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快乐源于对需要的满足。要说退休后最让我高兴的事情,莫过于在65岁那年进行了一次“学术旅游”——到美国去交流卢作孚研究。
一、一次偶然的机会,实现多年的愿望
说来这事也很神奇。
让卢作孚这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走向世界,一直是我多年来的梦想和追求。早在1995年由我发起召开的“卢作孚与中国现代化”全国学术研讨会上,我就提出:让卢作孚精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没想到在卢作孚诞辰120周年的重要日子里,实现这个愿望的机会突然从天而降。
2013年8月25日上午10点左右,我正在家中撰写纪念卢作孚诞辰120周年的文章《近年来卢作孚研究的新进展》。突然,电话铃响了,是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晓华,从大洋彼岸的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打来的。
陈晓华曾是我爱人刘重来教授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并参与过卢作孚教育思想研究,还发表过相关的研究论文。她在古典文献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她所著《<四库全书>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一书,美国已购买了版权。她在电话中说,布法罗分校文理学院(The College of Arts&Sciences)原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司昆仑先生与她谈起卢作孚研究,她想到了我们,特打电话与我们联系,并建议我们去美国访问,推进卢作孚研究。
在陈晓华教授的积极推荐下,我们很快收到了布法罗分校司昆仑先生的邀请函。11月10日,我与卢作孚研究中心最年轻的研究人员、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的教师李雪垠博士一起,乘上北京飞往美国纽约的航班UA088,带着到美国宣传、交流和推进卢作孚研究的学术意愿奔赴太平洋彼岸。
二、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与司昆仑等学者交流
到美国后交流的第一站是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University at Buffalo,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布法罗分校(UB),又称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大学,是纽约州立大学系统(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中规模最大的研究型大学,被誉为纽约州立大学“皇冠上的珍珠”。学校由南校区、北校区以及市内校区3个校区组成,现有14个学院,共开设300多个学士、硕士和博士专业,是全美最大、开设课程最多的大学之一,同时是美国整个东北部最顶尖的大学之一,也是东北部第一所进入AAU联盟的公立大学。学校第一任校长是后来的美国第十三任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
在国际交流方面,布法罗分校十分活跃,在全国综合性公立研究型大学中,国际生招生比例位列第一。近11%的UB学生有机会前往其他国家的一流大学学习——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学校还与全世界65所大学建立了交换学习的项目。除此之外,布法罗大学(UB)还积极致力于中美文化合作交流,是美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孔子学院的大学之一,与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中国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本次该校对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的热情邀请,也可见其对中美文化交流的积极姿态。
美国当地时间11月10日下午,我们到达美国纽瓦克机场,因纽约转机飞往布法罗的飞机出现故障,航班被取消,被安排在纽瓦克机场宾馆住宿一晚。11日,刚到美国的第二天,我们顾不得倒时差和17个小时长途越洋飞行的疲劳,早上4点就起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11日中午,我们到达布法罗机场,陈晓华教授已在机场迎接我们。
12日清晨,我们迎来了布法罗2013年冬天的第一场雪。上午11时,在亚洲研究中心院长会议室(830 Clemens)开始了第一场学术交流。
亚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Bruce Acker特前来与我们见面,表示对我们的欢迎。参加交流会的有:亚洲研究中心副教授司昆仑、历史系教授戴福士;中国到布法罗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的学者: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晓华,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王伟、四川阿坝师专教授刘伟;布法罗大学历史系博士生:菲利普、马马令、刘思悦、刘琼、丁祥利。
