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师范学院(现名西南大学)当时是国家教育部直接领导的6所重点师范院校之一,它建立在秀丽的嘉陵江畔,巍峨的缙云山麓。莘莘学子,文学爱好者众多。重庆市文联决定在该校建立青年文学创作组,经过筹备,该创作组于1956年3月初正式成立,参加的人员有共青团团委干部郑洪泉,青年教师徐永年、毛宗璜,青年学生高场烈、蒲健夫、王玉嵩等6人。文学创作组成立后,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中的业余创作活动,根据群众要求,开始筹建文学社团。团委指派刘扬烈、王玉嵩负责联络,把这方面的活跃人才组织起来。
业余文学创作的积极分子以中文系为多,理科同学也不少。第一次集会,大家都认为首先应为文学社命名。我们来自四面八方,但都是学师范教育,毕业后主要是去当中学教师,教书育人,桃李芬芳,那是我们最大的愿望。我们学校的学生宿舍,都是以果树为名,如桃园、李园、杏园等,于是有人提出,就叫“桃园文学社”吧,让文学的种子在我们美丽的校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桃李满天下,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桃园文学社”的名称便正式确定,并于1956年4月宣告成立。
文学社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创办一个刊物,为同学们提供作品的发表园地,《西师文艺》这个内部印发的杂志便应运而生,它是由学生自编自办的杂志,新中国成立后,它在全国也居于领先地位。刊物出版后寄往各地的兄弟院校,受到普遍的欢迎,也带动了许多院校文学社的成立,学生自办刊物也得到推广。
《西师文艺》编完第9期后,已是1956年岁末,我们在编辑下一期刊物时,有人提议,刊名也改为《桃园》,得到一致通过。在编辑部的热烈讨论中,好几个人建议,请著名文学家郭沫若为我们写刊名并题诗。编辑部很快即致信郭老,并得到及时答复,不久,郭老题写的刊名和诗作,都寄回了《桃园》编辑部,创刊号马上发稿印刷。一个极普通的学生自编刊物,竟受到大作家的如此重视、大力支持和衷心祝愿,真使编辑部的同学们心潮澎湃,欢呼雀跃,那股高兴的劲头,确实难以用语言来形容,有的甚至流下了欣喜的热泪。这一幕,使我们几十年来都难以忘怀。
郭沫若的题诗为《桃园花盛开》——
春天来了,您首先就开花,
您使满山遍野灿若云霞。
开了花,又结出丰盛的果实,
您是那么单纯,爽快,不虚假。
“花实并茂”首先就数您,
但您却没有骄矜的神气。
您不和牡丹花比赛豪华,
您不和兰草花争做君子。
杏花,李花,看来是您的好朋友,
林橘,樱桃,和您也是手携手。
您不嫉妒,不垄断,不争门户,
只求自己的本分尽得足够。
工人,农民,谁个不喜欢您?
尤其是普天下可爱的孩子!
祝您千年万代地开花结实,
使人间转化为欢乐的园地。
这首诗后来收入了《郭沫若全集》,一直传唱至今,每一个桃园文学社的成员都熟悉这首诗、热爱这首诗,并引以为豪。
文学社组织一系列活动,加强了其在校内外的影响,社员由20多人增加到50多人。著名诗人方敬教授是我们的导师,他为文学社请来了著名作家李劼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等名著的作者)谈他自己的小说创作,“创造社”早期成员段可情谈他们的创作活动。全国青年作家代表会结束后,又请来重庆代表团团长席明真为我们传达代表会精神,并鼓励大家多读多写,争取出好作品。方诗人自己更是经常指导我们写诗,提出要感情真挚、意象鲜明、意境深远、大胆创新才能写出真诗好诗。这些活动使社员们受益极大,扎实地促进了我校的青年业余创作,逐渐有人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文艺报》等重要报刊上发表作品,极大地鼓舞了社员们的士气。这么好的环境和势头,这么好的园地,这么多的人才,可惜都因为1957年6月以后的反“右派”斗争而终止,烟消云散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桃园文学社才恢复了生机,其间已二十年有余了。
桃园文学社从1956年成立到现在,忽然间已过去了56年,加入文学社的大约有近3 000人。这些成员中,有不少人已经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四川作家协会或重庆作家协会,有的已成了中学特级教师、高级教师;有的已成了大学教授、副教授;有的成了著名作家、评论家、“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有的已出版几部或十几部作品和专著;因为在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多人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长江后浪推前浪,桃园人一代更比一代强,相信桃园文学社会办得越来越好,正如郭老所说的:“千年万代地开花结实,使人间转化为欢乐的园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