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从生活中总结哲理的人们发明了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若把一篇好稿件比作“热豆腐”,笔者发现在基层报道员中,亦存在“三急”的现象,眼看着一块块到嘴的“热豆腐”慢慢变凉变质,不免觉得可惜。
采访急。基层向来不缺白白嫩嫩的“好豆腐”,报道员们也不缺吃“豆腐”的热情。但是一旦有了“豆腐”的消息,一些报道员便少了几分淡定。火急火燎赶到现场,一来一回个把小时,三言两语了解情况,五笔六划凑成素材,满以为大功告成,就马不停蹄赶到电脑前敲打起来,仿佛时间金贵得一分钟也不能耽搁。
下笔急。拿到了“豆腐”,可谓春风得意,对照素材开始找寻灵感。五个“W”要凑齐,比喻生动不能缺,一气呵成行云流水,遂成高产的美名。纵然能够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也是为了修改其中的别字别句和语法数据上的错误,佳肴已成,又焉能改之?
投稿急。网络的速度快得惊人,而有些报道员投稿的速度更是让人目瞪口呆。笔者曾看过这样一位战友,写稿时除了文档必然还要打开网络投稿系统,一边写稿一边往上复制,敲完最后一个字的同时,鼠标也点击了发送,说是“天衣无缝”一点也不为过。可苦苦等待多日“豆腐”还是没能“出锅”,沮丧之余仍不得其解:事儿是真事儿,也到了现场采访,语言文字更没有问题,为什么还是浪费了一块好“豆腐”呢?
笔者认为,有这样迫切的激情是令人钦佩的,激情源自对稿件的热情。很多大家名篇也都是一挥而就,从而为后人千古传颂,为读者津津乐道。但是,他们的一挥而就,亦是从年复一年甚至耗尽毕生心血的“慢工出细活”中苦苦熬成的境界。说李白斗酒诗百篇算是一位速成的大诗人吧?可他的快笔,又是饮下多少金樽清酒,跋涉多少山川河流,尝尽多少酸甜苦辣而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呢?说大记者们一边采访一边写稿,采访结束一篇时效性超强的稿件立刻见报,那他们在采访之前又是用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深思熟虑,下笔之前又是用了多少个春夏秋冬学习积累,故而成就经典的名篇?所以,对于我们这样刚刚迈步的基层报道员来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因为急,采访不细致不深入不全面,稿件无新意无特色无看点,投出去自然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改变“急”的心态,需要一个慢的过程。烹饪讲究“色香味”俱全,得到一块“豆腐”,我们就要去寻找它的“色香味”在哪里,如何挖掘出来其中的特色。有了素材,首先要全面地了解,时间远一点再远一点,原因深一点再深一点,保持不榨干了决不罢休的态度,切不可蜻蜓点水式地知道个大概。采访后,更要静静坐下,细细梳理,稿件从哪里切口,在哪里入味,精挑细选,一定烹出一份自己的特色来。止于此,这块“豆腐”方才热了一半。搁上几天,再来回顾事件又有什么新的变化,后续又有什么新的发展,语言上还可以怎样写得更加生动流畅,结构上如何变得更加全面。回一次锅吧!必定会有不少惊喜等着你去发现。正如很多老师不约而同传授过的经验:“稿件写出来,先别急着投,晾上两天,会有更多的阅历,更多的思考,回过头来再看,也会发现更多可以写得更好的地方。”
战友们,为了吃到香喷喷的“热豆腐”,让我们再次面对“豆腐”时,都能告诉自己:先别急,“Hold”住!
《火箭兵报》2012年2月28日四版通联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