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平生自视很高,能让他看上眼的人也就不多。像周瑜那样文武双全的将才,也只不过略施小计就让心胸狭隘的他归西了,所以,能让诸葛亮看上似乎还真有些不容易。
但诸葛亮却一眼就看上一个人,并且为了让他归顺自己而煞费苦心。这个人就是姜维。 姜维字伯约,原是魏国的中郎将,任天水郡功曹。姜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因孝敬母亲受到郡人的敬爱,是个有名的大孝子。
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时候,一开始进展颇为顺利,凤鸣山一战,赵云奋勇当先,大败魏军,困魏都督夏侯楙于南安城。与此同时,诸葛亮采用诱敌之计,派人装扮成魏将裴绪,去安定和天水,以救夏侯楙为由,诱敌出城,然后乘虚取城。
安定太守崔琼中计,安定城被魏延占领,南安接着失陷。可是,假裴绪的诱敌之计却被姜维识破,姜维将计就计,反将攻打天水的赵云包围起来。赵云虽然突围出来,但攻城的计划却破产了,这使诸葛亮大为震惊。
他派人去打听是谁识破了他的计策,南安人告诉他:“这人姓姜,名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事母至孝,文武双全,智勇足备,是当世之英杰。”赵云向诸葛亮夸奖姜维的枪法不同寻常,诸葛亮就想亲自见识见识这个人物,便亲自带兵来攻打天水。诸葛亮本想一鼓作气,大军一到,立即攻城,可是到城下后,只见城上旗帜整齐,未敢轻攻。候至半夜,忽然四下火光冲天,喊声震地。正不知何处兵来。只见城上鼓噪呐喊相应,蜀兵如被惊吓得到处乱窜。
诸葛亮急忙上马,幸得有关兴、张苞二将保护,才得杀出重围。回头一看,正东一军,一带火光,势若长蛇。诸葛亮令关兴侦察,关兴回报说:“这是姜维的兵。”
诸葛亮不由得赞叹说:“这人真是将才!”为了收降姜维,诸葛亮煞费苦心,使用反间计,终于顺利招降了姜维。
诸葛亮见到姜维,慌忙下车相迎,并拉着姜维的手说:“我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可恨一直未碰到可传的人。今天遇伯约,我的心愿也了了啊。”
此后,姜维就一直追随诸葛亮北伐,在征战中不断得到诸葛亮的指点。临终之际,诸葛亮将自己以毕生所学撰述的兵书传给姜维,同时将“恢复中原,重兴汉室”的宏愿交给了他。
姜维投蜀后,他的母亲曾给他寄来一封书信,向他求“当归”。姜维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姜母得书,知道儿子志向远大,便不再挂心了。
诸葛亮死后,姜维遵奉诸葛丞相遗愿,十四年中,九伐中原,威震华夏。
姜维自以为才武过人,又了解陇西风俗民情,因此常以诸葛丞相遗愿为由,主张兴师大举北伐。蒋琬认为诸葛亮所选的进军路线,道路艰险,粮运困难,因而主张多造船只,由汉河顺流而下,袭击魏的魏兴、上庸。
费祎反对北伐,他对姜维说:“我们这些人才能远远不如诸葛丞相,丞相犹不能定中夏,何况现在这种敌强我弱的情况!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要建立功业,应该放远目光,千万不要凭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之间。假若一旦失败,悔之莫及。”因此,在蒋琬、费祎执政时,他们总是限制姜维,不给他太多的军队,对外基本上采取战略防御政策,力求维持安定的局面。直到蒋琬、费祎先后去世后,姜维正式掌握了兵权,才加紧了对曹魏的征伐,从公元249年至262年,十三年间,先后九次北伐中原,史称“九伐中原”。
从实际效果来看,姜维的北伐确实成绩不大,且败多胜少,连年征战,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巨大,使本来就弱小的蜀国愈来愈弱,而北伐的直接后果则是加快了司马昭伐蜀的步伐。
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姜维的北伐确实不可取,但他那种继承诸葛亮遗志,自强不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
邓艾偷袭成都得手。在后主刘禅率众投降的情况下,姜维仍做了最后的努力,采取假投降的方式,想重新恢复蜀汉,最终以身殉国。
其实,姜维的悲剧就是蜀国的悲剧。试想,占天下只有十分之一的区区小蜀国想撼动占天下十分之七的强大的魏国,多少有些难度。明明知道不可为而为,本也是种英雄气度,但这就有些像一个小孩子要跟一个大人较劲,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居然九伐中原,这就多少有些不自量力之嫌。
强大的东西固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弱小的人看不清自己,心里面以为自己更强大,这就显然要制造不必要的麻烦和牺牲。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中国人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说。这又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君子风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