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街道广播电视站免费领来了数字电视接收盒,清晰的画面和全国近百个电视频道的接收功能,令人目不暇接,喜不自胜。
电视机是当今家用电器的主件,每家都有。可在三十年前,有此新奇玩意儿的单位和个人可谓凤毛麟角。当时的农村曾有人说“娶得起老婆买不起电视机”的话也不无道理,靠生产队挣工分生活的农家,对于四五百元一台的黑白电视机,确实是望而生畏。柴桥的洪岙大队(村)是当时镇海县内农村中最先享受到电视眼福的,当这个全县最富的先进村买来全县农村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的时候,全村沸腾了。“农村来了电视机/男女老少笑开颜/你来看、我来看/主席就在眼面前……”柴桥的一个业余作者编写了一个可表演的文艺节目,县文化馆重点加工,县越剧团派导演指导,节目从公社一直演到县市,成了当时最热门的重头戏。
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村一个胆大敢于闯险的老兄,开起了村里第一家个体烟酒杂货店,不久就有钱买来了全村第一台14吋黑白电视机,每到夜晚,门庭若市的店堂内外,看电视的人多得无立足之地,他那个很有经济头脑的老婆曾向老兄吹起每人一角钱收费的“床头风”,好在被他一口回绝。想用电视向乡亲们捞钱发家的方法确实太不讲情面了,但有情面的乡亲们在小店的生意上给以回报,那老兄成了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也不乏那台黑白电视机帮了他的忙。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使农村屋顶上的“大水蜻蜓”(电视天线)越来越多,土地承包到了户的农家,对于买一台黑白电视机的消费已经无所顾忌,你买他买大家竞争着买,于是,小店里的坐客,桥头“老三”和电影院的生意明显减少。吃过晚饭,一家人坐在房间里,喝着茶,呷着瓜子,悠然自得地陶醉在“小电影”的世界里。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彩色电视机开始在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家里崭露头角。不久,随着个体经营雨后春笋般的兴起和农村富余劳力的开发,钱包迅速膨胀的人们对于小小的黑白电视机已经失去了兴趣,都向往着有一台彩色电视机,而那时的彩电以进口为主,国产的不多,那东西成了炙手可热的紧俏品。于是,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挽亲托友,有的挖路道走后门,不管什么牌子,不管吋数大小,不管价格多贵,只要能买到就皆大欢喜。农村的姑娘也紧紧地跟上了时代的潮流,订婚出嫁非要男方买一台彩电不可,过去的“娶得起老婆买不起电视机”成了“要娶老婆买不到电视机”。我的一个堂侄就是因为要定亲时买不到彩电,干瞪着眼让已经成熟的果子让别人摘了去而多打了两年的光棍。
20世纪90年代初,电视机已经基本普及,形成“家家有了电视机,户户屋顶蜻蜓飞”的景象。那个用长竹竿撑在屋顶上的电视接收天线除了不雅观外,也成为每家每户的累赘,并且竹竿再长也接收不到几个频道。有的为了接收某个频道,老婆在房内紧盯着电视机,边大声吆喝着指挥屋外的老公转动天线;有的电视节目看得兴致正浓,一忽儿画面失去了踪影;山区共同村的一个农电工别出心裁地买来了几百米天线,从山顶一直拉到家里,却还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还是政府出大钱,为千家万户接上了有线电视,从此,屋顶上形形色色的“蜻蜓”终于不见踪影,再也不须天线效劳的电视机却能接收几十个画面倍加清晰的频道,人们无不拍手称好。
如今,政府又出巨资为每家每户装上了数字电视机顶盒,这种现代化的高科技设备,使电视接收功能又跨上了新的台阶,使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更上一层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