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里没有“仁”的概念,因为西方文化对人性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我们翻译“仁”字,用kindness或者benevolence,都只形容人的行为,没有说明人的本性建构,不能译出“仁”的精髓。
西方的人性不是人内在自然有的,而是由上帝赐予的。上帝造人,依照的是他自己的形象或本质。所以,英文的person包含上帝的神圣本质,同时亦存在于上帝的影子之下,不完全独立。英文的individual(个体)是集体(collective, group)或众人(crowd)里的单数,也是社会统计数字中的一个数字,不含有天性的。
《圣经》一开始便用故事说出上帝造人以后,如何严厉地要求他服从自己。
《创世纪篇》所述的事实十分惊心动魄。上帝吩咐亚当和夏娃不要采吃树上的果子,没有解释为什么。等到他发现两个子女偷吃了果子时便盛怒起来,不但把他们逐出伊甸园,而且要他们的子孙都背负“原罪”。
以我们今天俗人的想法去看,这位父亲不但缺乏一般的慈爱之心,而且相当严厉,不合情理。
当然,上帝留给人类祖先一条“赎罪”之路,那就是无条件相信和服从他,并且时常赞美他。
这就是为何许多中国人在未曾接触西方文化之时,见基督徒每餐之前都必先行祈祷赞美上帝的仪式,不明个中道理。上帝需要人的赞美,就是道理。
《旧约圣经》是犹太人的圣经。等到《新约圣经》由西方人记述耶稣的事迹,所说的故事也同样尖锐而惊动人心。
简单地说,上帝天父为了拯救人类(全部身带原罪),不惜差遣自己亦人亦神的儿子耶稣(今亦同称上帝)到世间行善。之后耶稣被罗马人钉在十字架上处死,以他所受的痛苦和委屈来替人类赎罪。
这种慈父亲见儿子受死所感的痛心,被说成是上帝天父对人类的至高之爱。对于基督信徒来说,这是伟大的博爱。
然而,一般人难免会问:“有必要吗?”难道全能的上帝一定要用如此戏剧性的激情劝人去爱上帝的其他子女?难道最大爱的榜样会差遣儿子去受死,却不听他的求救?
我们不便用直接和简单的回答去应对这些问题,因为宗教信仰是绝对的,信者即真,不信者则另论,两者各有权利和选择。由此引申,西方文化相信人有绝对的人权,不可受到任何侵犯或妨害,东方人基于儒、道、释的信仰,却不必苟同人权的绝对性。
我自己在选择和理解中都曾有特殊的经验。我从13岁读英文ABC开始,所受的便是天主教的教育,而且是在被公认为“学术王子”的耶稣会神父所办的学校。后来到研究院专攻心理学,入读的大学也是天主教会办的,同学中超过一半是神职人员。我跟教授和同学都有互相尊重的亲密友情。
居住在加拿大四十多年间,我认识许多深信基督教的朋友,其中多数是科学家、政要人士、律师、医生或教授,都是信念十分虔诚的人。我欣赏他们的为人和生活模式,因为他们心平气和,每遇到困难便祷告上帝,把困难交给上帝,然后接受任何后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