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追忆大学那段峥嵘岁月梁镜章

追忆大学那段峥嵘岁月梁镜章

时间:2023-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9年,经学院研究,决定搬一个系去夏坝协助农工搞好生产管理。于是1959年7月,农经系搬到了夏坝。在夏坝的两年里,学习紧张而繁忙,农业生产任务艰巨而繁重,还要参加各种政治运动和社会活动。农工6人负责安排指挥生产劳动,土地全包到各学生班。在蔬菜即将成熟时,每天晚上各班还得派男生轮流值班,巡逻守菜,防止偷窃。1961年暑假,农经系从夏坝搬回校本部,我们年级也开始了专业课的学习,这给我们大学四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9年秋,56位学子考入了西南农学院农经系农业经济与组织管理专业。当时农经系在北碚嘉陵江正码头对岸。西南农学院1954年由夏坝(原复旦大学抗战时期旧址)迁于天生桥后,夏坝仍留有219亩土地,只有几个农工在管理,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同时土地也被其他单位不断侵蚀。1959年,经学院研究,决定搬一个系去夏坝协助农工搞好生产管理。经学院反复研究比较,认为农经系最为合适,没有仪器设备搬动,不需要实验室,搬迁简单、成本低。于是1959年7月,农经系搬到了夏坝。夏坝是由冲积土形成的一块坝地,土地肥沃,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上靠东阳,下连黄桷古镇。校门口两百多步台阶下,就是滔滔嘉陵江,由北向南绕北碚城而过。夏坝还有许多抗战遗址,如寒冰馆、登辉堂、尖嘴、北川铁路,等等,这可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

在夏坝的两年里,学习紧张而繁忙,农业生产任务艰巨而繁重,还要参加各种政治运动和社会活动。农经系四个年级六个班共有学生230多人,教职员20多人,一切教学、生产、社会活动都由农经系独立安排部署。特别是农场生产劳动,要耕种100多亩土地,还养有生猪、两头耕牛。农工6人负责安排指挥生产劳动,土地全包到各学生班。除毕业班外,每个班承包30亩蔬菜生产基地,从种到收生产责任到班,连生产工具(锄头、扁担、粪桶、镰刀、箩筐等)都分配到班,各自保管。当时没有化肥,主要靠人畜粪便,系里就发动学生到黄桷镇街公厕去收集肥料。按相关规定,每月必须完成收割五六万斤蔬菜,所以生产劳动就是抢时间、抓季节、争分夺秒,上午收完蔬菜,下午必须栽种完下季蔬菜,不得有空土。在蔬菜即将成熟时,每天晚上各班还得派男生轮流值班,巡逻守菜,防止偷窃。农场种的蔬菜不仅供应校本部师生,还要支援西师、重大、建院、重医以及天府煤矿等单位。两年中,寒暑假很短,还实行“三三制”,即:三分之一劳动、三分之一休息、三分之一学习。两年里,平均每周最少有一天半的生产劳动时间。

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学习苏联模式,农经系是培养“国营农场场长”“集体农庄主席”之类的人才。所以,我们年级几乎把农学院各系的农业基础课程都学了一遍,如作物栽培学、植物生理、农业气象、植物病理、果树栽培、蔬菜栽培、土壤附地质学、农业机械化、农业物理、畜牧学、测量学,等等。特别是一些实验课必须到校本部去上,就得乘船过嘉陵江,然后走路到校本部,既费时费力,又得调整其他课程,秋冬季节如遇大雾笼罩,因误船而迟到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夏坝校园里只有两个篮球场能开展体育活动,没有其他体育设施,体育课就是做体操、练太极拳,锻炼身体的场所就只有走廊和马路了,不过生产劳动也算是最好的身体锻炼。大学的一、二年级就是在这种艰苦环境中学习度过的。

我们的大学生活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遭受极大挫折,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大学生每月基本口粮由32斤减少到29斤,另有半斤食油、一斤猪肉、二两糖果,一切日用工业品都得凭票领取。学校想方设法做了些代食品,如水葫芦、桑叶馒头、黄浆粑、芭蕉头,等等,也算是当今的“正宗”绿色食品了,但没有同学嫌弃这些饮食不好把它扔掉,而是吃得又香又甜。1961年暑假,农经系从夏坝搬回校本部,我们年级也开始了专业课的学习,这给我们大学四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学习生活虽然艰苦,但我们觉得很踏实,很有规律,早上六点起床,有半小时的集体早操,下午两节课后有一小时的集体体育锻炼,很轻松愉快。四年里我们班没有班主任和辅导员,团支部和班委会起核心骨干作用。同学们学习专业知识非常刻苦认真,联系实际开展小组讨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积极性很高,我班男子篮球队在院级比赛中还获得了第一名。四年里没有一个同学留级,全班同学团结友爱、勤奋好学、吃苦耐劳、踏实肯干,所形成的不断进取的品质、活泼向上的精神和艰苦朴素的作风仍保留至今。

1962年3月至6月,全班同学分为三个大组,由张学华等三位老师带队到当年綦江县东溪区的永乐、丁山、镇紫三个公社进行毕业实习。到达公社后再将我们分到各生产大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结合小春试算分配,实践会计知识和专业经营管理理论,参加当地整社运动等工作,这就是走上工作岗位前三个多月的农村大演练。环境艰苦,时间紧张,但对农业、农村、农民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对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农村经营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有了很大提高,锻炼极大,收获甚多,至今不忘。

1963年8月,四年同窗共砚的大学生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回忆那时在共青团花园的毕业照片,留着长辫子的靓丽姑娘们和一个个活泼英俊的青年小伙,那风华正茂、激情满怀、胸怀壮志、报效祖国的青春风采历历在目。在近25年里,我们农经系59级同学进行过10次大型聚会,每次见面仍展现出当年读书时刻苦努力、团结战斗、诚恳踏实的品质。把在学校曾经遇到过的不快、怨艾和失望,都以风轻云淡、轻柔和煦的心情去消解、去淡忘;无论是过去的欢愉还是伤感,是成就还是失意,都能像诗人讲的那样“那些过往的事情,都将变成甜蜜的回忆”。5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可以自豪而坦荡地说:我们无愧于祖国的培养、老师的谆谆教导,我们对祖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