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副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采矿83级 史秀志)
提起笔,感觉许多话如鲠在喉,不知从何说起。与林韵玲老师相识30年,我从一个学采矿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到一个教采矿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老师,我的成长轨迹处处有您的福荫,步步离不开您的引导。古话说,三十而立,三十年的时间如弹指一瞬,回首往日,每每念起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情谊,便觉得生命如此厚重,足以承载一个纯洁的灵魂。30年间,岁月枯荣,离合悲欢,而今老师驾鹤仙逝,抛却滚滚红尘,了却纷繁人世,我只愿老师在天国安好。
如果容许我拙劣的比喻,我愿说,林老师的一生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她是一个有大爱的辅导员老师。与其说是辅导员,是主管学生工作的学院副书记,可在我们学生眼中,不如说她是我们名副其实的生活老师和思想导师。记得1983年秋天,一个懵懂少年从河北小山村来到人生地不熟的长沙,进入中南矿冶学院采矿系,在麓山脚下怀着兴奋与忐忑的心情开始了大学生涯,那年我还不到17岁,对南方的一切很是陌生、好奇,同时也充满了浓浓的乡愁,尤其是在夜里。至今都还觉得庆幸的是,我遇到的第一个老师就是林老师,正是她给了我莫大的安慰。那时林老师笑盈盈地走进我们寝室,热心地操着南方口音给我们介绍学校情况、采矿专业情况,讲述长沙的人文地理,又细心地为我们一一指出学校食堂在哪里,哪里可以洗澡,以及卫生科和图书馆的具体方位。一时间,这琳琅满目的信息立刻为我们缓解了燃眉之急,也安抚了我们由陌生而引发的些许焦躁情绪。然后,林老师继续跟我们拉家常,就像亲人一样,从一开始就让人觉得同她交流毫无隔阂感,甚至是很亲切、舒服。这是林老师身上的一大魅力,从言谈举止中自然而然地散发出来,不知不觉中感染身边的人。可能是我们寝室多为湖南本地人,林老师对我们这些从外地过来的学生显得特别呵护,老师的细心由此可见一斑。当得知我家乡在河北,且此前从未出过远门,便特地叮嘱我注意防暑、不要吃得太辣,还说同学们都亲如兄弟,要我融入寝室、融入班级、融入学校,不用多久就不会太想家了。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我出身贫寒,读高中时天天住校,大年三十都不回家,一心只为考上理想的大学,当时每月只有1.8元生活费,其艰苦程度如今无法想象。在那贫苦的年月里,理想固然重要(也正是它一直支撑着我),生活拮据却是最大的困扰。那时,生活常常使我捉襟见肘,衣食时时没有着落,空着肚子读书是家常便饭。待上了大学,终于离理想近了一步,不过心中亦有隐隐担忧——担心再次陷入窘境。很快,我的这些生活难题都迎刃而解了,心中一块石头终于落地,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林老师的恩惠。老师详细了解了我们这一届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情况,不偏不倚地评定了助学金,家境贫寒的我得到了一等助学金每月17元。对当时的我来说,助学金就是我的活命钱!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才是天大的恩情!我们这些穷孩子最需要的就是雪中送炭。而老师的敬业精神也在这件事中初显端倪,我心中对老师自是更添一份敬重。
此后,老师在工作中体现出的敬业风范便一直感动着我。即使时隔多年,我还记得很清楚,那时候,她经常天没亮就查寝,早上查,晚上查,风雨无阻。那时年轻不懂事,当时还隐隐觉得她太严格,管得太多,如今才恍然大悟,其实那是一种母爱!现在想起来,那一阵林老师家里还有两个很小的孩子需要照顾,可她却把绝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我们这些“别人家的孩子”!我们总能发现,每当班上有同学生病,林老师的身影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她总会亲自将他们送去医院,甚至在病床前悉心照料,不曾有一句怨言;而此时,也许她自己的孩子正在家苦苦等她回家做饭。就是这样,她将学生“视如己出”,全身心地爱着我们,像天底下所有的母亲一样,默默地爱着她们的孩子。在我看来,这早已不仅仅是敬业一词所能涵括的,它包含更多更深的含义,她将爱的种子播撒在学子心间,向我们传递的不仅仅是一时的知识,而是一生的道理,而这一切将源源不断地带给我们爱和信念的力量。于我而言,这就是作为一位老师的最大意义。
