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美与困局
我今天(2013年5月1日)早上六点起来,在天色熹微中坐下闲看面前的青山,在静谧中点算树林中有多少种绿色。第一次认出41种,包括染着浅黄色的树花。我再次点算两次,得出的是53种,从带白的浅绿到苍翠的深绿。我第一次体验到,禅宗“抱朴见素”的智慧,一个人在安静中,感觉特别敏锐,可以察见平时所不见的东西。
我住在这面山的家已经17年了,几乎每天都欣赏山中树木的青翠,那跟随四季变化的美色。但是,只有今天,大概因为是假期,到山上晨运的人少了,而平日噪叫的鸟儿,也因为天不晴朗而低了声音,我在极端的静谧中得到新的发现,原来大自然的一片青翠,竟然包括如此多样的不同色彩!
就在这样的美静环境之中,我心中闪过五项跨越时空的世界大事:王维对绿的喜爱,“绿色和平”(Greenpeace)组织,“罗马俱乐部”(The Club of Rome)的《第一次全球性革命》(The First Global Revolution),今天新闻一则“妒同学貌美小学生杀人分尸”,王维与今天明天。就是说,我的思维弯了一个大圈,从古诗的闲情,到人类及地球生态和生存,到人的现状中的危机和挽救方法,到当前中国青少年的一例怪事,再回到闲适的深意。这样做是务实的,即看清现实和不逃避困局,同时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法。
困局实情
回顾历史,50年前,即20世纪60至70年代,全球有些学者警觉到一个可怕的事实,人们以其贪婪及过分自我中心的行为损害地球,造成不可逆转的趋向灭亡的危机。经过多方面及多年的共同研究,这些人向各国政府和人类呼吁三个代表性的口号:
(一)用行动引起正面的改变。后来衍生为“可持续发展”。
(二)救救我们的地球。后来衍生为“环境保护”,简称“环保”。
(三)停止制造热浪。后来衍生为“反核试行动”。
这些人在1971年聚集在加拿大温哥华,公开游行反对美国在阿拉斯加进行核试验,然后组织成“绿色和平”(Greenpeace)的非政府国际组织。今天,这组织在四十多个国家设有办公室,主要策划环保活动。
绿色和平的宗旨是:“保证地球有能力孕育自然中所有不同种类的生命,不受灭种威胁。”在行动中,绿色和平最显著的大型反对行动,包括商用捕杀鲸鱼、各式各样的生命遗传改造工程、核武器的发展。
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由53个国家的100位独立人士共组而成,关心人类的未来生存,并以“人类的困境”为广面的研究主题。
1968年是全球许多国家经历了互相关联的演变的一年;工业化及经济的急速成长到达了高峰而再无上升的空间,贫富悬殊的社会发展引发了全面不安,包括学生暴动及个人的失落绝望。于是“世界困局”(World Problematique)的新概念首次出现,涵盖人类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科技及环境的互为牵连的多层次问题。值得指出,当年中国自有困局,不与世界为伍。等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面对这一世界困局,情况紧迫又缺乏教育和心理准备。我记忆犹新,袁庚在改革开放前夕来到香港,眼见耳闻所及,他发出这样的感叹:“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再过数年,邓小平访问日本,在火车上被记者问他的感受,他以典型的简要和幽默的话回答:“我感到很快。”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回想自己的感受,知道没有任何人可以预见,近期中国及世界的变化之大之快。实在,我们没有应变的有效能力。
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表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The Limits of Growth)。从昔至今,它又发表了二十多份报告,每一份都以宏观视角说明人的状况,震撼人心。而且,以《增长的极限》为例,世界各国仍然处于知而无助的状态中,因为经济、科技、人口及社会的不协调生长,每天都在超越“极限”,而最大的动力在于人的贪婪和自私自利,以美国为首。
我于此向读者提示这二十多份报告之一的《第一次全球性革命》。它于1992年出版,原来是迎接新旧纪元的交替,整理人类文明的得失、福祉和危机。如今,它所说的早已落后了。意思是,预言提早现实,而新的“变”却以全新的方位,把世界困局定为“莫测”又可怕的“前景”。主要因为人类已经迷失了自己,担当不起人性尊严所赋予的责任。
《报告》向我们提供许多骇人的数据,说明“困局”的真实和趋向,例如世界气候的重大变化、能源供应能力不稳、地缘政治情势的巨变、贫穷家庭的人口暴增(全球每5天增加100万人)及资讯社会的来临等。
《报告》出现仅仅20年后,国际间的经济关系改变了。先进国家不以创造和生产赚钱,其失业率高企,经济增长陷于零点。这些国家依靠“新衍生工具”向落后国家诈骗,用大企业破产腐蚀人们的信任,用大量印钞和发行债券抵消他国的生产收入,更用国际条例及舆论抹黑公平贸易。今天,美国可以傲视国际,以最大负债国的经济而自豪!
