼具展览与销售功能的工艺品博物馆,但只有在村民家中,你才能亲眼领略到这些技艺的神奇。
院外潺潺的泉水让人觉得这里更像束河古镇。不同的是,束河的溪流边是一排排酒吧,新华村的溪流旁则是没有太多商业气息的农家。沿溪而上,是一个漂亮的湖泊。孩子们光着屁股戏水,享受着快乐的夏天。湖水从满是石头的大山脚下冒出来,形成大大小小的“龙潭”。泉水清冽,水草随波舞动,让人有一种想脱了鞋把脚丫子泡进水里的冲动。有的泉水甚至从农家小院里流出来,顺着沟渠流出院外,汇进小溪,滋养了村庄周围2000多亩的湖泊、湿地。院中有泉眼的农家干脆开起农家乐,在泉水中养鱼。如果想吃,现捞起来,不多久就有一锅酸香扑鼻的酸辣鱼上桌。“你们再晚些来,就可以看到迁徙过冬的水鸟了。”村里人说。
我们没能等到候鸟戏水的美景,但夏末的高原盆地风光,同样美不胜收。沿着石阶而上,我们在后山找到一个可以极目远眺的地方。斑驳的阳光从云层投射下来,在绿色大地印出或浓或淡的图案。微风拂过,连成片的庄稼摇曳舞动,泛起或黄或绿的波涛。山脚下的村庄里,时断时续的是叮当作响的锤子敲击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