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提高了君、父、夫的地位和权威,降低了臣、子、妻的地位,使其屈服在前者之下,造成不平等。这对孔孟之道进行了歪曲,对中国社会影响至深。汉朝儒家所讲“五常”为仁、义、礼、智、信。前四常孟子已提过并给予解释。加上信的概念便成为“五常”。五常的“仁”是爱人。“礼”是人际间的互相尊重,同样是人性中的高贵品质。“三纲五常”的有机关联一度巩固了统治者或统治阶层的权威。
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也走过历史歪路,就如基督教文化曾于中世纪陷入僧人的霸道一样,用绝对制度或权威统治人性自由及人的根本尊严。
汉朝时,一些学者把伦理道德系统化和绝对化,提出用“三纲五常”的原则规范社会秩序。
“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提高了君、父、夫的地位和权威,降低了臣、子、妻的地位,使其屈服在前者之下,造成不平等。这对孔孟之道进行了歪曲,对中国社会影响至深。
汉朝儒家所讲“五常”为仁、义、礼、智、信。前四常孟子已提过并给予解释。加上信的概念便成为“五常”。它本身没有什么不好,只是汉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制度,把三纲和五常合而为一,分化了人的关系。
五常的“仁”是爱人。“义”是人与人之间的深切关怀和爱护。“礼”是人际间的互相尊重,同样是人性中的高贵品质。“智”是求知和道德的觉悟。“信”是守信于人,信守承诺。这些道德原则全是积极的。但是,汉代学者强调这些原则服务于三纲,就规定臣为君死、妻为夫守节等一连串不公平条款,分化伦常,变而为反动甚至暴力的“道理”。
“三纲五常”的有机关联一度巩固了统治者或统治阶层的权威。这种运用违反了中华文化对人、宇宙、善恶和公平的看法,为历史所淘汰。
我们今天“复兴”中华民族数千年一贯的文化智慧,必须结合教育与经验,上下同心同德,建立一个富足和谐又崇尚仁德价值的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