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有句老话:“行行出状元。”这句话确是包涵了真理。因为,无论怎样微末的一行,那里面都隐藏了一个探索不穷的宇宙。只要工作的人,潜心研究,必然能放出异彩。别人不能克服的困难,他克服了。别人不能解决的问题,他解决了。他就非成为“状元”不可。这样,笔者想起了张鲁安先生(咀英)的造印泥。
中国的印泥,在秦汉时代确是用的粘土。到了唐朝晚期,才逐渐进步了用朱砂。那时只知将朱砂研细调水,以手指蘸着打上去。至今宋人的书画上还有这种印,名叫“水印”。再进一步,朱砂调蜜,名叫“蜜印”。最后才进步到“油印”,就是用菜油(或蓖麻油)、朱砂、艾绒三样调和起来的。我们现在用的就是这一种印泥了。这种油印的优点,一是打起来方便,二是永不脱落,三是字文清楚。
制造这种印泥的要诀在乎朱砂要漂得净,研得细,否则朱砂中的铁质尚存,日久必然发黑;又在乎艾绒要煮得净,捶得恰好,否则绒中纤维损坏不能持久,并且会泛出黄色,把印油都排斥到印外去了;更在乎油要晒得纯净。油必须晒。诀窍就这一点,但认真作去,困难就多了。
张鲁安对于造印泥,简直是发了迷。他为了要将印泥造得好,赔了不少的钱,用了三十年工夫。他并无不可告人的秘密,只是认真而已。因为认真,别人所不能体察到的细微关键,他能抓住。屡察屡改,以至他成了“状元”。他的印泥,颜色光彩,看去好像极薄,但迎日映照,比任何印泥都厚。无论任何精细的印文,用他的印泥皆能显出。总之他的印泥不会叫印受委曲。此外还有一种优点,他的印泥,印在纸上,永远泛不出一丝的油。这证明是晒油的工夫到了家。
在以前北方有一个徐正庵,南方有一个高月轩,造印泥都很精能。他们并且能造各种颜色的印泥。在杭州西湖有一家西泠印社。其中一人名叫吴隐,字潜泉,他造了一种潜泉印泥。当时天下无能为比。吴死之后,这种印泥只有名目尚存。福建漳州有一家丽华斋,新出的印泥,也远不如以往的好了。
张鲁安是浙江慈溪人,收藏赵宋以来印谱极多。他的印泥磁盒底下,照例有一个朱文圆印,印中有“印泥工人”四字。他久居上海,从不求名。但他的名气,凡是考究书画收藏印鉴的人,是无不知道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