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葛洪的中草药配方

葛洪的中草药配方

时间:2023-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关心关注中药,也才近七八年的事。中医药学有关中药是一个非常大的药物概念,许多的植物、动物、矿物等都可归属于中药的范畴。由此,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分离出药物和食物两类。澳洲政府在此类植物提取物中加入维生素系列,制成了保肝、护肝的保健品。我坚持服食数年,自觉对身体大有益处,这便是中药的好处。尤其是阿胶,是中医药中的一朵奇葩。

我关心关注中药,也才近七八年的事。回想小时,常随老父去药店抓药,回家后,每每对草根树皮之类的很是好奇,问老父何物,老父答曰:此乃当归、此乃熟地、此乃甘草……听得是云里雾里,心想:草根树皮若能治病,岂不大家都能成医。

人过知天命后,逐渐感觉体力不支,遂关心起中医中药,阅览过不少中医中药方面的书籍,从内经、难经到“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从专业的“千金翼方”到通俗的《求医不如求己》等等,方才明白一个道理:要想身体好,必得懂得卫生、养生;要想养生好,必得了解中医与身体机理;要想中医养生,必得了解中药。好,就从中药的源头讲起吧!

中药的源头在哪里?

一句话,药食同源,天下万物,皆为中药。上古时有神农氏(炎帝)“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二毒”。中医药学有关中药是一个非常大的药物概念,许多的植物、动物、矿物等都可归属于中药的范畴。一般而言,举凡中药,都可以食用,只不过以毒性大小取量而已,此处讲的毒性,主要指毒副作用,也可称为“偏性”。由此,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分离出药物和食物两类。当然,尚有几十种到现今仍归为药食同源的物品。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就是目前的西药,有很大一部分还是来源于植物、动物。

记得2005年去澳大利亚,当地人介绍,澳洲三十年来无乙型肝炎。30年前,当地医界发现一种植物,内中成分能极大地抵抗肝炎病毒对人体的伤害,于是澳洲政府规定,必须在所有食品中添加此类植物精华。由此,澳洲的生物工业迅猛发展,几十年后,居然将肝炎病毒消灭。澳洲政府在此类植物提取物中加入维生素系列,制成了保肝、护肝的保健品。中国去澳洲的游客,大多购买此类保健品自用或馈赠亲友,只不过很少有人知道,澳洲对保健品的标签注明极严格,每粒中含多少毫克植物精华写得明白,并非大家所理解的便宜与贵那么简单。我坚持服食数年,自觉对身体大有益处,这便是中药的好处。

现今,人人都知道从国内到国外、食品与药品的监管部门往往是一家——食品药品管理局,这难道不是对药食同源的另一种现代诠释吗?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药物365种,其中药食同源兼而用之者就有150多种,几乎囊括现在说得出的主食和副食。365种药中,上品、中品各120种,下品125种。所谓上中下品,当时以毒副作用大小来分。上品几乎无毒,多食无妨,中品微毒,下品有毒。以后历朝历代的药学家们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逐渐使中药增加至1000多种。少年时,只知道李时珍编修《本草纲目》,后来才知道,李时珍做的事,类同于纪晓岚修订《四库全书》,是在前人的浩繁基础上修编了药典的纲目(我理解,有点像图书馆的分类检索)。

中药的分类,用神农的话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中药的基本理论,包括“君、臣、佐、使”药物配伍学说,继而又提出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和与五行相应的五味(酸、苦、甘、辛、咸)的理论。说到五行,我记起一桩逸事:一日,“三言”先生来我处小坐,二人正事说完,随后性之所至,天南地北扯开去,我知“三言”先生于周易颇有研究,遂请他帮我测算,从五行(金、木、水、火、土)角度看我多啥、缺啥、少啥,并与他相约,我从中医角度,对自身作一判断,在手心上书写缺少之字。他用四柱八字演算,待他结果出来,我伸手给他看,俩人相视大笑,缺啥、少啥,居然一模一样,看起来挺有玄机,其实是很平常的知识,一个人对自己几十年运行下来的体质,六脏六腑孰强孰弱,已经暗含了你呱呱落地时的五行。所以,古人通过饮、食、起、居、名号、字符对八字五行作一协调平衡,不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在平时,学一点中药理论,了解一点中医学说,应用到日常的保健与养生中,是大有裨益的。

