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乐山孕育位院士

乐山孕育位院士

时间:2023-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38—1946年西迁乐山,是武汉大学历史上最为艰难的时期。然而,正是在这短短的8年间,武大竟然培养出了12位后来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知名院士。此外,旅居美国的世界级权威火箭航天专家黄孝宗,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知名漫画家方成等都是武大乐山时期的在校学生。研究学校历史多年,武汉大学校友总会刘以刚教授对此深有感触:“乐山时期可谓是武大乃至整个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其中有太多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欧阳春艳 王怀民

1938—1946年西迁乐山,是武汉大学历史上最为艰难的时期。然而,正是在这短短的8年间,武大竟然培养出了12位后来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知名院士。

日前,记者翻看武大校史,看到了这张令人惊叹的名单:“中国计算机之父”张效祥院士1943年毕业于武大电机系;我国第一代核武器最后型号的总体设计师俞大光院士1944年毕业于武大电机系;秦山核电站总设计师欧阳予院士1948年毕业于武大电机系;中国海洋物理学奠基者文圣常院士1944年毕业于武大机械系……

此外,旅居美国的世界级权威火箭航天专家黄孝宗,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知名漫画家方成等都是武大乐山时期的在校学生。

研究学校历史多年,武汉大学校友总会刘以刚教授对此深有感触:“乐山时期可谓是武大乃至整个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其中有太多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时任武大校长的王星拱提倡,大学之道,在于育人,育人之道,在于大师。为此,他殚精竭虑,四处奔波,广揽学者名师。

在王星拱的不懈努力下,武大逐渐集聚了一批高水平学者群,如法学院的周鲠生、杨端六、刘秉麟、陶因,文学院的叶圣陶、朱光潜、陈西滢、刘永济,理学院的高尚荫、查谦、桂质廷、李国平,工学院的邵逸周、俞忽、赵师梅、涂允成、丁燮和等,可谓人才济济,极一时之盛。

王星拱提出“学校是学术天地”,主张“学术自由”,在学校里唯才是用、兼容并包,大力鼓励学术自由、民主竞争、思想碰撞、中外交流。学校经常举办学术讲座,教授们可以尽情发挥各自的独到见解。这里既有复古传统的老学究,也有新锐激进的青年学者,他们共同成为学生学术发展的领路人。

学风严谨,淘汰严格

老校友们回忆当年求学生涯,无不称“严”。当时武大、西南联大、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四所中国一流学府曾进行联合招生。武大入学时还要参加甄别考试,不及格者一样被拒之于大学门外。入学后,各科考试同样把关甚严,2门以下不及格尚可补考,三门则留级;若有一门主课0分,则给予除名。1938年,武大招生481人,但四年后毕业人数只有214人,连一半都不足。如此之高的淘汰率,除了部分是因为贫病或参加抗日外,大多是未能过考试这一关。

严格的淘汰体制下,学生不得不勤奋学习。老校友们回忆当年的求学生活,无不为那时浓郁的学习氛围称道。由于宿舍狭小,自习教室也很少,大多学生都跑到茶馆学习,一碗茶,几本书,一坐就是一整天。有些学生为求安静,甚至渡江登山,到大渡河对面的大佛寺和乌尤寺学习。

那时武大的教学质量不仅在国内被广为称道,在国际上也享有较高的声誉。1948年牛津大学曾致函国民政府,确认武汉大学文理学士毕业生成绩在80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

通才教育,课外活跃

当时的武大特别注重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因此坚持推行通才教育,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刘以刚教授介绍,历史专业的学生,除了专业课之外,还要学习世界地理、经济、文字学、伦理学、音韵学、法律、英语等各类课程;文科学生必须选学理科课程,理科学生必须选学文科课程,这也是学校的规定;为让学生接触多种学术观点,许多老师上课直接引用国外原版教材。

除此以外,许多老校友都认为,当时实际存在两座武汉大学,一座是课室内的武大,另一座是课室外的武大,两座武大都给他们以良好教育。岷江读书社、珞珈剧社、政谈社、文谈社、风雨谈社、海燕社、地平线社、课余谈社等这一时期成立的各种社团相当活跃,学生们在社团活动中广泛阅读经典、相互交流思想、共同进行社会实践,这成为他们日后相当宝贵的一笔财富。

厚积而薄发,从课内与课外广泛吸取的养分,为乐山的武大学子们日后的成就打下了最有力伏笔。

(原载《长江日报》,2008年10月21日,原文题为《8年抗战 武大乐山孕育12位院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