司昆仑副教授主持交流会,首先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接着她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情况:一直从事四川地方史研究,现在从事现代中国研究、成都研究。她研究的一位重要人物是李劼人。李劼人与卢作孚先生有着密切关系,并曾于1933—1936年在民生公司下属的民生机械厂担任厂长。她表示以后有机会还会更多地从事卢作孚研究。司昆仑还把自己的两本书送给了卢作孚研究中心,一本是《现代中国的人文传统》(The Human Tradition in Modern China),另一本是《文明成都:1895-1937年间的中国农村改革》(Civilization Chengdu Chinese Urban Reform 1895-1937)。
我展示了带去的《卢作孚研究》2010年第3期杂志上刊登的司昆仑与重庆大学张瑾教授合影照片,司昆仑还为张瑾著的《权力、冲突与变革》一书作序。在2003年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主办、香港浸会大学承办的“中国城市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司昆仑先生对张瑾的大会发言《卢作孚北碚模式和重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城市变化》做过专题点评,可见司昆仑与卢作孚研究的渊源和亲密关系。
戴福士教授是美国历史学界的一流学者,学识渊博。他的研究方向是中国文化,政治,社会史;中国神话,历史和史学;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比较和全球视角的中国历史和文明。为学生开设的课程中还有中国与世界。2007年获得布法罗大学理事会国际研究项目的国际教育突出贡献奖。他在百忙中也来参加卢作孚研究交流。他谦虚地表示说:我个人对四川没有什么研究,曾去过重庆,以后会对卢作孚研究做一些工作。
来自阿坝师专的刘伟说:“我和西南大学有一定渊源,曾去进修过,我主要从事体育和美育研究。知道卢作孚1927年曾在北碚举行了四川第一个运动会,对这个问题有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参加会议的访问学者和博士们分别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并表示了对卢作孚研究的兴趣。
司昆仑先生特别强调有的学生还没有确定研究题目,通过今天的交流,可考虑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
陈晓华教授满怀深情地谈到自己与卢作孚研究的渊源。她说:“我是从西南大学走出来的,在西南大学学习期间,在刘重来老师影响下曾从事过卢作孚乡村教育思想研究,也参加了卢作孚研究中心的活动,深切感受过卢作孚先生的精神。就今天而言,卢作孚的思想,比如国家现代化、企业文化、科学和艺术结合、文化现代化的理念,至今依然走在时代前列,对当今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危机如何解决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研究近代史,卢作孚是绕不过的,但可惜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卢作孚是合川人,我也是合川人。而就我自己而言,无论是作为家乡人还是中国人,都是我义不容辞的应尽之责。”
我代表卢作孚研究中心对司昆仑先生的邀请表示深深的感谢,说:“司昆仑先生是帮助我们实现‘让卢作孚研究走向世界’美好理想的人。”并向布法罗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赠送了最新版的《卢作孚文集》、卢作孚的儿子卢国纪先生写的《我的父亲卢作孚》和刘重来、张守广、吴洪成、侯江等教授的研究著作,以及《卢作孚研究》杂志和全套电子文档、有关介绍卢作孚和民生公司的影像光盘资料。
我向大家说明本次来美国考察的三项主要任务:1.了解国际上卢作孚研究的情况,为准备召开卢作孚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做准备;2.介绍中国卢作孚研究的情况和成果;3.与美国大学的有关机构和研究人员建立合作关系,以进一步推动卢作孚研究在国际上的深入开展。并从为什么来美国推进卢作孚研究、卢作孚思想文化遗产的世界性、中国卢作孚研究情况介绍、卢作孚研究的发展空间与问题讨论等四个方面做了“卢作孚研究的世界性与当代价值”的报告。
李雪垠博士为大家解读了我们从中国带来的3幅富有厚重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珍贵礼品——由中国字道社社长、古文字研究专家、国家品牌联席会议总召集人宾春余博士的亲笔书法。其中一幅书法是从古文字的角度对卢作孚姓名的解码。李雪垠博士的解读使在场的人无不惊叹中国古文字的神奇与博大精深。李雪垠因几天的长途飞行以及一路搬运书籍行李的劳累,正在发烧,但仍带着满腔热情参加了学术交流。
在布法罗大学的第一站交流获得成功,我们回到中国后,在美国感恩节那天,收到了司昆仑先生的来信,信中写道:
周老师、李老师:今天是美国的感恩节,所以我要表示我对您们的感谢!我们布法罗的各位老师、学生都认为卢作孚研究中心的工作非常有价值。谢谢您们的介绍!希望将来有机会合作。
您们送我有关卢作孚的书与光盘我一定会利用,而且要建议学生用。那张非常有趣而很美丽的书法画我要挂在家里的办公室!下次到布法罗时,欢迎来看看!
祝冬天快乐!
