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落日,野火春风
金秋时节/拾花生/烧豆子/曹植/七步成诗/就地取材/快餐/烧红薯/溜田坎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可以这么说,乡下的日子很有张力,时间松紧宽泛,几乎不受约束。
咱们前面介绍过的“打腻”、“开大戏”,快乐吧,惬意吧?在金秋时节,是大豆、芝麻、花生、红薯等五谷杂粮收获的日子。太阳不那么酷烈了,天空似乎高了许多,蓝了许多,也空旷了许多。这时候的“小鬼儿”,往往这儿聚一群,那边围一堆,有的捡豆子,有的拾花生,时不时传来奔跑喧哗的笑闹声。看到地里一冒烟儿,都围拢过来了。
围过来干什么呢,这么热闹?烧豆子了!
是的,烧豆子。历史上有个名人,曹植,对,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
曹植自幼颖慧,十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然而,可能是文人的通病吧,生活中的曹植,我行我素,放任不羁,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因此,曹丕成了立储斗争的胜利者,最终继承了帝位。虽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嫉恨曹植的念头一刻都没有改变。他欲杀之又怕众人不服,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欲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诗曰: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这“七步诗”取譬之妙,用语之巧,又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诫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以至于此诗在民间广为流传。
也是在后来,我才读到这首诗。明白了这诗的含义,便使我联想起过去那烧豆子的热闹场景。我们烧豆子完全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压根就没有他诗里那么丰富的思想。也许那曹植思想太浪漫又太丰富,或者是在他诗里隐藏着很多难与人言的苦衷吧。
一切都是就地取材,这烟火一升起来,豆叶豆秆儿作燃料,那大豆、红薯、玉米都成了我们烹饪的食物了。这些果实都是我们用双手在收获过的庄稼地里捡来的,三两分钟一锅,并且不能断火。这锅烧好了,把上面的明火移到旁边又开下一锅。这时你再瞧,大家一哄而上,一只只小手不顾烟熏火燎,伸向那一堆烧过的灰烬,争相抓取那香喷喷的半生不熟的野味儿。这样,一锅接着一锅烧下来,不管咋样,图个热闹。到散伙的时候,你再看那一个个“小鬼儿”,除了牙齿是白的,个个像是从煤窝里爬出来似的,整个面目全非了!
咱说“一锅一锅”的,其实哪里有锅呢,只是个说法而已。要说有锅,那大地就是锅。有句话“天当房,地当床,野菜野果当干粮”,我们又有创新和延伸,大地还可以当锅。一般来说,这是快餐,要烧红薯,得用另外一种做法。
我们那儿流行“七月半儿,放吽孩儿溜田坎儿!”溜什么?没事儿,就在田埂上掏个洞,从红薯地里挖来红薯,捡来一些干草、干牛粪,先把干草点着,再把干牛粪放上。等干牛粪烧红了,把准备好的生红薯放进去,再把一些混合的草木灰加盖上面,连焐带烧。几袋烟工夫,可能就是个把小时左右的时间,差不多就熟了。与前面烧豆子比,这烧红薯是做大活。和前面一样,凡是在场的都可以饱饱口福。看看,这是不是另外一种社会主义的“大锅饭”,处处都烙上大集体的印记。
这“几袋烟工夫”等得让人着急,闲着无聊啊。于是,“小鬼儿”们一个个就拿着那火把,点燃田埂上的野草。火借风势,熊熊燃烧,那壮观的场面,足够你欣赏一阵子。这场景虽然比不上诸葛亮火烧战船,看那一群“小鬼儿”的心情,并不逊色于现在城市里欣赏到的烟火表演。好一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啊!看看,还是毛主席有远见,人家的话就是经典,放在哪里都用得上,有时候你不服也不行!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还是咱们河南新郑人,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云: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呀,一到秋天,特别是深秋时节,田间地头,到处是一片连着一片的黑魆魆的烧过的野草根。到了第二年初春,大地又是绿草茵茵、欣欣向荣、满眼春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