与此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汹涌澎湃。一方面,信息的开放通过互联网运作,一下子攻破固有的国界和文化差别。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的出现,像蝗虫一样,覆盖落后国家的偏僻地方和缺乏善用信息的人群,把虚拟造成现实,迷妄人心。“信息”给西方消费主义的老虎添上飞翼,叫中国乡镇妇女不顾手段获得一个LV手袋,并在那原属朴实的社区造成了“有袋”与“无袋”人们之间的分化。
在另一方面,“打游戏”给青少年造成两个可怕的现象。其一是打游戏占据了多数人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沦为孤独和自闭的一代。而“打游戏”的暴力经验,又产生了一代“无情无价”的心态和人格。
这就带入我上面提到的一个小学生杀友解肢的例子。这不是偶然出现的独例。近两年来,类似事例不少,反映出他们不知生命有价值和尊严,包括他们自己在内。我前面提到“我们没有应变的准备”。事实是,上述惨剧发生以后,当地法院判了杀人犯接受3年“教养”,她的父母给受害家庭赔偿罚款10.8万元。试想,是什么社会可以如此“解决”问题?
教育改革
《第一个全球性革命》所提出的事实是综合性的。该报告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显示的种种困局,其深远影响“尚无人知晓”。所以,人们只能通过摸索门道的过程,了解“新的混沌局面”,同时于“未可知的迷雾中学习如何掌控新世界,而非被它控制”。
很明显,教育和终身学习是“认识新世界”和“自主生命”的关键。我们今天回顾历史,认识到在半世纪的不知不觉之间,多数国家已经普及教育,扫除文盲。但是,我们又同时认识到,成长中的儿童又多数缺乏教养,为考试升级而读书,又为考试失败而深感挫折和缺乏生命价值。
《报告》指出世界当前的文化病症,解释教育的挫败。传统上,父母和领袖是社会的权威,足以成为儿童学习的榜样。如今,多数父母忙着追求自己,把教育交托给学校又倾向不信任学校。至于领袖,他们出现在传媒面前,多数表现对社会困局无助又不承担责任,而他们的言论多数是政治性的,不讲逻辑与常理。例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经在演说中提到,“美国的安全正在受到朝鲜导弹的真实威胁”。对于寻找价值观的青年来说,现代权威的瓦解呈现一个难以找到答案的严重问题:不负责任的上一代怎样有能力教育下一代?
传媒势大
于是,教育的第三势力出现了,那就是无所不在的传媒。传媒以什么为利益和宗旨呢?它又为谁为何而服务?这两个问题的如实回答,就能告诉我们,传媒并不以教育大众为主旨。它不教又千方百计地无时不在地教,其矛盾及困难明显可见。
现代心理学确认四个事实:(一)凡人要过有尊严的一生,必须拥有“自我醒觉”和“自信”。(二)一切学习都是自我奋斗(self-striving)的结果,不是别人的给予。(三)一个人对自己行为负责,就是成功和快乐的关键。(四)爱是自由的基础,一个没有爱的人不能自由,亦不容忍他人有自由。
在传统社会,这四个事实的运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爱惜及教育子女,则是父母的自然天职,义不容辞。然而,在一切透明和速变的现今社会中,传统和权威都被大量的媒体信息冲淡了,换以个人权利和自由选择。青年们再不信任他们的长辈及旧的价值,却又看不见足以代替的新价值和秩序,因而迷惑和苦闷。今天,多数人不知“我是谁”“我在宇宙间有何定位”及“我应该为何而学习和奋斗”。在智能手机面前,多数人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和“朋友”,却找不到上述问题的确切答案。于是,最方便的做法是停止发问,只顾低头打游戏。
我们这些历经世故的“过来人”,可以分清楚什么是恒定不衰的价值,什么是一时出现的历史现象,用忍耐等待未来,不被引诱威迫淹没良知和文化信心。但是,青年没有人生经验或忍耐能量,不能分辨恒久价值与一时时尚的分别,他们的选择只能由激情带动,传统的所谓“三思而行”,往往被认为是守旧和阻碍前进的举动了。
加强教育