昆仑
三、在威廉姆斯学院和波士顿与罗安妮及雷顿教授交流
11月13日,我们告别了布法罗田园牧歌般的景色,怀着美好的期待,乘坐布法罗赴威廉斯敦ALBONY的小火车,开始了到美国的第二段行程。古老而原始的小火车在远离现代化喧嚣的旷野里缓慢而悠闲地行驶,让我们尽情欣赏窗外美国东北部初冬的美景。几天长途旅程的疲劳和紧张工作的压力,在舒缓的节奏中得以缓解。在威廉姆斯学院,我们看到了一座散发着富有浓郁教育文化氛围的威廉斯敦美丽、精致的小镇。
在美国交流卢作孚研究的第二站行程分为两段:第一段是拜访罗安妮所在的威廉姆斯大学;第二段是在波士顿与麻省理工学院的青年学者雷顿教授交流。
罗安妮是在美国研究卢作孚较早、较深入的学者,也是我们的老朋友。她曾于1999年、2007年、2010年三次来到重庆和北碚查询卢作孚研究的史料和遗址,与民生公司和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研究专家进行过广泛交流,并在民生公司朝会上多次演讲。罗安妮2007年6月24日在民生公司朝会上作了“我为什么选择研究卢作孚”的演讲。2010罗安妮第三次来到重庆时,参与了民生公司举行的“中美学者卢作孚与长江航运学术交流会”,最后完成了博士论文《1860—1937帝国航运在中国:轮船、半殖民与国家》。她以后的打算是将民生公司做国际比较研究,确定民生公司在世界企业发展史上的地位。
《卢作孚研究》杂志上曾多次登载了她对卢作孚的研究成果。在推进卢作孚研究国际化进程中,罗安妮是一位有贡献的美国学者。最让人感动的是,当她得知我们要去美国的消息后,还特地向学院申请了一笔学术交流的接待经费,用于解决我们到威廉姆斯学院的吃住行。
罗安妮所在的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威廉斯敦小镇上。学院享有美国最好文理学院盛名,学术声望排名连年位于全美文理学院第一。威廉姆斯学院的强项在艺术史、环境科学、历史、政治、经济、英语、化学和生物,其特色是个人化的教学。每个系都规定开设一门个人辅导课,让两个学生与一位教员每星期会面一次,讨论作业和课堂上的讲义,学生与教师比例为7∶1。学校还在2013年USNews美国大学文理学院综合排名中排名第一(超过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常春藤名校)。
按照计划,在威廉姆斯大学我们主要有三项任务:1.与罗安妮交流美国卢作孚研究的情况;2.介绍2014年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正筹备的卢作孚研究国际研讨会情况,与罗安妮商量会议时间,帮助确定外国专家名单;3.走进罗安妮的历史课堂,与威廉姆斯大学学生交流,促进中美青年对卢作孚与北碚文化的交流。
从布法罗到威廉斯敦火车站有4个多小时的车程,从火车站到威廉姆斯学院还要乘坐1个多小时的汽车。11月13日下午近2点,我们到达罗安妮为我们安排的果园酒店,行囊还未整理妥当,罗安妮就匆匆赶到酒店与我们相聚。老朋友重逢,分外亲切与欣喜,我们将本次带来的最珍贵的礼物——卢作孚姓名古文字解码书法赠送给了罗安妮,以表达我们对她推进卢作孚研究国际进程做出贡献的感谢。同时赠送了有关卢作孚研究的最新资料,以及罗安妮2010年来民生公司访问的全面报道。
罗安妮带我们参观校园环境、图书馆,到附近一座叫“紫色谷”的山上,在暮色中观看威廉斯敦小镇全景。整个小镇沉浸在宁静而肃穆的大自然环抱中,这实在是一个读书学习的好地方。
与罗安妮的交流以晚餐会的方式继续进行。
罗安妮主动介绍了自己研究卢作孚的近况,她说,其实美国的亚洲研究一直都比较重要,无论从美国国家战略还是从学术研究价值本身,已成为美国各历史系最热门而且最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她自己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一直专注于卢作孚的研究,她最近几年的关注重点是想做印度与中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航运史的比较研究,其中重点选取卢作孚的民生公司与印度的航运大企业进行比较分析。罗安妮介绍在自己的授课中会安排一些卢作孚的专题讨论。她2014年的学术休假,将再次到中国重庆和武汉查询相关的卢作孚档案资料,尽快完成她的这项研究。
推进卢作孚研究国际会议的召开是我们这次到美国出访的重要任务。罗安妮表示,她将全力协助推荐美国相关领域专家名单与研究情况。
我提出在美国各方研究学者共同携手搭建卢作孚研究平台,推进中美的卢作孚研究。晚餐会在畅谈中结束。
11月14日上午,我们一行三人观摩了罗安妮的两堂历史课。第一堂课,学生34人,罗安妮讲授中国的“文革”十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基本情况,约25分钟,余下时间由同学们针对上节课已布置的阅读任务,结合老师已讲的历史背景,讨论自己对这段历史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第二堂课是历史研究中的性别问题专题讨论课。本堂课只有15人,基于先前已布置的阅读书目《社会主义的私生活:1949-1999一个中国乡村的爱、恋爱关系与家庭关系的变迁》(Private Life Under Socialism:Love,Intimacy and Family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1949-1999),整堂都是讨论课,同学们从自己阅读书目的不同章节和视角,对自己困惑而又感兴趣的问题分别发言。
