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打开皱褶,绘画已经在光明中打开了自身,但是如何转向那不可见的荣光呢?是的,绘画已经为自身打开了光与暗,但这绘画之光是如何到来的呢?这个光又如何可能来到画布上——如果绘画空间本身没有打开的话,如何可能?因而,首先必须有一个先在的绘画空间,才可能安置画布。
光与手的祈祷姿态已经打开了画面,还有其他继续打开画面的姿态吗?
在格列柯1603年-1605年的作品中(图16),虽然婴儿也是画面的中心,但是,这个发生在圣家族之间的场景却是由白色的布单发出的光所主宰的,婴儿在这里并没有直接发出光,而是这块处于画面中心的白色布帛在发光,照亮了母亲棕红色的长裙,以及父亲向着这个婴儿伸开的手臂。他似乎要去拥抱,但是又非常惊讶,因而仿佛呆住了。
图16.埃尔·格列柯
耶稣的诞生
布面油画 1603年-1605年
西班牙伊列斯卡斯慈善医院
在这幅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的作品中,白色的布帛占据了主导地位!母亲以手指提起了白布的边角,似乎是刚解开这个赤裸婴儿的襁褓,召唤父亲去看,但又似乎是要去包裹他或者裹住他,不让我们看。在这个介乎可以去看和不可以看之间的动作上,在裹布的打开与折叠之间,在母亲捏住布单边角的奇妙姿态中,画面传达了绘画本身对“光”到来的理解。如同圣母长袍下摆的皱褶处于卷动之中,这个动态的暗示也是与圣母掀起布帛边角的运动一致的。
也许绘画的画布或者说绘画本身就是这块白布,当然,我们知道这幅画是在油画布上画出来的,因此,这也是画布自身要发光,要显明自身的存在!但是,它也同时表现出了“光”的可见性和不可见性:这是进一步对绘画自身生发的理解,如何产生画布的空间?为什么要打开一个绘画的空间?只有已经打开了绘画的空间,才可能有一块画布,因而画布之为布帛的光还需要先在的条件,在这里,是圣母捏住白布边角的动作,在可以去看和不可以看之间,在打开与折叠之间,如同约瑟惊讶的手——既是迎候也是后退之间,已经暗示了双重性,形成了光的皱褶。
格列柯1610年的另一幅相关作品则扩展了场景(图17),大量其他人物参与其中,这是对圣经场景的进一步表现:依然还是那个处于画面核心的婴儿和他身下的白布单,母亲也依然掀起布角,不过这一次,显然是召唤大家去观看这个婴儿的来临!
图17.埃尔·格列柯
牧人来拜
布面油画 1610年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画面上最为生动的还有约瑟座位下的衣袍或者布袍,即罩在他座位上的似乎被风吹起的黄色外罩,这外罩与他身穿的青色衣衫的内敛形成了强烈对比,从而也让这黄色外罩在画面上形成一个独立的局部,非常怪异而且出格的局部,这个翻卷起来的皱褶似乎要卷起整个画面。
整个场景的构图无疑有着一种环抱的韵律:现在则是由这个掀起的外罩皱褶所启动起来!似乎周围的天使或者牧羊人的欢呼也被卷动起来了,一起被卷入一场喜悦的快乐之中。
在格列柯更晚一些的作品中(图18),牧羊人前来参拜更加强了画面的动态感,母亲的手依然捏着发光的布帛一角,而其他人的手要么在祈祷之中,要么惊讶地张开着,去迎候或者拥抱这婴儿这光。画面从右边向左下方倾斜,最右边那个到来的牧羊人非常高大,按照格列柯的风格拉长了人体比例,因而更加富有动感,与之呼应的左下方牧羊人的外套长袍的下摆也在翻卷之中。不仅人间如此,对天上天使的表现也富有韵律,右边对应的天使也是最为高大的,与左边的天使形成一个穹顶般的三角,罩住了下面,其他天使随后层层展开。整个画面是依照向着画面中心内缩的透视法布局的,这个马厩的空间得到了更加神秘的暗示,似乎这是一个正在隐秘内缩的世界,一层层的褶纹正在内在收拢。
图18.埃尔·格列柯
牧人来拜
布面油画 1614年
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在格列柯另一幅同名作品中(图19),围绕婴儿而展开的姿态,以及画面中衣褶的层层波动,是对皱褶最为直接的展示,如同画面上几个场景的并置,也是依靠褶子来分隔和关联的。
图19.埃尔·格列柯
牧人来拜
布面油画 1570年-1572年
私人收藏
如德勒兹所言,格列柯的作品在巴洛克时代最鲜明地体现了重褶的力量,在这幅1600年左右的画作中(图20),母亲依然掀起了襁褓布单,马厩的屋顶也是穹顶似的褶子,并且,上面天使举起的飘带也构成了舞动的褶子,整个画面都处在皱褶的打开与回缩之中。
图20.埃尔·格列柯
牧人来拜
布面油画 1596年-1600年
意大利罗马国家古代艺术画廊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神秘的事件中,我们一直没有关注父亲约瑟,在很多画面上,他要么在沉思,要么在沉睡。约瑟的姿态也许暗示了我们如何进入这个场景?
