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绿色的召唤

绿色的召唤

时间:2023-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倒映着的起伏的群山、夹道欢迎的竹林和红豆杉,以及一片片随处可见的茶园,频频笑语:毛岙村到了。绕着毛岙村走了一圈,回头一望,那白墙青瓦的房屋倒成了大片绿色的点缀了,层叠着依次铺开。在这片纯纯的绿色世界里,我看到了村里人因此而获得满足的笑脸。如果说经济效益是毛岙村村民借此获得的附加值之一,那么,同样是江北的一枚绿色徽章,半浦村无疑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味儿。

车子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爬行,铅华渐次褪尽,不一会儿,眼际豁然开朗,那镶嵌在青山之中的便是狭长而开阔的毛力水库,碧水,蓝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倒映着的起伏的群山、夹道欢迎的竹林和红豆杉,以及一片片随处可见的茶园,频频笑语:毛岙村到了。

那一阵阵带着青草味的气息扑面而至,在不断地重复着一个藏在“深巷”的秘密:这个人口仅五百多的小小村庄,自然资源却是那么富足。山,还是熟悉的山,水,依然是纯净的水,但这里的水似乎更灵动。

村口正在兴建一个颇有文化意味的建筑,据说是为了生产灌装矿泉水而造。由如此原生态而不掺杂工业污染的天然水质,生产的矿泉水想必不仅仅是“有点儿甜”了。绕着毛岙村走了一圈,回头一望,那白墙青瓦的房屋倒成了大片绿色的点缀了,层叠着依次铺开。

我们去的时候,红豆杉正展开笑脸,在阳光下张开千百双细细长长的手臂;香椿树也正伸展嫩红的枝芽,而那勤劳的采茶阿婆赶在这个美好的春日,穿梭于依山势而植的白茶园。箩筐里,是绿意流淌的新鲜茶叶,要不了多久,那些在铁锅里炒制过的白茶,将带着绒绒的白色茶毛,以飘逸的舞姿滑入水杯。而毛笋呢,从竹林里悄悄跑到了村里的小集市,然后,摇身一变,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瞧,在这样依山傍水的地儿,它们都乖巧而知足地生根、滋长,无怨无悔。

绿色。还有什么比这更生态的呢?

在这片纯纯的绿色世界里,我看到了村里人因此而获得满足的笑脸。还有,那遍地的竹篱笆、毛竹筒、竹筷、竹根,甚至有竹炭的踪迹,还有晾晒衣服用的竹竿,一个个,一段段,无声胜有声地告诉人们:它们的身影随处可见。

如果说经济效益是毛岙村村民借此获得的附加值之一,那么,同样是江北的一枚绿色徽章,半浦村无疑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味儿。单从那些颇具历史文化味的名字,如“九房”、“中书第”、“九间头”、“和庆堂”、“陆善堂”,还有历经八十多年风雨的半浦小学,便能略知一二。

时光穿梭,仿佛总那么不经意地留下陈旧的甚或破败的影踪,石刻、窗棂、马头墙,曾经的繁华喧嚣,村里老人的絮说,将人们记忆的碎片一点点地复原。生生不息的顽强的苔藓,应景地从石缝里探出身,好奇地张望。

三勤村就在眼前了。只见一溜儿原汁原味的竹制屋檐,便是特色的烧烤场地,从城里赶来的人蜂拥而至,在此休闲,以获取一种心灵的回归。农村独有的宁静,足以涤荡和滤去人们心中些许的嘈杂。

沿着石阶并不费力地往上攀登,触目处尽是依着斜坡生长的杨梅树,它们是懂得迎难而上的,以一贯与地平线垂直的方式,不断往高处伸展。

“白茶园”的石刻总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如此,白茶便成为它与毛岙的共同语言。

其实,农村并不只是烙印在我们心底里的一枚标本。似乎,农村总是以散乱的外表出现,以慵懒的表情展现。人们以其特有的淳朴和耿直,让竹林摇曳生姿,让山头更加葱郁,让田地更加滋润。农村,它在不断地发展着,以一种更为矫健的步伐向前迈进。

顺着叶脉的纹路,或许便能窥见一棵树的语言。乡村总是带着点沉静,用静默的力量,挺拔着颀长的身躯,就像草木平凡而坚毅的姿态,无拘无束,恣意,舒展,或许没有人那么细心地留意过一株草的生长,一簇野花儿的开放,甚或,一棵树又是如何从树苗长成参天大树的。然而,农村就是这样一片广袤的天地,让人回味,绿色,以及儿时的滋味,留足想象的无限空间。

又比如那一种种野草的味道,酸酸的,涩涩的,甜糯的……能勾起多少关于往昔的记忆?

要想真正贴近内心,就该走进乡村,大可以来到这一片绿色的广阔天地,来汲取足够的天然养分。掬一把带着青草味的泥土,融入春天的气息里,融入夏长、秋收和冬藏里。读懂了四季在农村的变挨和轮转,也许,内心也该泛起阵阵绿色的涟漪了吧。

在钢筋水泥占“统治”地位的高楼大厦里,被“束之高阁”的人们离本土生活越来越远,就像“千人糕”的故事那样,现代人太需要懂得生活本原。

城市和农村的联结,其实很短。

你可以看看,那早已铺就的马路的尽头,准是一抹绵延的绿色——农村。是的,也就是几十分钟的车程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