美国的课堂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美国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如资料查阅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机地结合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必须到图书馆查阅大量文献,才可能参加课堂讨论。我也观察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的学生发言达10次之多,也有的一次都没有参加讨论发言。如今,我国大学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并不亚于美国大学,但如果不从教学改革入手,学生不读书,不进图书馆,只看教科书的局面仍然难以改变,学生能力的培养难以落实。
课后,我们在罗安妮的陪同下与威廉姆斯大学4位本科同学共进午餐,了解更多该校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罗安妮邀请我们参观了她的工作室。在她的书架的最高层,放的全是关于卢作孚的书籍。我们又去了威廉姆斯学院亚洲研究中心,该中心这次全额资助了我们在威廉姆斯学院的访问费用。中心主任Kasumi Yamamoto女士还接待了我们,询问这两天到访威廉姆斯学院的感受、听课与学生交流的情况。
11月15日,我们来到了美国常春藤高校云集的波士顿地区。当天还有幸邀请到在哈佛大学做福尔布莱特访问学者的北京师范大学田松教授全程陪同,带领我们参观哈佛校园。
中午,与罗安妮及其引荐的麻省理工学院历史系的青年学者雷顿教授举行午餐会,交流卢作孚研究。雷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商业史,关注的是中国江浙一带企业家。他曾在复旦大学访学,9次来中国,到过成都等地,他在研究中看过有关卢作孚和民生公司的情况资料。
我代表卢作孚研究中心向雷顿教授赠送最新出版的《卢作孚文集》和《卢作孚研究》杂志纪念卢作孚诞辰120周年特刊。并充满激情地向雷顿教授介绍卢作孚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和卢作孚创建民生公司的社会企业理念,以及对中国乃至世界社会企业家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北师大田松教授席间也加入讨论,并表示自己在2012年到重庆北碚卢作孚纪念馆参观后,发现卢作孚及其研究被大家忽略了。而且正如清华大学刘兵教授参观中国西部科学院后所言:“当年在北碚所建的中国最大民营科学院资源对于中国广大的科技哲学史研究者应该引起更广泛的重视。”刘兵教授也是重庆大学的兼职教授,在重庆大学还带了一位研究卢作孚的硕士研究生。
午餐会后,与罗安妮道别。雷顿教授带领我们参观了麻省理工学院校园和他所在的历史系办公室。雷顿教授表示,自己会继续关注卢作孚研究,并非常乐意有机会到重庆参观考察卢作孚的历史实践,也非常乐意参加我们准备召开的国际卢作孚研究学术会议。通过与雷顿教授的交流,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中国问题研究有开始突破“上海问题”研究的趋向,在更多地走向中国多变地区的学术探讨。
我们在波士顿地区感受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这样一流的世界顶尖人才摇篮之地,深刻感受到一流大学是人类精神财富与智慧的无上荣耀,所有的图书馆都是大学最好的建筑,而且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圣殿。卢作孚先生在北碚创下的这笔世界文化遗产,一定会成为人类知识圣殿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四、在纽约曼哈顿和哥伦比亚大学与曾满超教授及其夫人李丹柯教授交流
在纽约曼哈顿是我们到美国交流的最后一站。我们有幸拜访了国际教育经济学界著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中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曾满超教授及其夫人费尔菲尔德大学文理学院历史系李丹柯教授,并与他们分别交流了有关卢作孚研究的情况。
认识李丹柯教授是在2011年6月,相逢于由重庆市梁漱溟研究会在巫溪县举行的“梁漱溟乡建思想和社会管理创新研讨会”上。她是专程从美国纽约到重庆参加会议的。当李丹柯教授知道我们研究卢作孚时,就十分主动热情地告诉我,说她认识在美国研究卢作孚的一群学者,如果有需要,她可以帮忙。没想到,时隔两年,我们果真在纽约见面了。访问前,她在信中为我们这次在美国纽约的行程做了详细周到的安排。她很遗憾地说,你们这次时间太急了,来不及组织更多的学者交流。她说一般来讲,在美国组织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至少得提前三个月。
11月18日中午,我们从波士顿飞到纽约,住在曼哈顿中央公园附近的宾馆,李丹柯即从纽约郊区专程赶到我们的住所,招待我们午餐,并以西方人习惯,以午餐会的方式进行学术交流。李丹柯教授是重庆人,母亲曾是重庆第十一中学的校长,其兄曾在巴蜀中学读书,与我是校友。李丹柯教授从事民国抗战史研究,对重庆、对民生公司和卢作孚都非常熟悉。尽管她在20世纪80年代就到了美国,但仍然给人典型的重庆女性形象:热情、耿直、聪明、干练、快人快语。她和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有密切的联系,司昆仑、罗安妮都是她很熟悉的朋友。纽约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几乎每个月都有学术沙龙,她是其中活跃的学者。
