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的能量
寓言是说故事的文体,可用散文或诗句,务求运用生动而有趣的语言,启发心智和情感,说明某种有用的智慧或道德精神。为此,寓言往往叙述动物、植物、人造的东西以及大自然的反应,把它们拟人化。所以树与草可以对话,大象与小鼠可以游戏等。
《庄子》一书采用了大量寓言表达作者的智慧,其中竟包括一篇以《寓言》为题的专论,第一段说明,语言文字能量无限,人们有宽泛的表达心意的选择,以达成和谐为宗旨。庄子创造了“天均”一词,说明人自己的心理平衡、人际间的合拍、人与自然的调和。末篇说幻觉的主体与客体,寓意深远,是心理学的创新思想。
当代读者最熟悉、喜爱的寓言,当然是《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像《龟兔赛跑》和《乌鸦喝水》等,都已编入小学课本,影响巨大。
传说伊索是公元前600年古希腊的一个奴隶,他擅长讲故事,被公认为智者。哲学家阿波罗尼奥斯给他这样的评价:他运用平凡的事实,教导最大的真理。讲完一个故事之后,他加上劝告,教人实行或不实行。他比诗人更热爱真理……他告诉人们他讲的故事不是真的,却因而叫人们相信,他说的是真理。
柏拉图说得更进一步。他告诉世人,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在监狱里打发时光,沉醉于把伊索的一些寓言翻译为诗。
庄子的寓言不如伊索的纯真简朴,他用字用句太多,而且放不下执着,要阐释太深太广的道理。但这不是弱点,而是他的特点。所以,他的寓言需要读者细细咀嚼,而且选其珍者而啖之。庄子的寓言讲宇宙流化和人的自由,两者都是人欲追求知全,又因为“生也有涯”而未必能够达知的。智慧就是那么深奥而多元,人要知之,似乎只能由“知己”开始了。可以说,庄子的伟大,在于他智慧的深博和真美;他的缺点,在于他写的故事需要人们“绞尽脑汁”方能体会。
寓言·重言·卮言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重言十七,所以己言也,是为耆艾。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来者,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
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故曰:言无言。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部分译为白话文:寓言占我文章的九成,引用先哲今贤的文章占七成,散文和随笔则每日出现,顺乎自然。
寓言是我的主观说话……应和主见,反对异见,肯定己见,否定异见。
重言是长者贤能的智慧说话……有道之人做人充满才德和学识,比他人高明。反之,不识做人之道者,就是“老套”了。
散文和随笔不拘一格,写我一生的经验……可说可不说……讲“是”的有理,讲“不是”的,也有其理,没有铁定而单一的是或非,可或不可……无心之言每天都有新意,自然流露,颇有长久价值。
万物各有种类,呈现不同的形态互相转化,循环往复,不依照一个模式。这就是大自然的平衡和谐,名为“天均”。
我把“卮言”译为散文和随笔,今天的读者比较容易接受。全篇译文略去了一些冗言,但没有减省原文的内容。读者读完这一篇,或许会同意我在本章开头所说的话。
其实,中华文化也有十分丰富的寓言,绝对不比伊索的逊色。例如庄子的“井底之蛙”、“路边苦李”等,小学生一读就能领略其无限智慧。我认为,我们今天为青年人导读《庄子》,有必要用白话文做功夫,把难懂的古文说个明白。
让我们现在读一则“重言”,即借用古代贤人说道理的故事,名为“曾子再仕”。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钟而不洎,吾心悲。”
弟子问于仲尼曰:“若参者,可谓无所县其罪乎?”
曰:“既已县矣。夫无所县者,可以有哀乎?彼视三釜三千钟,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
译为白话:曾子第二次当官,心情不同以前。他说:“我父母在世时,我做官薪酬三釜也很高兴;现在父母去世了,我薪酬高及三千钟,却再不能奉养他们,我很伤心。”
有学生问孔子:“像曾参这种人,可以说不为薪酬高低所困扰吧?”
孔子答:“有困扰,没有又何必重视三釜和三千钟的差别呢?应该好比看见鸟雀和蚊子在眼前飞过那样平常。”
下一则是随笔,说明考究世间事物应顺其自然,这就是“无待”的态度。这一段名为“罔两问于景”。
罔两问于景曰:“ 若向也俯而今也仰,向也括撮而今也被发,向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
景曰:“ 搜搜也,奚稍问也!予有而不知其所以。予,蜩甲也,蛇蜕也,似之而非也。火与日,吾屯也;阴与夜,吾代也。彼吾所以有待邪?而况乎以无有待者乎!彼来则我与之来,彼往则我与之往,彼强阳则我与之强阳。强阳者又何以有问乎?”
译为白话文:影子多次问产生它的原形,“为何,你刚才低头现在抬头,刚才束着头发现在散发,刚才坐现在起身,刚才行走现在停着?”
原形说:“这种小事何须问呢?我也不知为何有这些举动……火与阳光帮我显身,阴暗与黑夜叫我不为人见。火光不是我存在的依赖,何况是我的出现或不出现呢?火光来我随着出现,不来我便隐没。它活动我同时活动,自由又自然,自然的活动过程何必要问呢?”
语言与意义
显然,上面的寓言、重言和卮言都各自含有深意,但是,如果太过复杂,再好的意味也没有用。比较起来,一个简单又明了的寓言,如“路边苦李”,就既受人们喜爱,又给人们启智。这寓言讲两个人面对一棵长满李子的树,提出自己的“理义”和“验义”。甲认为树上的李子是苦的,因为要是甘甜,又在路旁,早就被人摘光吃光了。乙则相信实践才是真实。他爬上树摘了一袋李子下来,咬了一口是苦的,咬第二个也是苦的。结果,他不但自认冲动,而且十分敬服甲,因为有些事情是可以由推理判定的,不一定依靠实践方能验证。
无论如何,人类有知,创造了语言(language)来认识事物和表现意义。原始人又对感性世界做出抽象思维,构想出带着虚幻性的神话,内容丰富,说事成理,并发展为艺术性极美的图腾和宗教。那些故事即是寓言。
神话把名和实联在一起,把过去、现在及未来皆视为真,有生有死,有起源和终结。运用语言的神话思维“物我分化”,所以人有身体和灵魂,现实生活中有我、你和他。这样,思维便出现“主观”和“客观”,有动词和代名词,更有由时间与方位指示的逻辑关系,如我做了不想再做等。
西方心理学自苏格拉底以来,做了大量对语言的研究,把握了它的意义和用法、它作为符号的艺术塑造。语言学成为科学,分“信号”(signal)和“符号”(symbol),有“运作者”(operator)和“指谓者”(designator),有“叙述”(description)、意义(meaning)和“真理”(truth),更有“真实”(reality)和“想象”(imagination)等等。
今天,我们运用这些有关人心和语言的知识来解读庄子的寓言,可以悟出很多层次的意义。我们把他的语言和表达做出现代人可以明白的解释(interpret, explain),可帮助读者“看”到更多,也可以“展现”更多。当然,也同时说明庄子的一些矛盾或不足之处。
这都是对《庄子》的新的更全面的读法和感悟,正如我在本章所做的尝试。顺便一提,庄子最美的寓言是“庄周梦蝶”,最有智慧和实用性的是“庖丁解牛”。至于大鹏的故事,那种时空的幻想,早已被今天的宇航运作贬为“小事”了。然或不然,留待读者亲自体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