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1年底进银行,到2017年初,我的职场生涯算来也有36个年头(当然,之前的2年不到的工厂学徒和5年的部队服役,严格意义上还算不得“职场”)。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不少值得回味的人与事。
票据交换所
1986年6月,我电大毕业后回到市人民银行。一纸报告到行长室,要求去业务部门。头一个工作岗位就是人民银行的会计科下属的票据交换岗。那时,只有一严姓老师带我搞票据交换,近十家银行单位,一天三次。虽然工作强度不大,技术含量不高(和会计部门的会计、国库、财务比较,票据交换简直是很简单、很基础的岗位),但对我这个对银行会计一窍不通、函授中专会计原理只考了结结巴巴的60分的人来说,票据交换也算是一项蛮难学会的专业岗位了。没办法,既来之,则安之,唯有虚心学习。事实上,当时根本不存在虚心不虚心的问题。因为所谓“虚心”,是指你和别人起点差不多,自我感觉良好,甚至在某些方面有“骄娇”二气。也就是说,你得有资本,才能谈得上虚心。而我对票据交换的概念,对会计的收差、付差,对资金的清算都全然云里雾里,甚至连算盘都不会打、打不快。面对如此境遇,唯有将自己的心“沉”下来,“沉”到底,从一字一文学起。好在会计部门有一大班热心且各有所长的老师们不遗余力地教我。除了严老师直接教我外,还有刘、赵、毛、方等同事们,有意无意地教给我专业知识。一方面,他(她)们觉得我能从人事部门“沉”到会计最基础的岗位,多少有些佩服。对别人来说的平常专业知识,于我是很新鲜很难的。另一方面,票据交换时间性很强,工作紧凑,一场交换半小时到一小时结束。我把空余时间都用来看专业书,一有不懂不通、不明不白的问题,就去找同事请教。如此,有意无意地从同事们、老师们那里学到了不少关于会计、财务、国库、结算的知识。
1987年6月,市人行的会计部门搬到和义路1号。会计处和营业部合署办公,下设三个股:会计股、国库股和票据交换股(对外称“票据交换所”),我被任命为票据交换股股长,对外称谓:票据交换所所长。哈哈,这可是我职场生涯中的第一个官职,这也是宁波市第一个专职于票据交换的机构。到第二年的1988年1月宁波计划单列,6月机构升格,会计科升格为会计处,我们这些股长也就升格为“科长”。别看官小,作用很大。话说,银行间的票据交换起源于100多年前的英国。由于客户之间做生意,往往双方不在一家银行开户,收与付的账需要及时清算,每家银行都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专职递送他行票据的职员。你想,英国当年经济金融发达,企业之间往来已很复杂,早日清算、及时清算能为企业和银行节省不少资金,于是各家银行的票据投递员们天天奔波于伦敦大街小巷。工作之余,都到某一家咖啡馆休息。久而久之,有聪明的交换员提议,大家何不每天定时到此咖啡馆碰面,互相交换票据。这样既不影响工作,又免去奔波,还不耽误聊天喝咖啡。这样的“创新”自然得到大家拥护。再以后,银行工会牵头成立英伦三岛的票据交换所。再以后,中央银行的职责突现——规定各家银行都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准备金并开设清算账户,由此,票据交换作为银行间的资金清算业务,名正言顺地被中央银行接管了。中国的票据交换起源于1890年的上海,类似于英国的“咖啡馆模式”,到1932年由中央银行在上海成立票据交换所,算来也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只是解放后,真正恢复并开展人民银行领导下各银行之间的票据交换与资金清算还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事(这和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独立行使职权是有密切关联的)。
1991年4月,人民银行加强履行职责,专门成立了清算中心。我从会计处副处长任上调任清算中心主任。那时的清算中心包括联行业务、卫星小站(后来称之为“电子联行”)和票据交换所。当时参加票据交换的各家银行单位已达到一百四五十家。各县(市、区)人民银行支行还设立了二级票据交换,专门负责辖区内的银行间的资金清算。你想,一百几十家单位的交换员,一天三次到人民银行碰面,天天如此,月月如此,简直就是一个小社会,消息发布最多,消息传递最快。尤其是到会计年度的决算日,票据交换在那一天(12月31日)要增加到5个班次。那场面,灯火辉煌;那人声,喧闹飞扬;那算盘声,滴滴答答、密密麻麻。各银行的交换员们是最晚道“再见”的;也是新年最早说“新年好”的一帮人。
1992年下半年,我调任去科技处任职,清算中心归并到营业部管理。那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票据几个逐步采用了磁盘提交和电子交换。虽然,银行业不断发展,参加同城交换的单位越来越多,但由于各家银行尤其是人民银行的科技应用愈来愈先进,银行间的资金清算渠道早已达到电子化的程度,已经实现了二十年前人民银行的“将地上三五天缩短到天上三秒”的资金清算目标。
后来我转岗去科技,去稽核,去内审,去行业管理,从具体操作岗,走上管理岗;从单一的会计结算走向银行的全面管理,更深切地体会到银行基础岗位——会计的重要性。那种以会计分录串联起来的总账、科目,各类报表的奥妙所在,那种任何业务、账户走向都有会计痕迹所依的严密,那种沉浸在会计专业中的喜悦与乐趣,是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深有感触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