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骄阳酷暑,与来自海峡两岸四地的150多名大学青年,值“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走进武汉,觅访遗址,重读孙中山,体味其革命理想与执着。
一众人,排列在“武昌起义”纪念馆中山先生雕像前祭拜,缅怀追思。中山先生作为举世公认的“伟大革命先行者”与“国父”,在大陆、香港、台湾乃至国外,拥有众多形态不一、用材不同的塑像。但大部分呈现的皆是壮年孙中山,须髯胡子,深邃目光,身着帅气西装,亦或笔挺中山装。恐众人心中,这种盎然意气形象才是神圣仰望的领袖豪杰风采。然此尊雕像,独是特别。迥异之处,任你心中一懔,震颤不知所以然。
雕塑家笔下,中山先生长袍马褂,双手自然下垂,脱帽执之右,巍然远眺,可面容异常肃穆沉重,凝目中亦饱含忧虑。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成功打响起义第一枪,顺利推翻满清政府。应该说,“武昌起义”是中华民国肇建的历史性开端,此时,此刻,中山先生理应畅怀一笑、庆祝恭贺,为何仍忧心忡忡、闷闷不乐?
具象中山先生一生,终身致力于维护国家共和民主之制度,反对军阀独裁,为民生艰难而叹息,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辗转天下,奔走四方。在16年内,共发动了11次革命。由1895年策划并发动第一次的广州起义,到1900年的惠州起义,1907年的黄岗、七女湖、安庆、镇南关起义,1908年钦州、河口起义,1910年的新军起义,以至1911年黄花岗起义,先后十次,全部均以失败告终,直至“武昌起义”。虽然后来,他亦撰文赞曰“武汉首义,天人合同,四方向风,海隅景同,遂定长江,淹有河淮”(《谒明太祖陵文》),但又形容“诸烈士血战捐躯,其死义最烈”。革命胜利,中山先生郁闷情怀,想来必是心系中华未来的发展治理。他,调查战绩,凭吊忠魂;他,伤痛瓦砾,督促建筑;他,哀念流离,抚恤疮痍;他,愿见天下为公!
中山先生身处的年代,是颠沛荒乱的年代,但也是思想开放、充满知识活力与宏大愿望的年代。国族的自主、国土的统一,固然是中山先生的革命目标,但他的愿望是博爱、大同世界。今天,和平稳定,物质充盈,又有几人“为理想而执着,因理想而无所畏惧”?如先生般,有刑场上的毫无惧意?威逼利诱时的云淡风轻?腥风血雨下的不改其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的豪迈?
《礼记》名言,“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君子有大道,忠信得之,骄泰失之”。百年辛亥,百年复兴,一百年了,我们向着民有、民治、民享的目标发展了几步?民众要参与公共生活、要有公共精神、公共道德的理想,又走了多远?
仰望雕像,不知何时一只鸟儿,落在顶上。可是中山先生听到我们的殷殷呼唤,飞来一见?耳边恍惚响起,“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用更为光明的前景”……
重读孙中山!
载《明报》2011年7月1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