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陈酿的华夏文化
过年/大年/小年/除夕/新石器时代/传说/尧舜/年兽/王安石/元日
过年,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过春节。但是,年却不能说是春节,它们不是等量代换关系。年有大小之分,当然就有过大年与过小年之说。你听说有过大春节和过小春节的吗?没有吧。所以,我的理解,春节有种新文化的含义,过年就有些中国远古传统文化的味道。
春节,俗称“过年”或“过大年”。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拜祖活动。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被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岁首。
春节,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的季节又要开始了。人们刚刚度过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夜,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生机勃勃的日子。所以,每当春节到来之际,人们自然要充满喜悦地迎接这个日子。
我曾经在书本上读到关于过年时候的景象:“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糖瓜祭灶,是在农历十二月(就是腊月)二十三,新年的气息就从这一天开始有味道了,也把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叫小年。后面的“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都是为腊月三十儿准备的,是真正的过年,又称作“大年三十儿”。“年三十儿”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又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说起这“过年的大年三十儿”、“除夕”,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在新石器时代,世间有一种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长年深居海底(是不是有点儿像那动物冬眠,只不过是反季节的),人们都叫它“年”。每到农历腊月间它才爬上岸,像约定俗成的一样,在“大年三十儿”晚上去吞食牲畜,祸害人命。因此,每年一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便扶老携幼,提前逃往深山老林,跟“跑反”一样躲避“年”的肆虐。
有一次,在一个叫桃花坞的地方,大概接到了尧帝手下的通知,人们扶老携幼准备上山避难。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是不是有些“乱”啊?这是“跑反”,顾不了那么多了。
正在这时候,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鹤发童颜,银须飘逸,目若朗星,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大家都在忙着“跑反”,谁还有闲心搭讪你乞讨的呀。那老头恰遇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婆婆。这老婆给了他一些食物,并劝他一起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休要害怕,你若让我在这儿待上一夜,我保准能把那‘年’兽撵走”。老婆婆上下打量了那乞讨的老人一番,见劝说不成,无奈,只好撇下那老者在家,上山避难去了。
很快,天就擦黑了。只见天空中黑风浩荡,飞沙走石。趁着月黑风高,那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的怪兽“年”便霎时闯进寨子。“年”兽四下张望,正好看到东头老婆婆家屋内烛火通明,门上还贴着大红纸,特别抢眼。它怪叫一声,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就在它将近门口时,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它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站立在院中央,发出哈哈大笑的声音。这声音,响遏行云、振聋发聩。“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从此,无论过年还是过节,“年”再也没有来到人间祸害百姓。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都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也因此,初一一大早,人们走亲串友道喜问好的风俗流传开来并越传越广。经过了几千年的发扬光大,现在春节(就是过年)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虽然是传说,但它确实为我们找到了这过年的来历。后来,宋代政治家兼诗人王安石在他的《元日》诗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诗不也是对这传说中的“过年”的很好的诠释吗?
传说,是一种古老的口头叙事文学,一般是由神话演变而来但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的故事。不得不承认,我们就是生活在有着丰富传说的国度里。在我们传说简直是不胜枚举。正是这浩如烟海的美丽传说,构成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无穷魅力。传说,犹如镶嵌在中华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宝石,熠熠闪光、璀璨夺目。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民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是著名的《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等。这四大民间传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一代一代的华夏儿女,就是聆听着这些神奇的传说故事,沐浴着这充满童话色彩的文化雨露,不断传承、繁衍生息、成长壮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