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监督管理一司副司长 露采85级 薛剑光)
惊悉林韵玲老师不幸辞世,悲痛之余,不禁又回忆起上大学时林老师对自己的悉心栽培和谆谆教导。往事一幕幕,心中不免又盈满了感恩之情和温暖之意。
记得第一次见到林韵玲老师是在刚入学的时候。那是1985年的9月11日,也就是新生入校的第二天。当时的我还不太清楚总支书记这一身份代表着什么,以为她也只是一名普通的老师,然而正是她的那份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初来乍到的我在陌生的环境中品尝到了一丝丝的温暖。当时我住在九舍,在之后的学校生活里,林老师曾多次来过我宿舍询问一些我们生活、学习方面的情况,对我们的关心细致入微,很多同学都非常享受与林老师谈心的时间,她如密友一般分享着我们的快乐与失落,高兴与悲伤,在故事与故事的讲诉中,我们与林老师的友谊就更进一步了。我记得那时候,在林老师的身上,我总能感受到一种无以言明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总是有意无意地感染着我,鼓励着我,带我战胜内心的胆怯与恐慌,适应当下的生活,激发潜藏在内心深处对于未知的渴望与挑战欲,也让我在今后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多了一份尝试的勇气与坚持下去的决心。
这种感觉从她第一次走进我们宿舍开始就有了。已经记不清林老师第一次来我们宿舍时我在做什么,可是一声“小家伙”却穿越时空,再次回荡在我的脑海。当时我的身高不足一米五,从身形上看确实像一个小家伙。可是在陌生的地方,被林老师这样叫着,就好像我们之间已经认识了许久,面对面间那仅有的陌生感在那一声“小家伙”中也消除殆尽了。印象中她与宿舍中的每一个同学都交流了很久,从带的被褥、蚊帐、水壶、饭盒等生活用品再到简单的家庭情况,她不厌其烦地了解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情况。我家是在江西与福建交界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加上我那时候个头小,说出来的话带着一种道不明的自卑,我当时真的心里非常害怕会被其他人嘲笑,害怕会随着这一个地名的报出,周围出现不同意味的目光。但是当林老师带着兴奋的语气说到自己也是福建人时,我竟有一种窃喜之感。
入学刚刚一个月,我代表班级参加了采矿系组织的一次知识抢答竞赛,拿到了比赛的第一名。林老师知道这个消息后很开心。知道我怯于跟人打交道,她还鼓励我要多看书、勤学习、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书本与实践的学习中去不断改变自己,提升自身的能力。甚至她还建议系里吸收我进入系学生会。正是在林老师的牵线下,我进入了系学生会,在此后4年中我相继在系学生会学习部、宣传部、社会实践部锻炼,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侧重点,在这4年中我不断地挑战、不断地去适应新的环境、去学习新的内容,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与技能,而且收获了许多友谊与经验。如今在30年后的今天再度回首那段光阴,涌上心头的点滴,已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但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刚刚离开父母的怀抱,离开熟悉的故乡,迈出认识外面世界的第一步时,是林老师帮我打开了一扇门,提供了一个前行的方向,并且一路指引着、鼓励着我不断向着未知进发。现在我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30年前林老师的关怀与帮助。如今当年的那个“小家伙”早已长成大家伙,而曾经叫我“小家伙”的人却已不再了,从此只能阴阳两隔。
还记得上学时有同学在背地里给林老师起了一个外号叫“马列老太太”,那时候我们都还很年轻,会动不动看不惯一些事情,叛逆情绪经常散见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有几个同学不是很喜欢林老师,觉得林老师动不动就引用一些马列主义的观点,爱唠叨,像一个老太太一般,于是“马列老太太”这个外号就被那几个人传开了。现在回头想想这也不算是同学们的恶意,我背着老师也这样称呼过她,这是一种小团体里面达成的共识,你在里面,就不能显得太另类。这个称号现在想来其实也恰恰是担负学生思想工作重任的党总支书记林老师对年轻学子正面教育和严厉约束的一个生动注脚。
林老师对学生有一种殷切的期待,要求自然也与期待成正比。印象最深的是我有一天晚上没有去班上上自习,也没有去设计室画图,而是和几个同学在宿舍里下围棋,谈天说地。正热闹时,林老师突然就推开门进来了,菜市般的宿舍瞬间就安静下来,感觉连曾经流动在其中的空气也被冻结住了一样。看着林老师慢慢走近我们时,我就慌了,反应过来的我们停下手上的动作,立马站成一排低下头,等待着林老师的批评。很长一段时间,林老师就那样站着,没有说什么。我壮着胆偷偷抬头瞄了一下林老师,却看到她皱起的眉毛,黑色镜框、厚厚镜片后面的那双眼睛狠狠地盯着我们,我想当时我的后背一定被那目光瞪得都湿透了吧。林老师开头的第一句就是批评我的,那种恨铁不成钢的语气深深刺痛着我的神经。那时候的我已经是一名学生党员了,林老师觉得我不是一个好的党员,并没有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她还历数我的英语偏科、专业成绩仅满足基本及格等问题。在所有的问题缺点被暴晒在日光之下时,我甚至觉得为什么自己会有这么多的问题,为什么林老师会这么关注我。透过林老师的话,我当时能够清晰地感觉到林老师的失望与希冀。经过那次林老师的批评之后,我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只是因为不想让林老师失望。此后,我也会经常找林老师交流思想,遇到一些游移不定的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也是找林老师。
如果不计时间长短的话,我跟林老师谈心的次数数不胜数。但是林老师更多的是对我的严格要求。1989年5月19日,我清晰地记得这一天,我跟林老师围着铁路塘转了好几圈,林老师反复在强调要我认真做好毕业设计,争取拿出优秀的毕业论文。同时她还要求我以学生党员的身份关心其他同学的毕业设计。也跟我谈了很多往届生的例子,希望我可以在做好自己设计的同时,也去帮助引导其他同学去好好对待设计,好好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因为谈论的问题比较正式,连带着林老师的语气中也充满了严肃、认真。这次谈话,对我此后认真辨别各种社会现象、果断处理各种复杂纠纷,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与示范作用。四年级快毕业时,同学们在心绪上多少都会有一些变化,在这个时期,林老师对学生要求严厉的一面表现得就尤为突出,这也是她对我们关心的另一种表现。
我没有专门留意过林老师给其他同学的毕业留言,但是却清楚地记得她给我的毕业留言:共产党员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当时看过的同学几乎都不理解林老师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我自己也觉得在当时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阶段,林老师言之过重了。然而放在今天党的十八大提出从严治党、颁布“八项规定”的背景之下,却可见林老师的个人品德修行和她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了。在那张薄薄的留言簿上,短短的一句话,却包含了林老师对我教导,她希望我可以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能够抵制住来自各方面的诱惑。细数下来,我在机关工作已有26年之久,身边也有同事“双规”、领导落马的事件发生,而自己今日还能坐在办公室为国家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还能坐在窗明几净的环境里写着一些关于往事的回忆,这与老师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与我当时在学生时代形成的世界观息息相关。林老师已经不在了,但是她对我的要求依然还在影响着我、督促着我、鼓励着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会将林老师的殷切希望贯彻到底,并尽可能多地去影响更多身边的同事、朋友。
润物无声从不图回报,园丁辛劳且看桃李留芳,大学四年中林老师的关心、教育和帮助使我终身受益。如今我在国家机关工作,也成长为一名厅局级领导干部,更是需将老师的教诲时时放在心上,它们也将陪伴我走过接下来的人生路程。
我们永远怀念你,敬爱的林韵玲老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