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夏在京几日,发现内地电视台最喜暑期轮放经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乍一打听,像83版《西游记》,竟连续播映近三十年,足足影响了几代年轻人。
今年亦是。那日午间,候友之余,看孙悟空大战二郎神。太上老君持金刚琢对观音菩萨说:这兵器,乃锟钢抟炼,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它,早晚最可防身。
“化胡为佛”?瞬间,“老子化胡”传说又涌上心头。某年,某月,某日,老君的人间七十二化身之一,老子,骑青牛出关,到了印度,遇释迦牟尼求教。老子点化二三,释迦牟尼终开悟得道,成为了佛祖。后来,有作《老子化胡经》。但各国学者争论不休。有人说,此书固为西晋道士王浮所伪造,可“老子化胡”传说却不自王浮始。不管怎样,作为中外文化交融产物的“老子化胡”传说,无形中反映出了中外文化早期传播方式上的某些特点与发展。
至少,中外文化交合,古已有之。反观今日,在核威慑的危机共振平衡背景下,国与国之间,尤其是大国间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几率越来越小;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已逐渐被更隐蔽的国家“软实力”战争所遮掩;彼此的文化战略博弈、文化“软实力”的输出,倒成了全球化时代的一大图景。
应该说,西方人很早就意识到文化战争的意义。英国在创“日不落帝国”之时,已将文化、语言、价值观、生活方式,甚至文学艺术,渗透到了其势力所及的每一个角落,迄今英语仍是许多国家的官方语言。“文化扩张”,无疑是英国政治扩张的重要支柱。法国从路易十三时代起,则将“文化称霸”与“国家称霸”等量齐观。美国自冷战后也将文化视为征服他国的重要手段,利用新闻媒介、电影娱乐、科技网路等方面优势,寓“文化输出”与“文化渗透”为一体,潜移默化,影响他国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强化论证美国的世界领导者地位的“软权力”手段、制度模式。
中华文化曾领先世界1800多年,于近代200年末落。直至现今,中国政治、经济方迎头赶上。有一段时间,西方媒电时时散播未来世界定于一,中国将压倒其他霸权,独擅胜场。
我以为,此一不必是定于政治上的统一,应是文化上的高度融合。政治代表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经济则是提供政治和军事的保障。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部分,是大国竞争的最后战役。“软实力”不强的国家,即使在“硬实力”战争中获胜,却无法赢得他国认同。只能成为“大国”,而永远不能称之“强国”;只能沦为“霸道”,而达不到“王道”。美国希望“霸化”、“西化”整个世界,但东方不要,中国更不需要“西化”。中国要“化西”,要“三化”全球。一为“教化”,摆事实、讲道理,理性教育;二为“感化”,谈感情、建友谊,感性打动;三为“文化”,以文明吸纳更新,兼收并蓄,拥有西方“先进价值”之余,亦有东方“有容乃大”的胸襟。
古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中国,你准备好了吗?
今天,中华文明,“老子再化胡”,重返世界!
载《明报》2011年8月1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