《第一次全球性革命》在力陈人类当前的困局与危机以后,提出改变的建议:改革教育和加强教育是唯一的妥善方法。
教育改革的焦点在于认识新的概念、方法、动力和目的,把学习还给学生。现代心理学发现,只要学生认识并接受他是学习的主宰者,知识方有意义和效用。如果父母、老师及学校一意孤行,沦学习者为被动及接受者,则再多的教育时间及设施,都不能教出足以“自主生命”的成熟人。在此前提之下,今天的儿童拥有远较他们的父母更为有利的条件,包括信息的随意存取、时间和空间的优越、运用知识的机缘以及人际的沟通科技。
加强教育有四个维面。一是教育的普及和优化。二是专业教育的不断优化和学以致用。三是终身学习。四是随时随地进行自由学习。贯穿着这四个维面的加强,教育家又认识到“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重要性。
什么是通识教育呢?这问题没有得到严肃的问究和澄清,便被当为时尚而广面推行,实在可惜。通识教育原是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是西方古典大学的一个教育宗旨。它注重教育以人为本,以文化素养为内容,以人格修养为目标。所以它注重文学、历史和哲学(文、史、哲)的学习,务求学生成为熟悉并热爱自己文化的成熟人,作为具有知今、知昔、知己、知彼能力的“精英”或“完人”。
二战结束以后,西方国家实行全民教育,就读各级的学生多元化了,所以,精英教育课程被改为“大众优化教育”,而原来的一些纯智力开发课程(如文史哲),也改为通识教育课程了,包括人文学科和文艺课程。在中学,一门新的学科以“人与社会”(man and society)定位,教学生认识自己和发展面多变的社会,包括它的传统文化和当前的政治、经济、科技和环保状况。
《报告》提出一个新的课题,就是,随着生产的自动化和效率化,大众的就业机会必然下降,工作时数必然减少,休闲时间和机会必然增加,因而“正面休闲”(positive leisure)成为当前及未来社会的一大挑战。就是说,社会将如何帮助大量及多时间休闲的大众不感到无聊,不酗酒吸毒或犯罪,而可以战胜时间,为空闲找到有意义的活动,乐在其中。解决这一挑战的唯一方法,也只有“新教育”,帮人闲情自适。
认识自己
闲情自适由认识自我开始,因为闲情是自己的,它所关爱的是自己。老子说: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八十一章》)
好一个“为而不争”,就是闲情自适。有一首印第安人诗说:
噢,我的心,
你要到哪去偷听歌声,
你饥渴而匮乏,
请坚定地握紧传统智慧,
也许你永远不必向神祈求。
现代心理学家弗洛姆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健康和快乐,总结一个真理,他的畅销书《占有还是存在》里有这么一段:“人类精神生活有两种模式,其一为求有,其二为求生。前者致力于获取财富和物质以及私利与权势的满足,时常伴随争斗的罪恶。后者博爱慈悲并尊重人性,热爱大自然,在丰足生活中享受喜悦。”
我毕生从事心理和教育事业,时常努力从学生的地位了解他们,的确知道,今天的儿童和青年很难了解并接受,人类的许多固有价值不会“落后”或者“陈腐”,而是万古长青。这些价值经过古人在生活中的千锤百炼而成,通过时间的考验,所以也必然需要用时间、虚心、忍耐及应用,方能认识。但是,今天多数人都“追赶”时间,一天不知看多少次手表,心中惦记的,就是“时间不够”,殊不知自己被时间控制,而非主宰时间。我心中响起一首极美的比喻说明“美的不变,自在自然”的诗,是俄罗斯诗人阿赫玛托娃的《夏园》。诗云:
天鹅一如原先那样浮游,
穿过世纪,
从倒影欣赏自己优雅的风度。
这首诗的意蕴是四岁小孩都可以明白的,尤其是当父母在与她一起静看天鹅的时候给她介绍。明白不是全部明白,因为四岁小孩很难想象世纪的时流。但是有一点明白即够了。只要父母时常带儿女亲近大自然,静观其美,又联想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包括儿歌和诗歌所载的美意。“全部明白”是由许多“部分明白”积淀而成的。而积淀与时流共舞。
母亲的愿望