由于李丹柯教授占有两国文化背景优势,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很突出。她特别提出,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抗战中的北碚是很有价值的,她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她认为对于研究中国问题来说,美国的学者在研究的视野和思维架构上有特点,而中国学者在深入研究方面更扎实,因为从语言和获取本土资源方面更占优势。她非常热情,答应尽力帮助在国外介绍和推行卢作孚研究。具体怎么做,等明年暑假她回重庆时再商谈。我们也向李丹柯教授赠送了有关卢作孚研究的最新资料。
李丹柯教授在女性研究方面也有不少成果。2013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她写的一本书,书名是《女性,战争与回忆:35位重庆妇女的抗战讲述》。该书荣登香港2013年书展20本推荐书名单。其中,采访的一名女性常隆玉,是著名地质学家常隆庆的妹妹,她曾经在民生公司工作。书中谈到民生公司的企业文化,谈到那个时代女性找工作很难,但民生公司招人则只看能力和人品,没有性别歧视。常隆玉说:在民生公司工作那段时间,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李丹柯教授答应将这篇文章整理后投给《卢作孚研究》杂志。
李丹柯教授还谈到她在哈佛大学读书的女儿,研究方向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我们马上建议她女儿研究卢作孚,因为研究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这个问题,也是绕不过卢作孚先生的,民生公司的企业文化就是最典型的范例。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务院高参温铁军在参观民生公司时说过一句话:“卢作孚是中国乃至世界社会企业家第一人。”李丹柯女儿的家庭文化背景,研究卢作孚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会尽力给予支持和帮助。李丹柯教授对我们第二天去哥伦比亚大学考察,也做了周到的安排,由她爱人亲自接待,真让我们喜出望外。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全称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简称哥大,是一所位于美国纽约市的私立研究型大学,是纽约州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也是美国第五古老的大学和世界最具声望的高等学府。该校于1754年根据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颁布的《国王宪章》成立,属于私立的常春藤盟校,由3个本科生院和13个研究生院构成。现有教授3千多人,学生2万余人,校友25万人,遍布世界150多个国家。学校每年经费预算约20亿美元,图书馆藏书870万册。哥伦比亚学院是美国最早进行通才教育的本科生院,至今仍保持着美国大学中最严格的核心课程。它的研究生院更是以卓越的学术成就而闻名。整个20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及芝加哥大学一起被公认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三强。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和教授中共有97人获得过诺贝尔奖,还包括奥巴马总统在内的3位美国总统、9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20位亿万富翁、26位奥斯卡奖获得者、29位美国州长。此外,学校的教育学、医学、法学、商学和新闻学院都名列前茅。其新闻学院颁发的普利策奖是美国文学和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其教育学院是全世界最大、课程设置最全面的教育学院之一。
哥伦比亚大学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的城边高地,濒临哈德逊河,在中央公园北面,离我们的住所只有三站地铁路程。
11月18日,太阳高照,天空湛蓝透明,没有一丝杂质。我们不得不赞叹美国的环保工作和清洁的空气。我们3人乘地铁,兴冲冲地赶到仰慕已久的哥大。尤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徐秀丽在哥大图书馆查找到十几封卢作孚与晏阳初在1950年通信的珍贵资料,更让我们对哥大图书馆充满特殊的情感。
据百度百科资料介绍,大学图书馆系统以Butler Library为首,共设有23座分馆,每个分馆都各具特色,尤以Avery建筑及精致艺术图书馆、社会工作学院图书馆、新闻学院图书馆等著名。其中东亚图书馆中有各样的中文书籍,流行小说、古典文学,甚至县志都可以找到。总藏书量达870万册,并且收集有微缩胶片600万套、2600万种手稿,以及60万册善本书、10万片VCD和DVD、20万份官方文件,还有中国族谱、家谱、谱牒约950种,是除中国的图书馆以外收集中国资料最丰富的图书馆。东亚图书馆的亚洲类藏书为全美第二,仅次于哈佛大学的燕京图书馆,开设有丁龙讲座(Dean Lung Professor),又设立中文部以收藏中文数据,著名的前中文部主任包括史学家唐德刚等。李丹柯还说,她可以为我们引见图书馆的负责人员。可惜这次时间太紧张、仓促,来不及联系了。
