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厚重的文化彰示
团圆饭/联欢晚会/打灯灯/元宵节/灯笼/东汉王朝/刘秀/宫灯/神鸟/天帝/天安门/石狮/华表
小时候过年,总的感觉和记忆,除了吃好的、穿新的,就是玩儿。
除夕之夜,吃年夜饭,也叫吃团圆饭。其实,我们这些“小鬼儿”吃得很快,我们又不喝酒,吃肉能要多长时间啊。在酒席上,热闹是大人的事儿,喝酒,还要划拳猜枚,我们什么事儿也没有。有时候,在父母的引导下,我们也学着向长者敬酒,为以后成人懂礼貌打基础。但是,一离开饭桌子,我们就闲不住了。那时候也没有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主要的娱乐活动还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玩意儿。
印象最深的就是“打灯灯”。我在这里翻译一下,“打灯灯”应该算是我们淮河渔村的传统民俗文化吧。很简单,就是在除夕之夜或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家家户户的“小鬼儿”,把事先大人们准备好的“灯笼”里面点上蜡烛,用一个竹棍或者木棒挑着照明看路。大家聚在一起,没有大人们见面双手一抱拳拜年的客套,只是叽叽喳喳地炫耀着吃肉、包饺子、喝甜汤、家里所有的亲人一起吃团圆饭,等等。当然,更少不了相互之间比比灯笼,看谁的亮,看谁的花。蜡烛的光亮透过灯笼的薄纸映在脸上,一个个心里美滋滋的。
这过大年,大长一夜的时间都是自己的,还不喜气洋洋地随便串哪!于是,我们就成群结队在东台子、西台子、南台子、后台子和桃园里游走。几十个“小鬼儿”手里都挑着灯笼,前后长长地拖几十米,像游行队伍一样,也算是浩浩荡荡、红红火火,照得半个村庄一片辉煌。有时候,大伙儿行走在池塘边上,灯笼的光亮还会倒映在水面上,更是一大景致。这就是我们的“打灯灯”节目。
灯笼的来历,也有不同的版本。
一个是说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秀(应该是汉高祖刘邦第九世孙吧),才兼文武、豁达大度。他统一天下后建都洛阳。为了庆贺这一功业,刘秀命群臣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特别是那宫灯,大放异彩,颇受青睐。后来,宫灯制作技术慢慢地传入民间。隋炀帝,还记得吧?就是与那吴月娘有过瓜葛的大官儿!到了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的正月十五在洛阳陈设百戏,遍布宫灯,饮宴畅游,全城张灯结彩,半月不息。隋唐之后,每逢元宵佳节,家家宝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人们提灯漫游,盏盏灯笼争奇斗艳,逐渐形成了这种“打灯灯”的风俗。
还有一个是民间传说。相传,远古的时候,有一只神鸟(应该不是孔雀吧),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这怎么了得,神鸟是你随便射的吗?结果,很快就被天帝知道了。先是天帝震怒,大发雷霆。接着,天帝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传下一道谕旨,遣天将天兵到人间放火报复,发誓要把那人畜财产通通烧光,片甲不留。可是,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大家。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正月十五、十六晚上,家家张灯结彩,人人打灯笼游玩。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连续几个夜晚都是如此,便以为是大火在燃烧,于是人间避免了一场灾难。这“打灯灯”的风俗也就这样一年一年地流传下来。
过去都是在除夕之夜和元宵节打灯笼。而现在,你在大街小巷,一些茶楼酒肆、宾馆酒店,到处都可以看到悬挂着的各式各样的大大小小的红灯笼。这种做法大概是张灯结彩,以示生意红火、事业繁荣吧。
灯笼承载着华夏千年民俗,蕴含着人类文化精髓,灯笼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再去北京看看,那建于明永乐15年,也就是公元1400年前的天安门城楼,重檐飞翘、雕梁画栋、宫灯高悬、黄瓦红墙、巍峨壮丽、金碧辉煌,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那高悬在雕梁画栋下的八盏“宫灯”,就是灯笼的一种。它们和分立在天安门城楼两旁的两对雄健的石狮和挺秀的华表一样,一刻不停地彰示着悠久而厚重的中华文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