2013年母亲节,香港的《头条日报》登了一个动人的故事,题为“廿四孝妈上学去”,讲述一位妈妈如何“打开自闭儿心窗”。母亲名为冯陈文娟,原来在跨国公司管理层任职,得知两岁半的儿子冯俊彦被诊断为中度智障及患上自闭症,毅然辞弃高薪厚职,到大学修读教育心理,希望通过知识了解儿子,并寻求帮他解决困难的方法。俊彦现在成长了,而冯太也以心理学专家服务“协康会”,帮助残障家庭的父母爱护子女,扩大自己对儿子的慈爱为服务社会的大爱。人间有情,这故事值得千万父母学习,用知识爱惜子女,不用执着或放弃。我知道冯太学的心理学课程,最重要的是她对儿子的接受和期望。她说:“但愿儿子平安健康,有意义地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这话看似平凡,却含着很大的智慧。
自由闲适
要实现“有意义地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看来不易。再看也不难。关键在“自主生命”,开放地、自由地、自然地、本真地、平等地、有尊严地过活。这种生活符合道家所主张的“与物为春”和“万物复情”的人生,沐浴在大自然的大爱和大美之中,悠然自得。
在现实中,孔子观照人生,确认一切事情都“无可无不可”,事在人为,适意而为。关键也在“知我”,“求真求是”,而不“求胜、求有”。
中华文化注重“闲情”,以“闲”为一种幸福。闲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对一切都感兴趣、好奇。兴趣是一种恒常的心态,使兴趣者时常把握“自我知性”和情感的外在世界,感到清新喜悦。兴趣会产生动力和责任,叫人依据一己的良知心声,实现自主自创的活动。上述母亲的愿望,就是这样朴素可行。她的愿望可以成为今天大众的愿望,你的我的,只要我们自己把握生命。
诗人王维的人生和诗可以给我们借鉴。他出身世家,博学多才,有能力做高官,但是他选择过朴素自由的生活,以《漆园》表达志向:
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
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
选择做一个“微官”不难,只要心不好胜,许多人都乐守一个平凡的职务。但是,要在平淡的生活中添上神超理得的安心和美意,则需要兴趣和审美上的修养。最现成又随意攀缘的是与大自然做好朋友,每天都与家园附近的“数株树”的婆娑美态对话,欣赏它们的生气与静谧。
王维的恬淡生活可以给现代人的另一借鉴,在于闲情处世,不与时争,不参加繁华生活中的熙攘奔波,与大自然同体默契,以情感灵性的自由为精神境界。
禅悦是一种审美活动所得的纯真欢喜。它是一个人由内心的主观闲情(不贪、无为)超越外在世界的任何动静,可以使人的感觉特别敏锐,见到、听到、感到平时所不知的大自然景物的和谐与静美。这样,人的世界拓大拓深了,对许多事情都会心解意、共鸣知意、愉悦归意。一般小学生都读过王维的《鸟鸣涧》和《辛夷坞》,却不知老师有无解释其中的深意?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诗人写他看见桂花飘落的美仪,听到花蕊落地的款款音响,都因为他处于闲情之中,做到庄子说的“忘适之适”,平等看待自己和环境中的一切,不分彼此,不累私心,取得无累的自由,以及不觉之觉。因为诗人已变成桂花和惊鸟,直接感知空山的静、月出的惊,那种大自然中的美的动静,自然又不需要做些什么。在闲情中,本来人的闲和花的落是不成因果的两样东西,却变为合一而互通的一体。这样,时间在自然演进并循环,即如山花每年开了又落,展现了璀璨绚丽,又返回故土的幽寂,年年如此。这种时间不是心计的钟点,不是电脑的微秒,不是使人感到心理压力的东西,而是自然而然,受闲情把握的。即如《辛夷坞》山上的景色一样: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青绿常保
王维的环保意识强,早在“生态危机”出现之前就有所表现了。今天说环保,不少人只把本来不应有的垃圾(罐头、纸盒、木箱、衣物等)分类弃置,或者游行高喊口号,却给街道堆上用过了的标语和水瓶等杂物,然后驱车回家大吃大喝庆祝一番,产生更多垃圾。王维则对绿色情有独钟,兴趣蓬勃,觉得绿色是最美的大自然的表现。他对绿色的渴望和赞美,表现在多首诗作之中,如:
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萍池》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田园乐》
