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文化”,今天再出发!

“中华文化”,今天再出发!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现代化,应当从中国自身社会文化背景的创造性转变中,有机地、合乎逻辑地生长出来。中华文化的精髓核心,西方人完全不知晓。这种“战斗精神”,一直影响到了今天。92年后,中国的历史好像在原地空转了一圈,中国人“富”回昨天,却无法凭借传统而维持某一限度的平稳,社会风气又危险混乱过昨天!

“五四”,我们聚首北京,隆重纪念的同时,也是一种重新反思和定义其现代意义的深刻阐述。

92年了,年年纪念,年年关注的重点又无外乎“民主”、“科学”与“反封建”。时至今日,21世纪,为什么中国需要的还是科学与民主,还在呼吁反封建和批判中国的旧文化传统?为什么中国还没有完全地现代化?在由“五四”所带动的92年后继发展中,中国实际解决了哪些问题,没能解决哪些问题,又引发和遇到了哪些新的问题?

第一,当代中国文化形态的重塑

两千多年来,中国GDP长居世界第一,唐宋更是极具繁华,清朝中期达到巅峰,占世界的1/3,包括1840年和1860年两次鸦片战争。1894年甲午战争时,中国GDP是日本的五倍,1913年退为世界第二,之后被其他国家一一超越。中国人似在毫无准备的情势下,一夜之间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巨大压力中,中国人梦醒十分,方觉国富尚不强,不得不改革自身,寻求“自强”。

在经历了李鸿章、曾国藩军事强兵的“洋务运动”、康有为政治维新的“戊戌变法”、孙中山社会改制的“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被推翻了,可中国的“自强”仍不见端绪。于是,“自强”便走向更彻底的改革——“五四运动”。不仅学习西方技术、模仿西方政治制度,更要实现文化形态、社会制度、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的全面转变和彻底改造,即“全盘西化”,追求达至“自强”之路的最高表现。这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契机(西方之压迫)下所起的一连串反应的最极端一环,“情绪性”、“被动性”远多过“自觉性”。

“五四”虽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但内容则完全是一场文化改革运动。否定中国一切传统文化,力求西化,欲将整个西方文化成绩移植到中国的文化土壤上;却对文化核心问题没有一般性的自觉,无法提出自觉的要求、目的和指导原则。严格地说,整个运动从一开始,就好像在无计划、无轨道、无新观念和生活秩序的状态中运行。20世纪中国的几乎整个历史,都笼罩在五四精神有“醒”未“觉”更无“悟”、“破”而不“立”的深远影响之中。

当西方的科技—工业—市场文化以及标志“现代化”的西方普世价值观全面袭来时,作为人类农业文明中杰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旧的价值体系,现出种种不适、落后与不协调,不得不因应时代,提倡“现代化”。到70年代,重新再提“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四化”问题,实际上却是在新的历史水准和意义上,不自觉地回归到一个前于“五四”时期的问题——从中国社会外部向内部直接嫁接和移植西方现代化的成就。

随着改革的深化发展,移植的西方现代化成就与中国社会深层次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愈来愈明显、愈来愈激烈。由此,再度发生了重新启蒙的自觉要求,即反对蒙昧主义的需要——“思想解放”。而正是在“思想解放”的深化基础上,80年代中国人再次意识到“五四”精神所引起的矛盾,现代化不是简单的移植问题。现代化必须有根、有土壤。这根与土壤应当出现在中国社会文化形态重新整合和塑造的过程中。中国的现代化,应当从中国自身社会文化背景的创造性转变中,有机地、合乎逻辑地生长出来。这样现代化才有原动力,才可以持续发展。但“根”从哪里来,“土壤”何处有?