林老师堪称我的人生理想导师,在我对未来产生迷茫时,是她及时地为我指明了方向,犹如黑夜里的一盏灯火,照亮了脚下的路。我的专业是采矿。采矿,肯定要下井,下井意味着潮湿、空气不好、采光差,安全是重中之重,也是我最大的顾虑。到学校后,我确实对自己的专业一度动摇过。不知道林老师如何辗转得知我的困扰,不久就特意来找我谈心。林老师说采矿专业是我校的强势专业,好好学习,多多实习,多了解、多动脑,胆大心细,安全问题就不用太担心了。她还说她自己也是学采矿专业的,虽然做政治工作,实际上更喜欢做自己的专业。就这样,她很快地驱散了我心中的顾虑,还不忘鼓励我毕业后扎根矿山当工程师、当矿长。之前的我对专业太不熟悉,以至于一时竟产生了畏难情绪,好在林老师及时出现,并以极大的诚恳打动了我。至此,我才坚定了我的专业理想,我一下子又有了奋斗目标。有了目标,就浑身充满了干劲,心里也自然暗暗给自己鼓劲,不愿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从那以后我更勤奋地学习,争当学习委员;热爱长跑,成为校园里小有名气的运动员,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干部和三好学生,后来本科结束时还被推荐为免试研究生。读研期间,我选择了爆破专业。也许是缘分,在林老师和陈老师的鼓励下,我硕士毕业回老家工作了8年后,再一次回到学校考博士,林老师成了我的师母。如林老师所说,采矿让我实现了人生理想,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到博士生,我慢慢喜欢上了采矿这个专业。从此,我与采矿结下了30多年的不解之缘,现如今,我依旧认为当初的选择没有错,是明智之举。当然我现在仍然在专业道路上不断摸索行进,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形势的飞速发展。活到老学到老,林老师经常这样对我们说,真是这样。它永远是一句金玉良言,是林老师的馈赠,想必也是林老师生活智慧的结晶。
现在我也成为一名老师,站在林老师曾站过的三尺讲台上,延续着林老师未竟的事业。是林老师让我明白,也许专业课老师能教学生很多专业知识,但给学生的人生指点迷津、雪中送炭的导师更加重要。而林老师不正是这样一位平凡而深刻的人生导师么!所以,我时时提醒自己不忘初衷,希望能将林老师的一片赤子之心延续下去。这也算是我对林老师的一种纪念方式吧。
师母,顾名思义如母亲一样的老师,也如老师一样的母亲。我读博期间,这一点体会最深。在学习上,林老师经常督促我克服困难,好好学习,好好研究;在生活中,林老师不忘勉励我孝顺父母,同时担当好丈夫和父亲的角色。当我博士毕业留校工作时,林老师发自内心地为我开心,还热心地替我张罗,尽力改善我的工作条件,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我的生活起居。确实,在林老师面前,我永远只是一个孩子。记得我爱人从外地过来,找工作受挫时,林老师也是热情地帮我四处打听情况;得知我买房子手头困窘时,林老师还帮我缓解燃眉之急;待我买了房在长沙定居下来,林老师又前来祝贺,那时林老师送我的工艺品至今还摆在我的房子里呢。凡此种种,怎么不令我心生感激!我只能默默接过林老师的一份份善意,好好储存在心底,时时感念、珍惜。
于私,老师的善良正直之举不胜枚举;于公,老师也是公认的行业楷模。林老师是一名好书记,对党、对国家、对学校抱有无尽的感激和热爱。即使在病重期间,林老师也一直保持乐观主义,“感谢党!”“感谢学校!”这些话总挂在嘴边!当我带着爱人去医院看林老师时,林老师总是面带微笑,握紧拳头同病魔抵抗,给自己鼓劲,丝毫不容许自己松懈!林老师躺在病床上还不忘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把她毕生的人生经验传授给我们。要知道,当时我们心里很难过。林老师的离去,让我想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饱受林老师恩情的我,还来不及为林老师做些什么。虽然林老师对学生的爱全是甘心付出,不求回报,但我心底的遗憾终是久久不能散去,而终将是长存于心了。林老师的离去,实乃一大悲!于林老师的学生、林老师的家人、林老师的朋友、于中南大学!
人生匆匆太匆匆,林老师那么热爱生活,那么关爱学生,那么乐观善良,死神怎么能如此狠心将林老师从我们身边夺走!
尊敬的林老师:请您原谅我的笔拙嘴笨。行笔至此,我心里很难受,准确地讲,我心里很酸痛!您安息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