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春日访人不遇》
这些诗的意蕴十分明显,不需解释。它们表现王维深悟儒、道、释三家智慧的生态认知,在他的生活中顺应自然,没有物种的优越感,没有凌驾或征服大自然的丝毫意图,只视自己为万千物种的一种,万千生态位置里的一位,顺应自然,适应人生。
王维以悲悯情怀拥抱自然万物的生命状态,身心潜入融和,形成生命大智慧朗照,反观物外,与宇宙间一切生命同享幸福,感到长久安稳。所以,他可以感到花开的愉悦、谷鸟一声的幽美、生死循环的静穆和淡泊、造化的公平意远。
恬淡丰足
王维的闲情观念来自庄子的“齐物我”和“齐彼此”。前者主张人们破除自我中心的优越而混同于物,成为万物中的一个“生态位”,平等互敬相亲地与万物齐住。后者主张我们游心于万物之间,自由而闲放地欣赏大自然和人的美致。庄子说“忘我”,不是forget或negate或leave out 一己的意思,而是“放下”(put aside)的意思。即放下自我中心,放下自以为是,放下求有,放下拼搏胜利等“心累”。
有了这种修养,我们可以回复与大自然平和相生,共同进退,自由地“无为又无所不为”了,即自信无所不能为,尽己所能,同时也满足于“为的结果”,接受自己的成就,心满意足地感到快乐。
这种满足和快乐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的。它就是前面提到的母亲(冯陈文娟)对儿子的愿望。她说的“有意义的每一天”,还不止于平安健康和感到自由满足,还有精神提升,即审美和追求兴趣方面的愉悦开心。
美和兴趣都可以无尽且十分积极,任每一个人去捕捉并投入其中。王维有一首《书事》这样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他闲坐在屋里,看见小雨过后,庭院出现一派晴明清新的幽美景色,感到物我浑然一体,心中弃绝喧嚣生活中的得失荣辱,悠闲自在。他在这里移情物上,看见雨水洗过的青苔异常青绿,生命力健旺得“欲上人衣来”。
诗是朦胧的,留有空间让读者自由地填上。诗中的意蕴,究是说静态的青苔要活泼地染上人衣,把绿色的美赋给看它的人?抑或诗人变成青苔,赋予它生命动作和感情,意欲与人共享美丽和生命动力?就让各位读者自由地踏上艺术的玄妙前路,用无限的幻想又是实在的心思决定一切。毕竟,美是让人共同享受的,不限于诗人。
闲坐意远
闲坐是王维生活方式的重要乐趣,因为它是“守静”的重要动作。一个人在静坐的时候最能认清自己,认清个人与环境和他人的种种关系,抱朴见素,生成和谐安定的心理平衡。
可惜,不知从何时开始,现代人已经失去闲坐的能力。多数人从工作回家,坐下来便打开电视,甚至在坐车的时候也开动手机或ipad,邀人通话,不管有无内容。现代父母养育婴儿,也不让他们有静而独立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一般婴儿的摇篮或睡床,都给堆满公仔和玩具,不知为了什么?或者解决谁的无聊?这样,婴儿长大,怎能生成自己的时间和空闲而独立生活?
我们都不是王维,也不是诗人文豪,但是,每一个人都有青山绿水,都是万千生态中的一员。我们今天的生活条件都不是古时的样子,但是人的本性和需求恒久不变,只是生活式样变了。
王维有一首诗写闲的无累与自由所产生愉悦情感,名为《青溪》,一条简单平淡的流水景物,其中有两句说,“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什么时候,你有机会到野外遇上一条清溪,也许会联想起同王维一样的闲坐垂钓的情趣?
王维还有一首诗写他怎样贴身地欣赏“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的感觉,用眼用心触摸石上青苔的幽美,躺下来全身享受松林间细草的柔软。
若你为人父母,想尽办法给小孩解释有许多美的东西恒久不变不衰,也许你会与他们同唱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月亮的美及给黑夜照明的殷勤,是千古一贯的。她的亲近带给心灵的抚慰亦千古如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