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连队明星,既不是吹拉弹唱的“音乐控”,也不是舞文弄墨的“书画控”,而是一位“收藏控”。而他的收藏,非邮票,非石头,而是火车票!嘿嘿,想不到吧?他就是我部铁运连上士班长——匡贵建。
连队铁路文化展示室有件出名的“宝”,就是老匡129张红蓝相间的火车票,全部在一本本士兵笔记上整齐列队。从“D”动车到“Z”直快,从“T”特快到“L”临客,从“K”普快再到四位数的普客,应有尽有。车票上还记录着“火车迷”对列车车头模样的戏称,什么“猪头”、“烧酒”。一说到这其间的“文化”,老匡黝黑的脸上立刻绽出灿烂的笑容,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
“首张珍藏”,当然是老匡转士官后第一次探亲时的火车票。“怀揣这张薄薄的纸片,我的心仿佛被重锤敲击。它能带我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它能带我见到白发苍苍的爹娘。我想把它捏在手心,又怕被折皱;我想把它狠狠亲吻,又怕模糊了票上家乡的字迹。”车票边上,还清清楚楚地记录着老匡当时的心情。票是硬座,但那两夜,他愣是干坐着,手捂装票的口袋未曾合眼。回到部队,票被珍藏,老匡随手写下了那段很有“文学气息”的话。
此后,老匡开始有意无意地收集各地的火车票,一发不可收拾。匡贵建是个憨厚的老兵,可骨子里却是个透着浪漫的人。年少的他,喜欢站在偌大的中国地图前,幻想有朝一日,把这广阔的土地全部走完。如今,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当上铁运兵后,愿望竟一点点实现了!如今,除了港澳台,老匡几乎走遍全国,总路程达100万公里,相当于25个赤道的长度。听着汽笛看日出日落,老匡调侃地说:“我是被‘逼’成‘骨灰’级车票迷的!”
铁运连一年到头执行任务,老匡作为业务骨干,待在火车上的时间比待在营区的时间还长。无论火车停靠在大站小站,他总不忘从乘务员、出站旅客手中“求”一两张火车票,有时甚至瞄着地上捡票。战友探家出差归来,大包小包的土特产他不看,直接手一伸:“票呢?”虽然无数次遭受旁人疑惑和取笑的目光,但他依旧小心翼翼地把手中的票奉若珍宝,一张张展开、压平,在书里夹好,享受行者无疆的快乐。
票本里有张从家乡到驻地的票最让老匡感动,这是他妻子的。那次妻子分娩,他正外出执行任务,一直到孩子出生,任务也没结束。9个月后,妻子等不及了,执意要带着孩子来部队。初为人父的老匡看到妻儿,欣喜若狂中还带着深深的歉意。旅途劳顿的妻子的一句“我和孩子都能理解”让这个铁血军人落了泪。于是,那张票的背面,他附上了一家三口的温馨合影。
“第一次走戈壁,第一次进雪原,第一次下江南,第一次过险山。谁能走遍万里河山?唯有铁运兵!动车的出现,青藏铁路的开通……129张火车票里,有改革开放30多年来祖国飞速发展的佐证。129张火车票,又是这支功勋卓著的连队辉煌的战史,是铁运兵仗剑万里行的注脚,承载着无怨无悔的青春。”这是老匡写在票本扉页上的话,也是战友们最爱读的。
训练疲惫的时候,执行任务枯燥的时候,新兵想家的时候,战友背上“思想包袱”的时候,都喜欢围着老匡,听他一边翻动着票本一边用沙哑的嗓音念出票上的车次、地名,然后讲述相关的故事。指导员说,老匡的129张火车票,还是连队搞教育的好帮手呢!
铁运兵的雄风不减,老匡的车票还在叠加,他对军旅路的痴迷还在与日俱增……
《火箭兵报》2011年3月18日四版文化导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