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应邀前往福州参加“第十二届国际易学论坛——易学与养生”,并发表了题为“养生——从‘生存’到‘生活’至‘生命’”的主旨演讲。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能生活。”人不因拥有物质而满足,人以追求幸福美满生活、创造社会财富为理想。生存是一种物质需求,维持肉体的存在及机能的运作,个体重于己身,须与万物进行竞争,适者生存;生活则是生存的提升、理想的归宿,是延年益寿、体魄健全,人际互动和社交关系。若从生命与死亡的角度加以解释,救死和扶伤就属于生存的范畴,而保健、益寿和延年却不一定与死亡有关。世界变化,人类进步,现代社会已非单纯关注“死亡”、“病”、“不死”、“无病”等生死相关问题,人对于健康、医疗卫生及生活质素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如减肥、植发、纤体、皮肤漂白、美颜、修甲等保健功夫,精神奕奕、面色红润、中气十足等健康标准,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尽管现今科技发达、物质富裕、生活舒适,人类的寿命依然不长,仍无法确保人人可以长命百岁。于是,生命与福气,常常被人挂在嘴边。一个人的生命究竟如何生生不息、达致长寿、获得永久的福气?
我认为,人必须要从片面追求社交领域中的欢愉,提升到追求精神领域的人生。也就是,人在生存、生活之中,思考人与心、人与天道的关系,透过融入自然规律,探求生命的真正意义。
钱穆先生在《人生三步骤》中,提出“人生必须面对三个世界,第一阶层里的人生面对着物世界,第二阶层里的人生面对着人世界,须到第三阶层里的人生,才开始面对心世界。面对物世界的,我们称之为物质人生。面对人世界的,我们称之为社会人生。面对心世界的,我们称之为精神人生。”我将其归纳为人生的三种境界,物质的人生、社会的人生和精神的人生。三者之间既是一种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也是一种孕育与包容的关系。物质的人生孕育了社会的人生,是社会人生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的人生又包含着物质的人生,是物质人生的升华;精神的人生既建立在社会的人生之上,同时又超越了它,达到精神的超脱和解放。人生的三种境界一步步向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也一步步提高。
但如何追求最高层次的人生境界?《易传·说卦》中云:“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也就是说,人要不断格物穷理,透过不断的思考去探索天人关系,寻求合一之道。
《中庸》中亦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天命之谓性,即人之性由天命得来,合乎儒家所说的,以生命为宇宙本体,人类生命就是宇宙生命的发挥。天命所予你的,就是人之禀赋,这就叫作性。率性之谓道,即率此天性而行便是道,这是一种内省的功夫,人受了此性,这就在人之内有了一份天,即是说人生之内就见有天命,率此天命而行就能够通天人。
养生需通天命,就要一知天命,了解天命就必须先读《易经》;二信天命,亦即相信天命;三顺天命,为依天命而行,不滞后也不冒进;四承天命,则是一种对将来的寄托。
实际上,我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中的各项活动,已体现出人性与天性,足够养生通天命。一般可从“衣、食、住、行”四方面去阐述:衣,穿衣的讲究;食,食物的配搭,茶道、茶艺、茶禅等;住,居住环境的布置;行,不单指行走,主要泛指日常生活的活动。如中国传统的六艺或四艺,或西方的唱音乐、舞蹈、戏剧等,又或道家修炼方法中耍太极、耍功夫、耍八段锦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和形式,带出养生的窍门。
养生,不仅要使生命拥有更多的力量,亦即生命力,而且还要生生不息,源源不断。这样,命才能够得以延续和传承。当下,虽然很多以前被视为绝症的疾病,因科学家发明出新的药物及治疗方法,已被攻克治愈。但也仅是“生有限”,要想达至“命无限”,我们就需要更进一步的追求,需要积极进行养生的功夫。
养生,其实就是未来人生之道,是人生的目标,也是人类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载《明报》2011年11月2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