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孙中山与其革命思想

孙中山与其革命思想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孙中山先生诞生距今已有145年,推翻帝制、草创共和的辛亥革命,距今也亦一百年了。孙先生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领导中国历史变革,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最初未言革命,尝于1894年《上李鸿章万言书》中,提出多项改革建议,惟李鸿章并未理会。失望之余,孙先生远赴檀香山茂宜岛募款组织兴中会。他不单实际推动民主革命,在政治思想上,也有相当深刻的研究。“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思想的重要主张。

孙中山先生诞生距今已有145年,推翻帝制、草创共和的辛亥革命,距今也亦一百年了。孙先生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领导中国历史变革,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的先驱。

孙中山先生原名孙文,字逸仙,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后人惯以中山先生相称。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户农家。孙先生小时候已经很喜欢打抱不平,只要看到玩伴遭到别人欺负,定必仗义执言。

革命永不言败

孙中山先生七岁时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念《三字经》、《千字文》。由于私塾老师只叫学生背诵,而不加以讲解,对这种传授知识的方法,小小年纪的他认为很不合理,要求老师对课文意思加以讲解,使老师感到非常讶异。

1879年,孙先生受长兄德彰先生接济,随母赴檀香山求学。1883年到香港,就读于拔萃书室(今拔萃男书院),次年进入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今香港大学医学院),1892年7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取得医学博士。毕业后往澳门、广州等地行医。

孙中山先生最初未言革命,尝于1894年《上李鸿章万言书》中,提出多项改革建议,惟李鸿章并未理会。失望之余,孙先生远赴檀香山茂宜岛募款组织兴中会。1895年,孙先生回到香港,会见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等人,并于同年2月12日,在中环士丹顿街十三号“干亨行”成立了“香港兴中会总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

三民主义思想

孙中山先生于16年内共发动了11次革命,由1895年策划并发动第一次的广州起义,到其后1900年的惠州起义,1907年的黄冈、七女湖、安庆、镇南关起义,1908年钦州、河口起义,1910年的新军起义,以至1911年黄花岗起义均没有成功,经历了十次失败后,直到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才成功推翻清朝政府。

孙中山先生是难得一见的政治家。他不单实际推动民主革命,在政治思想上,也有相当深刻的研究。不论是政治、社会经济等各方面,都有一套相当完整的规划。

愿见天下为公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思想的重要主张。三民包括“民族”、“民权”及“民生”,而主义则是“思想”、“信仰”与“力量”。

“民族主义”意指一个民族的团结思想。孙先生认为其时中国人的团结力量只能及于宗族或家族而止,还未扩张到国族范围。因而建议学效日本,有民族主义的精神,便能发奋为雄,由衰微的国家变成强盛的国家。

“民权主义”意指人民管理政事的力量思想。孙先生认为民权跟法国革命提出的“平等”相当一致,提倡人民在政治地位上是平等的,打破君权,给人民充分的政权,使人人均有责任,国家便可长治久安。

“民生主义”意指以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为大前提的思想。孙先生认为民生主义类近大同主义,只要使民生安定,人民便会团结合作,国家自然会安定。

孙中山先生的理想,具有普世永恒的意义,历久常新。他的演讲、文章甚至题字,都值得后世景仰。

孙先生的著名题字,一个是“天下为公”,另一个是“博爱”。这两个精神,贯通古今中西,也是令我们至今都要反省、都要追求的理想。天下为公,出自中国的《礼记》,也接通古希腊的共和主义,说明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孙先生的“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与民生理论,也是为了公天下,达致民有、民治、民享的目标。民众要参与公共生活,要有公共精神、公共道德。

共享光明前景

至于博爱,则出自墨家的兼爱与孟子的泛爱思想,也接通法国大革命宣扬的博爱主义。提倡博爱,是要令国人除了小我之外,要关怀大我,要有超越国界、超越种族、性别与阶级的平等仁爱精神,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孙中山先生身处的年代,是颠沛流离的年代,但也是思想开放的年代,充满知识活力与宏大愿望的年代。国族的自主,国土的统一,固然是孙先生的革命目标,但他的愿望是大同世界。他曾经讲过,“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我们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

载《明报》2011年11月2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