当我们到了哥大教育学院大门时,曾满超教授已准时在那里等候我们,美国人守信、守时的品质也是我们这次出访中深有体会的,在美国,不守信用的人不受欢迎。
曾满超教授是哥大教育学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哥大教育学院(或译作师范学院)(Teachers College)是世界顶级的教育研究生院,教育大师、美国哲学之父杜威曾执教于此。哥大教育学院与近代中国教育发展亦是紧密相连,并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统计,仅20世纪上半叶,便有约1000名中国留学生曾在哥大教育学院学习,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从1914年郭秉文成为中国第一位教育学博士为始,到1950年傅统先、朱启贤等,达45名之多。这些学成归国的学生后来大都进入中国的政界、文化教育界工作,并成为诸多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其中的许多毕业生在今天仍然如雷贯耳,如国学大师胡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东南大学创校校长郭秉文,原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马寅初,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等许多中国近代杰出教育家,可见其与中国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满超教授还是中国教育部聘的教育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北京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已连聘3届)、北京师范大学荣誉教授。他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教育财政、教育经济效率、教育成本及政策分析,同时也着力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方面的研究。曾教授主持的哥大教育学院中国教育研究中心是沟通中国和哥大哥大教育学院的桥梁。作为全美学科最齐全的教育研究生院,哥大教育学院已经与中国北京、上海、云南等地的许多高校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我们在曾满超教授的带领下,来到他的办公室,这个办公室曾是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的办公室。我们与曾教授一起在办公室合影留念,然后开始进行交流。
曾教授十分认真地听我们介绍关于卢作孚研究的情况。当他听到卢作孚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很赞叹地说:“原来卢作孚这么早就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并问:“是哪四个现代化?”我回答:卢作孚了不起的是,他将工业和农业现代化合并为产业现代化,还提出了文化的现代化。卢作孚还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他有一句让人震惊的话,他说:“自己现在是办实业的,但实际上是一个办教育的,几乎前半生的时间,都花在办教育上,而现在所办的实业,也等于是在办教育,是想把事业当中全部工作人员培养起来,提高他们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事实上,卢作孚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涉及很广,有民众教育、社区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都很有特色,并取得很好的成效。卢作孚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他重视人的培训教育。这方面有很多可研究的内容。但以前教育史上没有卢作孚的地位,到2006年吴洪成教授著作的《教育开发西南——卢作孚的事业与思想》出版,才填补了这个空白。
曾满超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说:可以考虑指导学生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对卢作孚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开展研究。随后,曾教授带我们去看了当年杜威的工作室。我们在杜威的雕像前照相留念,然后去教育学院食堂共进午餐,继续交谈有关卢作孚研究的问题。曾满超教授作为一位世界著名的教育经济学学者,他温文尔雅,平实风趣,渊博的学识,平易近人的学者风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离开哥大,我们珍惜在曼哈顿仅有的几个小时,到著名的大都会博物馆参观。
11月19日,我们从纽约飞往上海,10天的美国学术旅游结束了,一道道人文景观留在心中。我们带着使命和期望来到美国,又带着新的信息和任务回到重庆。我们感受到:卢作孚研究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