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月上柳梢头

月上柳梢头

时间:2023-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分工,就会产生许多季节性剩余劳动力。这种情形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由“盲流”到“欠薪”等等一系列农民工问题、农民工现象。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晚上,天一黑,庄子上的“夜生活”便开始了。可能就是因为每天的广播时间有限,才叫有“限”(线)广播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俺庄稼人祖祖辈辈必须遵守的传统作息时间,总不能为了听你的有“限”广播而不管地里的庄稼吧!

月上柳梢头

文化沙漠化/经济学/夜生活/有线广播/题海战术

我们成长的那个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简直处于沙漠化状态。

白天,人们都各忙各的,没时间。忙什么?忙庄稼活。俗话说,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犁、耙、种、锄、管,割、打、晒与收,多着呢,很丰富的,你说忙不忙?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当时的农业是一个效率极低的产业。那时农业是大集体,不讲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可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啊)。也无分工的条件或者分工的必要。如果分工,就会产生许多季节性剩余劳动力。根据农作物的自然生长周期,一个农民从犁到种、到收,全都得会。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改革开放,像手扶拖拉机等一些农业机械开进田野,开始实现一部分分工。这样解放出来许多农村劳动力,一下子便呈现出了历史上的民工大潮。这种情形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由“盲流”到“欠薪”等等一系列农民工问题、农民工现象。直到现在,这种现象仍然是中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社会难题。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晚上,天一黑,庄子上的“夜生活”便开始了。但是,那年代没有迪厅、电影院,也没有大彩电看,更没有电脑上网、手机QQ聊天,又不兴谈恋爱(再说我们也不到谈恋爱的年龄啊),那干啥呢?

记得当时有一个带响的(但却不是“三转一响”的那一响),基本上家家安装,就是有线广播。是的,每天广播的时间确实有限。可能就是因为每天的广播时间有限,才叫有“限”(线)广播吧。

我记得很清楚,这有线广播早晚都是六点开始,八点结束,中午十二点开始,一点半结束。那时候在心里就隐隐约约地合计,这广播员究竟长啥模样,听声音感觉很美啊。当个广播员应该不错吧,就吃饭的时候工作工作,一天上班不说八小时了,也就五六个小时,多舒服啊。反过来一想,你别做梦了,广播员都是城里人,好好放你的牛,割你的草,喂你的猪吧。

广播的时间是有钟点的,但是我们做农活的得看天气,也就是依天明早晚行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俺庄稼人祖祖辈辈必须遵守的传统作息时间,总不能为了听你的有“限”广播而不管地里的庄稼吧!所以,你广播不广播是一回事儿,俺听不听又是一回事儿。

结束就叫它结束吧,咱有咱的节目,精彩不精彩不管,好玩儿就行。那时比不得现在,特别是城市里的小孩,为了考好试,上一个好学校,老师布置一大堆作业,大搞题海战术,不叫你熬到深夜十二点、大半夜的不罢休。我们那时几乎没有作业,正是闲不住的年龄,不玩儿又干啥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