遗憾的是,90年代至今,中国人仍在“旧”被打破、“新”未成型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挣扎奋斗,脱贫奔小康,全力追求经济、政治等“硬实力”的大翻身与国家现代化的表现。纵观世界历史,各国现代化运动往往起源于文化运动。西方走向现代化的开端,是以复兴希腊罗马古代文明为基础的。没有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就不会有西方的现代化运动。英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瑞士以及北欧诸国,都是例证。

所以,现代化必然首先意味着传统文化形态和文化整体设计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中,除了中华民族的本体意识外,一切都可以改造和重建。意识形态、文化精神的转变,应该走在经济、政治、社会改革的前面。只有经济、政治、文化获得持久、连续、稳定的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全面的现代化。先有物质文明基础,才有精神文明的条件,继而实现制度文明、经济文明和政治文明,现代化的原始动力才有基础,有创造性、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近代中国文化遇到的问题,主要在于缺乏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的现代化转变,92年仍未整合塑造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工业—市场文化的、新的社会文化形态。这也正是当代中国现代化改革陷于滞缓被动、中国仍富而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如今,中国富了,越来越多的人与中国做生意、去中国旅游,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国感到好奇。所谓文化盛则国家强,国家强则语言强。一个国家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所能发挥的影响力,即是这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文化又是什么?汉语、北京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孔子、道教、孙子兵法、兵马俑、莫高窟、唐帝国、丝绸、瓷器、京剧、少林寺、功夫、西游记、天坛、毛主席、针灸、中国烹饪,是一串串的文化符号。中华文化的精髓核心,西方人完全不知晓。

正对历史,中国传统文化在清初满族政府的统治下,已开始失去活力,种种恶劣风气逐渐养成。此时,需要一种新的文化自觉。然而“五四”运动的爆发,虽形成了一种动荡的势力,却始终并未提供正面的文化理想与人生态度。人们抛弃一切旧有规范,以示自己走向革新。但又没有新的规范约束,只能各随喜憎、或情欲本能决定行为。整个社会风气,在混乱与无目的之中飘荡。

作为足以影响社会局势的精英分子,既不能积极引领建立一种时代的价值标准,于是人人要从“打倒什么”上面去发现自己的存在,一旦找不到战斗物件,便惶惶不知所从了。可是,“打倒”之后,又怎么样?似乎从来没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这种“战斗精神”,一直影响到了今天。现代中国人依旧围绕车子、房子、票子、女子,与种种无尽的生活欲望,无奈地在纷乱的价值观边缘战斗徘徊,发热发狂。92年后,中国的历史好像在原地空转了一圈,中国人“富”回昨天,却无法凭借传统而维持某一限度的平稳,社会风气又危险混乱过昨天!

历史的发展令人惶恐。我以为,真正的困境在于,“五四”的西化运动似乎胜利了,但又未真正提供中国文化的新路向,并未建立一种新的社会风尚与价值观,带来了“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冲突与不安,打散了传统的观念与标准,却只留下了中国人一种精神的空虚,以及具有侵害倾向的精神病态。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十七大号召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今四年过去,究竟何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云亦云,众说纷纭,没有定案。今天,如果我们依旧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重弹92前的老调,只能表明中国新一代知识精英的贫乏和无能!

21世纪的竞争,是文化体系与文化体系的竞争。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亘古不变的核心价值观,这些,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它可以把56个民族、13亿中国人、古今历代五千年的中华儿女牢牢地凝聚在一起,铸成一页一页的中华历史。当中恒常的价值,历久不衰,从古至今,可解决历朝历代、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问题,并赋予现代生活的需要,这就是传统文化价值的表现,也是我们要自觉自强的基础土壤,更是我们在21世纪重新建立的中华现代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

我相信,中国文化要走向新生,也必定要经历多次错误。而一切错误及失败,在最后的意义上,都是为后起的成功做准备。当务之急,必须重建中国人的价值观,重新找到中国的民族精神,也就是“国魂”,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种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的自我、自觉意识,也是对于中华民族和传统本体文化,从自身的转化中过渡为社会主义的新型现代文明的充分自尊与自信。

2010年,中国GDP在近百年后终赶超日本、重返世界第二!今时以中国之丰厚国力,完全可以确保对外的公平交往,我觉得是时候复兴中华文化,是时候实现国人精神文明,更是时候建立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现代化,既吸收融合西方价值,更复兴中华价值,我叫它为“双重的文艺复兴”。这是中国复兴之后,重新履行大国责任的文化角色。有了这种大时代的文化魄力与恢宏气度,中国的文化才可以重新领导世界潮流。在中华文化走向全面复兴、中国人真正和谐文明的过程中,所有的知识分子,我和你,都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想起孙中山先生在苦难乱离之际,不忘中国的文化责任:“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用更为光明的前景。”

冬雪过去,“中华文化”在今天,再度整装出发!

载《明报》2011年4月2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