《中药传奇》中,于人于药,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人物,首推葛洪。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时期名士。我们年轻时,常常在历史书上看到葛洪,把他比作道士、炼丹术士,甚至是欺骗皇上吃仙丹的妖道一类。近年来,查阅许多医药书籍,书中都将葛先生载入重要地位。为探究明白,我购得葛洪名著《抱朴子内篇》和《抱朴子外篇》,粗粗翻阅厚厚的书籍,使我大吃一惊!此人,简直可称为全才,是医学家、药学家、化学家、神学家、文学家,甚至是地理学家和人文学家。前几年,友人陪我去宁海白溪水库大峡谷一游,发现有葛洪炼丹、修道遗迹。回家后,再次细细查询葛洪此人此事,方知他著作约530卷,特别对药学有独到见解。尤其是他的治学名言: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令我肃然起敬,叹服不已。杭州人更为敬仰葛洪,在西湖北岸的葛岭(葛洪晚年修道处)建有抱朴道院,不单供奉葛洪与其妻鲍姑塑像(此鲍姑乃中国用艾草、艾叶、艾灸治病的第一人。艾灸,在中医中素有“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之美誉),还同时供奉吕洞宾(八仙之首)和朱大天君像。可见,在人们心目中,葛洪与神仙并肩,与道祖齐名。

《中药传奇》中的药物,记忆深刻属中上品的有:“三红”、“三白”、“三黄”、“三黑”。

“三红”者,指枸杞、红枣、红糖,均为上品。枸杞,又名地仙丹,尚有五名:春名天精,夏名枸杞,秋名地骨,冬名仙人杖,亦名西王母杖。久服延年益寿,养肝明目,泡酒、烧粥、炖汤都行。红枣为补脾胃、补血之良品。上班族宜上锅隔水蒸10来分钟,于每日闲暇时吃七八枚,既滋补又不上火。红糖,以台湾产的黑糖姜母为上品。自古人们都知道红糖补血,尤为产妇良品,近年研究发现,红糖还有修复细胞之功能。所以,此“三红”对经期妇人和更年期妇人调补身体,实乃一大良品,若能加上补气的桂圆、当归,就更好。

“三白”者,指白芍、白术、白芷,能补气益身,但多用有微毒,不像“三红”,多吃无妨,加“国老”(即甘草)以调和去其偏性。

“三黄”者,指黄精、黄芪、黄芩。此三味亦为上品,我记得少年时,去农村劳动,还到山上挖黄精、黄芩生吃。这三味都是补气补血的良药。如男人服用,最宜泡酒(白、黄皆宜),长期服用,胜过人参。

“三黑”者,指首乌、熟地、阿胶。尤其是阿胶,是中医药中的一朵奇葩。少年时,常看老母亲于每年冬季买阿胶熬制芝麻胡桃膏,说是女人良药,实际上,男女老少皆宜,春夏秋冬皆宜,只不过原来生活条件没那么好,进补均在立冬以后,而女人最需养气补血。熬制阿胶膏方还需根据各人条件,加减几味中药,或陈皮、山楂助其发散吸收;或当归、熟地配伍补其气血;或茯苓、山药佐使健脾补胃;或葛根、麦冬强其肝、润其肺……林林总总,难尽其详。最简单办法,将阿胶研磨成粉,每天两次,或以炖锅熬汤,加入几味补气补血药,四季可服。首乌、熟地均为延年益寿之良药。

现在市面上中药中成药,品种繁多,花样百出,但有些中成药是传统名方:如念慈庵枇杷膏、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桂附地黄丸,皆为中老年人之良品,当然还需区分体质阴阳虚实而用。只要细心学习,多多揣摩,也是增长自己见识,培养中医药知识,健身、养生,卫生、摄生,倒也其乐无穷。

中国的中药博大精深,我们如能获取沧海一粟,已是万幸。近日研讨中药时突发奇想:人如药性,事如药理,情理相通,触类旁通,有茅塞顿开之悟。

环顾四周,亲朋好友,同事邻里,每个人无不有自己的个性,或外向或内向、或直爽或内秀,真如药性。有的人如甘草,有“国老”之称,善调和,无药不配,群体中不可缺少;有的人如大黄,有“将军”之誉,迅猛刚烈、立竿见影,遇急事开拓,大可一用;有的人如人参、当归、麦冬,补气益气,提增士气,理顺关系,晓理动情,良师益友,不可或缺。人之个性应变、灵动、专注、认真、谨慎、随和,都有药性可比。

我时常在想,一个人的个性,到不惑之年,大约已定型,这个“型”即人之个性(是先天的),加上人生经历、阅历的知性(是后天的),形成每个人的特性。个性无好坏,无优劣,均由后天的经历,阅历所磨炼形成的知性,更多地决定一个人的特性。这个“知性”,好比是中药的炮制过程,只要看每个人的特性,必定和这个人的家庭,少年时期的经历,青年时期的磨炼,工作、社会环境等等均有关联,这就是个性经炮制后形成的特性。

企业如人的肌体,也有不顺、不畅、不通、不和的时候,那就要我们列根源,开出方子,很有意思。中医经常讲开方子,或单味,或组合,或加减,但很少有人知道,方子不是药的全部,方法才是药的全部。方,指药方;法,指如何煎药、服药。套用到企业管理上,方,是解决问题的主意;法,是如何实施这个主意的具体过程,即办法、程序、执行。方与法的结合,才能体现出药方的疗效。真是大千世界,理出同源。

中医中药,活到老,学到老,与己与人,善莫大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