图21.弗拉·菲利波·利皮
耶稣的诞生
木板蛋彩画 约1445年
利皮的这幅杰作,是一个带有沉思冥想的场景(图21):约瑟睡着了,也许是由于旅行的疲惫,也许约瑟一直就是一个做梦者,只能在梦中领会上帝的秘密,如同他只能通过梦来接受马利亚处女怀孕的奇迹(《马太福音》第1章20节)。
这里,面对这个圣婴的到来,他依然只能通过梦,似乎他并不相信这个孩子有什么神奇独特的地方。在其他画家那里,约瑟要么在做梦,要么就是在侧头沉思,如前文所述弗朗西斯卡的作品中侧过身子的约瑟,似乎他并不相信这个神奇的事件?
约瑟,似乎就是现在的我们这些读者和观众,我们并不相信这个小孩有什么奇特的地方,他不过就是我们自己的一个儿子嘛,他真是上帝的化身?真是上帝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梦是“或许”的逻辑,要么意味着“拒绝”——不相信,要么透露出神秘的暗示——确实对于这个神圣的事件,我们只能通过神秘的梦来理解!我们只能把绘画当作梦的场景,我们是在作梦的解析!
作为做梦的约瑟其实并没有去观看这个场景,他并没有看到什么,他对荣光一无所见!但是他却可能看到了一切,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那么,绘画如何可能进一步表现不可见的荣光呢?它又如何打开一个自身不可能的空间?
绘画必须让自己进入生命自身到来的敞开之中,是敞开和接纳打开了绘画的可能性。这是要把婴儿和母亲的关系置于皱褶的形式之中,通过褶皱的包裹与摊开来暗示绘画空间自身的形成,绘画自身打开的条件。
在这幅作品的细节中,初生的婴儿躺在襁褓之中,也许就是一件衣衫的临时包裹而已?!襁褓布帛的颜色与母亲外套的颜色相似,而且还似乎连在一起了!似乎襁褓只是母亲马利亚皱褶着的衣裙下摆的一个褶子而已,这个襁褓只是母亲衣服皱褶的延展。婴儿与母亲有着紧密的联系,似乎他刚刚降生,刚刚露出他的头。婴儿其实就是母亲自己身体的一个皱褶,一个被打开了的皱褶!一次出生就是打开一个新的皱褶!
因而,在母亲打开自身、生育出婴儿之时,寓意着绘画也如此打开,形成了画布的空间。这幅画的画面本身也是由一个个皱褶形成的,如同约瑟身后的那些山石,有着岩石一般雕刻过的轮廓和褶痕。并且,马厩也有着小回廊一般的内在折叠空间。也许梦中的空间和形象就是折叠着,重叠着的。
生命本身即在层层的折叠和打开之中,绘画就是在迎候这个生命时打开自身!不仅仅是母亲马利亚打开身体——生出了这个婴儿,而且也是绘画打开了自身:绘画打开了自己的平面——打开了一层层裹着的皱褶,在撑开皱褶时,绘画打开了自己的内在空间。画布就如同衣服的褶皱一般,需要打开自身。
分析皱褶,如同解析梦境,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撑开,而在梦中,既是打开的也是重叠的,形象重合在一起,需要我们以梦的观看或者解析的方式来打开!
