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我应邀去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讲演,介绍中国的新教育实验和我对于未来学校的思考。
毕业自哈佛大学的何江全程陪同,甚至我在哈佛大学的书店看书买书的几个小时期间,他都一直在我身边,帮我选书找书。
就在书店里,何江告诉我,他正在写一本英文著作,讲述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家乡,自己对农村的关切。我压根也没有想到,这个憨厚老实的年轻理工科小伙子,竟然会选择这样的主题写作。为什么?在我的追问下,他告诉我写作的缘由,那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在哈佛读书期间,何江有一次去聆听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演讲。结束后,他找到尼尔·弗格森,谈了自己对于全球化及中国农村发展的看法。他的观点引起了尼尔·弗格森的极大兴趣,专门邀约他与一批名教授喝咖啡,畅聊了整整半天,最后建议他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
在我从哈佛回国后不久,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这位寡言少语、憨厚腼腆的何江,竟然一鸣惊人,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演讲的中国人。
我这才知道,原来,在波士顿陪同我们的那段时间,正是何江紧张地准备讲演、接受面试的关键时刻。我又是吃惊,又是高兴,又是感动,也真的非常后悔。这么重要的事情,他不仅没有告诉我们,而且无怨无悔地把大把的时间花在陪同我们身上。我深深感佩他大事临头仍从容的心态。他却说,我要向你们学习啊。
低调,朴素,诚恳,谦逊,这就是何江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
半年后的9月28日,新教育研究院新阅读研究所在国家图书馆举行首届“领读者”大会。作为一位读书改变命运的典型,组委会邀请何江作为嘉宾参加大会,讲述他的读书故事。虽然因为时间安排冲突无法到会,他还是专门为大会发来了一个非常精彩的视频讲演。
在视频中,何江说,是阅读,是教育,把他从一个世界带入了另一个世界,如果没有阅读,他不可能发现另外的世界,不可能有如此丰富的精神生活。他也介绍了自己正在阅读的书籍,并且希望所有的寒门学子都能够养成阅读的习惯,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见识。
爱读书、善思考、有情怀、有追求,何江又给我留下了新的形象。
一个多月后,我的邮箱里收到了何江撰写的这本反映中国乡村生活,思考中国乡村未来的著作。为了方便我阅读,他委托自己的中学同学黎明先生专门送来了这本书的打印稿。黎明告诉我,何江希望我为该书作序。
作为第一读者,我利用元旦的假日,一口气读完了何江的这本书稿,感慨万千。这是一本非常特别的著作,不仅文采飞扬,扣人心弦,而且内容丰富,催人奋进。它是一个人的成长史,也是一个家族的成长史,一个乡村的变迁史。
说它是一个人的成长史,是因为这本书详细地讲述了何江如何从一个湖南的乡村娃,成长为哈佛学子的历程。一直到上大学才第一次进城,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上大学前连电脑键盘都没有看过摸过的农村孩子,为什么能够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一个个看似偶然的细节,悄悄通往何江的心灵世界。
说它是一个家族的成长史,是因为这本书也详细地记录了何江的父亲、母亲、爷爷、舅舅、弟弟等家族人物的故事,他们对于何江的影响。尤其是何江笔下的父母,母亲如何星夜编织渔网补贴家用,父亲如何外出打工捕鱼维持家庭开销,爷爷如何为建房子与父亲较劲,何江身上的勤勉、坚韧,无疑受到父母等家庭成员的深刻影响。
说它是一个乡村的变迁史,是因为这本书同时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生活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的瓦解,代际的冲突,现代技术对田园生活的冲击,如同一幅画卷,在何江笔下展开。随着中国现代化,传统的乡居生活在逐渐消失,都市人对乡村有着好奇感和疏离感,同时又有着一层不可磨灭的乡愁。何江告诉我,自己一直很喜欢《江城》这本书,但这本书是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写中国普通人的生活;他希望自己的书能够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写一个关于自己父老乡亲的故事,告诉全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乡村、真实的中国人的生活。他说,这本书其实想回答的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乡下人是怎样过日子的,乡居生活究竟是怎样的?
读这本书的过程,其实也是走进中国80后、90后年轻人的内心世界的过程。何江的与众不同,体现在中学和大学学习期间,他就大量地阅读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读小说,读诗词,知识面非常宽。他没有像许多理工男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在扎扎实实研究专业的同时,深切地关注农村,关注社会,关注中国的未来。
何江不仅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也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何江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的故事,由于时间的限制无法展开,但在这本书中,讲述得更为详尽,更为生动,更为精彩。
我想,哈佛大学选择何江作为毕业典礼的演讲者,不仅因为他的故事精彩、学业优秀,更因为他的情怀契合哈佛大学的精神。那个小时候被毒蜘蛛咬了一口的孩子,那个被母亲用传统的火疗医治的孩子,发誓用他的知识、智慧和坚韧,帮助更多的乡村的孩子,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正如他说的那样:“我经历过巨大的城乡差距,也见到了知识和技术如此分配不均。其实,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帮助那些落后地区的人们,只要把现代社会里的知识分享传递给他们。”因为如此深刻的乡愁,怀着如此质朴的初心,写出这本书,他不仅实现了自己对尼尔·弗格森教授的承诺,也初步实现了对故国家园的承诺。
非常巧合的是,今天早晨,正在我在电脑前敲击这篇小序的最后一段文字时候,何江的同窗给我发来短信,何江又有大新闻——刚刚被福布斯杂志评为30位30岁以下医疗健康领域青年俊杰。
我想起书中的一个细节:一位算命先生曾经预言,何家要出大人物。成绩的取得,究竟是算命先生的预言灵验,还是这样的预言本身就是激发潜力的灵丹,或是懂事的农村孩子顽强挑战命运的努力,抑或是家庭、学校、社会、时代的合力?
这些就留待读者自己去解读吧。相信怀着乡愁、不忘初心的何江,能够从故土中汲取更多力量,能够在异乡中汇聚更多力量,浩浩荡荡,勇往直前。
(朱永新,著名教育家,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