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驱车回慈城老家,看到村旁宽阔的水泥路边,工人们正在挖沟,沟旁放着不少新电线。放眼望去,一排整齐高大、洁白漂亮的路灯已矗立在了路的右边。路的另一边正停着一辆集装箱车,有人不断地把树桩盆景往车上装。村民告诉我:“路修好了,路灯亮了,以后连晚上也好做生意了。”家乡的这条路见证了农村面貌的巨大变化。
三十年前,村口是个交通要道。往南可经半浦渡口到达鄞县的高桥;向北可去三北(慈溪);朝东可前往慈城、宁波;往西经城山渡渡口可去余姚的大隐、四明山等地。父辈们说:这里沟通东西的路可是“官道”,是当时历代官府和民间人士投资建成的,也是慈溪县城出西门后,去四明山唯一的捷径。路面上铺着石板,这在当时算是档次最高的路了。这条路总是热闹非凡,天刚蒙蒙亮,就可看到能容纳两三人并行的石板路上,余姚大隐等地的山民、附近的农民匆匆地挑着竹制品、山货、土产经城山渡、王家坝、陈郎桥、七里庙、太平桥等长达20余公里的官道到慈城等地去出售,然后再捎些新购的生活用品和食物原路返回。不时,抬着元宝篮去医院的人、下乡做客的人、挑着海鲜或咸货各处叫买的小贩都行走在这条石板路上。在柴禾紧张的年代,每年的秋季,父辈们三五成群一起结伴,每趟花五六个小时到大隐等地上山砍伐柴禾,然后再挑回家。节假日,这条道上更是人来人往。那时,我们经常在村口等父母从城里、镇上回来,盼望着给我们带回尚还温热的烧饼、油条等食物,让我们美美地“享受”一番。
上世纪70年代,慢慢地有自行车出现在这条路上。80年代,沟通东西要道的石板路随着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运输能力的提高而逐渐没落。官道上界于原半浦和乍山乡之间有座四百多年历史的古桥,叫放光明桥,是当时重要的三孔石桥梁,桥面用四条长条石铺就,两个桥墩用菱形巨石垒砌而成。因兴修水利工程取石的需要,古桥被拆,这条有几百年历史的官道才结束了它的使命。90年代末,家门口的道路经拓宽后浇成了水泥路,摩托车、汽车慢慢地多了起来,镇里到各村的334路公交车也开通了,自然村内联系各家之间的水泥路随后也全部建成。路好了,村内的土地也吃香了,竞相被开发,种植了葡萄等经济作物,村里的晒谷场也变成了私家车、运输车的停车场。
老家附近三条贯穿南北和东西的高等级公路已建成通车。沟通我区和余姚、鄞州的立体公路网全面形成。去杭州湾大桥的高速公路与老家近在咫尺,站在老家楼房的阳台上,看着高速公路上川流不息,疾驶而过的车辆,望着眼前宽阔平坦、纵横交错的家乡路,我不禁感慨万千: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从官道到高速公路变化该有多大啊!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交通的便捷,更给我们带来了物流与信息、繁荣和富裕,我们明天的幸福之路将会更加宽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