在皱褶的怀抱与打开之间,也是光自身的打开,是对生命的到来与接纳的绘画展示。
在梅姆林带有巴洛克风格的作品中(图22),我们看到母亲衣服的皱褶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现。衣服的皱褶取代了襁褓,就更加直接地把婴儿与母亲的身体紧密联系在一起了。衣裙下摆的皱褶如此多褶,如此夸张,是为了直接显示皱褶自身的生动和表现力,而赤裸的婴儿就躺在一个摊开的衣褶上,母亲的双手要去拥抱婴儿。整个皱褶如同手臂,怀抱又敞开了胸怀,婴儿被接纳在一个内在的生命世界之中。
图22.汉斯·梅姆林
耶稣的诞生
木板油画 1475年-1500年
私人收藏
不仅仅是衣褶,有时候这个场景还富有戏剧性。比如在杰勒德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手势,每一个迎接圣婴到来的手的姿势都不一样(图23):婴儿的手放在自己的身体上——他是自足的;两个小天使的手似乎在述说什么;母亲双手合上了,似乎在祈祷;父亲约瑟的手则是掌心相对而分开,似乎要去拥抱婴儿;左边两个牧羊人的手势也不同,靠近外面的双手打开,似乎在惊讶中,也想去拥抱婴儿,里面的那个牧羊人则一只手拿着牧棍,另一只手放在胸前;奇妙的还有在马厩的残墙上,一个似乎在窥视的人双手趴在破开的墙壁上。所有的手都试图接近这个婴儿,迎候这个婴儿,或者说,去拥抱这个赤裸的婴儿。
图23.大卫·杰勒德
耶稣的诞生
木板油画 1490年
匈牙利布达佩斯美术馆
而裸露的婴儿躺在母亲长裙的衣服皱褶上。这是一个皱褶,儿子,新生的儿子是在皱褶中到来的,他就是被撑开的生命的皱褶,是等待一只只手来拥抱和打开的生命皱褶,也是惊喜和喜乐打开了皱褶。
这个在画面上打开与合拢的手的姿势就是打开画面内在空间的条件:没有这些手的迎候与接纳,绘画空间自身不可能被打开。这个敞开本身是不可见的,却使绘画成为可能。因而,我们在这些表现衣服褶纹的作品中,并不能看到婴儿自身发光。虽然,在格列柯的作品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婴儿与布帛一起发光,但画面依然还是在衣料皱褶的卷动之中被展开的。
诗人里尔克在《马利亚生平》诗集中的《基督的诞生》一诗中写到了这样的皱褶:
他们把他们认为最大的珍品
安置在你的膝前,
你也许对这个礼物无比惊讶——:
但且看看你布帛的褶皱,
如同那礼物已经胜过一切。
——我们要看的,我们所得到的礼物,其实是这层层展开的皱褶(Falten),它胜过一切!皱褶并不仅仅作为装饰效果,而是可以让自己无限提升或者无尽展开,无穷的褶子,可以遍及绘画的每个部分,如同德勒兹所强调的。皱褶也是生命的元素本身的形式性指引。
图24.何琦
耶稣的诞生
玻璃窗画 2008年
苏州独墅湖教堂
那么,我们中国人又是如何接纳这个事件,如何进入这启示之光的呢?
中国艺术家何琦试图以中国民间的朴素方式表现这个事件(图24),试图在带有立体而视线交错的构形中,产生视觉重叠、时空交错的意义,这是否激发了我们对生命到来的想象?是否让启示之光进入了中国人的内在生命?是否改变了中国艺术家对绘画自身的理解?
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再次进入祈祷,进入生命之光的皱褶之中,让祈祷来告诉我们。
最后,圣婴出现在马槽这个卑微但奇妙的位置,与那些小动物一道,还一直保留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生命的美妙关联。绘画上不仅仅是人群的来临聚集,还有羔羊与毛驴,也许还有瓜果与水罐、花朵与树草的悄然默语。因此,现实的日常生活已经生物化,神圣的寓言事件也自然化了,是的,自然并不言语,自然是沉默的,但是在这个圣婴来临的时刻,自然与天使一道(也许天使也不过是人性的纯粹自然化:变形为克服了重力与欲望的纯粹生命),自然与户外美丽的晨曦一道,重新来临,重新开启了金色的言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